[罗辑思维文字版]第二季42 武器的进化100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不讲什么大道理,我们就聊一些近代军事史上的闲篇。如果你从中听出了什么道理,那是你自个儿的本事。

    好,那就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一个战场:19世纪中期爆发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我们此前有一期节目讲过,但那主要是从历史政治,从那个角度讲的。今天我们主要从“军事”的角度去看一看几个细节。那南北战争的第一枪在哪儿打的呢?是1861年的4月,叫萨姆特要塞。这场战争其实跟儿戏一样,因为南方人要独立,说:你们北佬滚回去。而北方联邦军队在南方有一个要塞,就叫萨姆特要塞。南方人说:那好,把你们撵回去。大家就分家另过了嘛。所以围绕着“要塞”,就开始打炮,打了大概三十多个小时,这要塞内部的司令官一看,也很绝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再坚守下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司令宫就干脆投降了,带着自己的部队整建制地回到了北方。“我们境内已经再也没有北佬的军队了,从此就这样过吧!”北方不干呐!林肯总统这个时候,他要的是——统一整个国家。所以南北战争真正要打,就轮到林肯总统再打第一枪了。那这个时候昵,其实北方的准备是不完善的。他们现在成建制的部队也就一万多人,后来经过几次募兵和动员,大概拼凑了十几万人的一个部队的规模。前前后后准备了三个月。北方人说:“那还是得过去。”虽然距离也不是很长,从北方的首都华盛顿,到南方的首都里士满,相距也就200公里,就是“北京到唐山”这个距离。那在1861年的7月份,那还是一个周六,北方的军队就开始向南方进军。北方人认为这场战争不会打得太长,顶多持续那么几个月,然后分出个胜负。兄弟俩还得坐到谈判桌前,来聊。因为美国建国那么长时间,双方的那个认同感,也是很强。这个认知,不仅是林肯,北方的几乎所有的上层精英,乃至是一些底层的市民,都是这么看的。因为没有人见过,至少,这一代人,他没有见过非常残酷的战争。所以,正好出发的时候又遇到一个周六;所以什么市民、议员,就跟着部队出发,要去起哄、看个热闹。甚至有的人,挎上了篮子、带上了野餐,准备出去郊游。这是一个双休日的、盛大的游行。

    北方的军队,走得也非常拖沓,慢慢地往前走。其中还出了这么一个小笑话:最后出发的那支军队,一天才走了五英里。到了目色将晚,大家一看,难道要宿营吗?在这荒郊野外。不就走出五英里吗?干脆回城住,然后第二天再出发。所以这场战争,你看,双方的心态其实近似儿戏。走了五天之后,终于,双方短兵相接,开始打仗。这一场仗打下来,双方全部傻眼。因为伤亡的那个惨状,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北方,一场仗下来,伤亡三千多人。南方伤亡两千多人。我这儿讲得是:“伤亡。”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要知道现代的救护医疗技术,还根本就没有出现。所以那个时候的“伤”跟“亡”,区别不大。据我们本期节目的策划——陈兴杰,告诉我说;他看到过一个资料,那个时候只要在战场上受伤,比如被枪子击中伤口感染化脓之后,大概死亡率达到80% 。所以我们下面讲的伤亡数字,其实已经接近于死亡数字。三千多人,有的人横尸当场,有的人被送到后方的战地医院,有的只能等死,有的断了手,有的等着锯腿。那种撕心裂肺的嚎叫,彻地连天。周边的人都听傻了。这一代人没见过战争,这种血腥的场景一旦放在面前,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所以这个时候,北方人和南方人,都开始重新评估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但是,不管他们的思想准备有多足,他们仍然低估了残酷性。这第一场“公牛河战役”,算什么呀。紧接着发生的“第二次公牛河战役”,双方伤亡两万多人。而即使是这场两万多人伤亡的战役,在美国南北战争当中,连前十名都排不进。最狠的一次,是“葛底斯堡战役”,就是林肯发表那个著名演说的那场战役。双方打下来,伤亡五万多人。你可能听着没感觉,这些数字。欧洲人其实这个时候也快享受了,“拿破仑战争”之后就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可以算是克里米亚战争,前前后后打了四年。英国人在四年当中,一共伤亡不过一万五千人;法国人多九万人;俄罗斯人更多,二十五万人。但要知道,这是四年的总和。而且这些减员当中,有的是因为什么:天寒地冻、自然因素、给养因素等等,而死了。他不是在战场上直接被对方射杀掉的。美国南北战争这些伤亡,几乎全部是在战场上被射杀的。那为什么呢?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南北战争当中,

    有一个叫“安提塔姆战役”,在南方叫做“夏普斯堡战役”。这场战役,北方是9万人,南方是4. 5万人。好像北方占优势吧?但是不对!南方因为在一片高地上,所以它有地形的优势,所以双方基本是平衡的。那南方,主要就是那个著名的——罗伯特一李将军来指挥的。他手下的一个副手,那个将军外号叫“石墙”。特别会打防守战。所以在整个战场上,你就会目瞪口呆地发现:北军的士兵仗着自己的人数优势就往前冲,然后南方士兵,就在上面一枪一枪地打,就跟割韭菜一样。一天打下来,伤亡两万多人。当然,你不要以为仅仅是北方士兵受损失,因为北方士兵在一天打下来,从来没有接近过南方阵线三十米之内。等于就有点那个“排队枪毙”那个意思。就是“等死”那个意思。但是南方也没占到便宜。因为南方在那片高地上有一片玉米地,大概四十亩。它把很多预备队,成建制的就放在里面,那些军人就成排的一个挨一个站在里面。他们甚至没有机会上战场发一枪一弹,就成了北方炮兵的活靶子。几次炮火覆盖之后,有五千人伤亡。很多人,再也没有机会爬出这片玉米地。这个时候你想想,五千人哪,山顶观战的罗伯特-李将军,心中有何滋昧呢?!这个时候,他讲了战争史上很著名的一句话:说;“战争是如此的野蛮而残酷,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战争呢?”这场战役打完,双方都明白了。这哪是什么战争嘛,简直就是绞肉机!不定要裹进多少人命。所以紧接着,北方的林肯总统,就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这当然一方面是为了占据道德上的制高点了,另外一方面也有这么一层意味:这场战争是为了解放黑人,你不能黑人站旁边看吧?光是白人在那儿死,你们也得续一点人命到这台绞肉机里面来呀!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前面我们讲过,“葛底斯堡战役”,死人最多五万多人。那其中有七千多人是怎么死的呢?是死在一场叫“皮克特冲锋”的战斗当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南方的统帅还是罗伯特-李将军,他和北方的炮兵进行了长时间的互射。射完之后,他就发现北方的炮兵有点不行了,那个火力渐渐地弱下来的。他就觉得有一个判断,北方的炮兵,应该是被打残了。所以他就命令一个叫皮克特的将军带领他的部属往前冲锋。这中间是多长呢?大概一英里。就是大概1.6公里吧。那么长的一个开阔地带,

    所以皮克特将军就带着他的部属——大概一万三千多人,就往前冲。这个冲锋你想,一公里多呀,他不可能一直是跑,所以大家是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坚定的步伐、怀有着一种保卫家乡的决心,英勇的战士们就上路了。可是走到半途,北方的炮火又开始全开。所以还是像我刚才打的那个比方,杀人命,就有点像割韭菜,大量的人倒下。最后撤出战场的,不到50%的人。大量的人横尸当场。说到这儿,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感觉,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打仗这么傻呢?就这么排着队往前冲,让对方的枪一个一个地撂倒。在炮火面前,几乎毫无防备,也从来没有人卧倒掩蔽。这是为啥呢?那个时候的军人难道缺心眼吗?这就是我们这期话题要讲的核心内容,就是“武器的进化,对于人类战争方式改变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先把南北战争搁下。在火器出现之前,人类主要用的,是冷兵器。冷兵器主要分两种:一种就是近身的劈刺武器。就是刀啊、矛啊,这些东西。还有呢,就是远程的抛掷武器。弓箭、标枪,这些东西。对战争方式的改变,可就很大了。这儿得说,中国人,是最早用火器的。在宋代就用,但是真正演化迭代,而且使用得很普遍的,是在西方人那儿。这个咱们还得承认。那最早的火器,也是一种枪,叫:“火绳枪”。说是样子像枪了,但是本质上,它就是个大铁管子。里面先装上火药,然后装上子弹,然后把火药点着,“砰”,打一枪。那怎么点燃这个火药呢?所以就制造了一种东西,叫:“火绳”。它就是一根棉绳子。只不过事先用化学制剂对它进行了处理。所以它燃烧得特别慢,大概一个小时燃烧一到两厘米。那在战场上,就拿着这个火绳吹一下,点燃火药“砰”打一枪;清理枪管,再装火药,“砰”再打一枪。大概两三分钟可以打一枪。虽然这个效率跟今天的枪没法比。但是当时在战场上,那也是不得了的利器呀!第一,它的射程是远远超过一般的弓箭;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需要那些膀大腰圆的人当士兵,他征兵的范围就会扩大。你比如说,在中国明朝的时候,一个普通的士兵,基本上只能拉开五斗的弓,而要到“军头”,就是军官——非常勇猛的勇士的时候,才能拉开一石弓。“一石弓”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把弓放在这儿,在弓弦上吊一百斤的东西,就是“一石”。

    如果能拉开到“一支箭”那么大的长度,这叫“能拉开一石弓”。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至于能拉开“两石弓”、“三石弓”的,那都是传说中的大力士。普通人是办不到的。所以“火绳枪”、或者说“马铳”,在战争当中的出现有一个天大的好处:就是征兵的范围可以扩张。那些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年纪比较大的人,也可以上战场杀敌。因为没有必要比较臂力了。但是为什么在近代军事史上,火绳枪没有大规模运用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太麻烦了!而且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那个时候又没有标准化的制造工艺,所以一旦烧慢了,或者烧快了,都会出现问题。烧快了吧,也许战争还没开始;烧没了,那这杆枪就废了。所以,即使在中国的明朝,其实朝廷也给很多边防军装备了鸟铳,觉得这玩意儿挺好。从理论上看,挺好。但是当地的将军们是不愿意用的。因为它还有一个风险:就很容易造成友军的误伤。大家想想看:战场上每个人都带着个绳子,上面有火星,自己为了装子弹,还要带火药袋。这玩意儿,甭管是点着了自己的,还是点着了战友的,极容易造成大面积误伤。所以这个玩意儿,当时不受欢迎。但是后来在西方的钟表匠的帮助下,火绳枪退出战场;推出了一种新的枪,叫“燧发枪”。大家都知道,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那个钟表、齿轮传动这套东西,它就比较发达。稍做改造,把一些齿轮传动系统上装上“燧石”,就是打火石。现在我们打火机里都有那玩意儿。然后装在枪上,用扣扳机的方法来激发火星、来点着火药。这样一下子,就把那个火绳给扔掉了。所以这样枪的装填的速度,一下子就提上去了。如果是一个熟练的士兵,大概半分钟就可以打一枪;一般的士兵,稍做训练,你一分钟也可以打上那么一枪。从燧发枪出现中西两种军事方式的那个差距,就开始真正拉开了。我们中国人一般都以为,中西在军事上的碰撞,是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其实不是,是发生在乾隆皇帝时期的“清缅战役”当中。当时清朝觉得:我中华上国,这么大的疆土,这么多人口,富有四海。我还打不灭你一个缅甸吗?但是他忘了,缅甸人跟当时的东印度公司是做生意的。欧洲人已经把燧发枪开始卖给缅甸人。所以清朝在“清缅战争”当中,真正碰了一鼻子灰。最后还是勉强得到了一个合约。所以乾隆呈帝自己在晚年的时候说:仅仅是清缅战争,这个打得不如人意。这就看出,双方那个因为武器而造成的军事实力的差距,已经拉开了。

    当燧发枪普遍地运用起来之后,整个战场就突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个对比:这两个场景都出自于好莱坞的大片,而且碰巧它的主演都是“梅尔-吉布森”。第一部片子的呢,叫《勇敢的心》。 这很有名了,这里面的战争场景就是典型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那什么阵型队列不太重要,关键是双方的人数对比——就是战力的对比、以及战斗意志的对比,就是士气;或者再加上指挥官的那个运筹帷幄的能力。总而言之,短兵相接之后,就是砍杀,直到决出胜负为止。但是燧发枪出现之后,整个战场的局面就变了。再看一部片子,这部片子叫《爱国者》。这个战争的场景,是美国独立战争那个时代的战争场景。怎么变得这么好看呢?整个搞得就跟奥运会的开幕式似的,简直是大型群众团体操嘛!那么多士兵,穿着那么好看的军服,迈着如此整齐的步伐,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往前走,而且还有军鼓伴奏。等敌人出现在射程之内之后,瞄准开枪,然后退到后面去;后面的士兵已经装填好那个枪,瞄准开枪。旁边的指挥官,都在那儿吹哨子;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让大家动作整齐划一。不断有人倒下,旁边的战友填住他的位置。怎么战场会突然变成了这副模样?要知道,这样的战场,在人类的军事史上可是好几百年。那为啥呢?其实就是跟燧发枪的技术特征是相关的。燧发枪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烂货了。但在当时很先进。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就是打不准。你看那个燧发枪,那个枪都没有瞄准具,因为没有意义——它是前膛装弹的。把火药放进去,子弹放进去,火药一点着之后,子弹会在枪管里弹跳的,弹跳之后出来之后往哪儿走?不一定。当时普鲁士人做过一个实验,离着大概七八十步,然后装一个大的靶子。这靶子多大呢?三米高、两米宽。那么大靶子,然后找人瞄准,就是前膛枪瞄准打,打中靶子。职业军人的成绩大概是60%,也就七八十步。说实话,瞄准的能力比弓箭还要差。那当时还有一句话,说:如果是二百码之外,你再打中一个目标。如果你能打中,你还不如打月亮呢!因为打中的概率是差不多的。那怎么办呢?要想发挥这种枪的战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密集。大家排成紧紧的排列,然后往前打的时候,虽然都不准,但是子弹同时出去的时候,就像一堵墙一样。只要对方过来,他就一堵墙扑上去,总能打中人。你不要看这个战术很Low吧?很傻吧?但实际上,它的杀伤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对方也是排着整齐的队列过来的话,

    那么只要允许我方:你们不准开枪,我开枪。开三次枪,基本上这前面的人就全被打光了。跟枪毙人,就是排队处决人,是差不多的。所以这个战力还是非常厉害的。但是它与此同时在战术上就有一个要求,就是士兵得人挨人、肩并肩,几乎没有缝隙的站在一起,然后缓慢地往前走。为什么缓慢呀?一旦跑起来之后,这个阵型就散了嘛。你这个子弹墙就排不出来了。所以我们才会见到这么奇怪的战场。那你说,那敌人过来的时候,怎么不卧倒呢?对吧?我小时候反正知道:当军人第一件事,我怕死嘛,对吧!第一个学的军事动作就是卧倒、匍匐前进。这一定在战场上可以避免大量的伤亡的。为什么不能呢?当然不能!因为一旦卧倒之后,这个枪是没法装填的,它要从前面装嘛。你趴下之后,那么长的枪管,你怎么装填子弹呢?所以必须站着。而且双方比的——就是队列前进的、这样的一个速度,抓住这个电光火石的时间。因为你不要看步伐虽然很慢,双方到射程之内,其实也就一两百米,很快就接近了。你一方敢趴下吗?趴下等你再站起来,再整队形,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根本就没法躲避。所以在战场上,那个时候就会出现这么古怪的场景:双方根本没法躲、没法避,都要组成这样整齐的队列互相对射。就有点像“互相枪毙、互相行刑”。当然了,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说刚上战场的士兵,他可能胆比较小,所以用战鼓声让它那个噪音变得稍微小一点,让他心理的压力稍微好一点。你看中国古代的将领岳飞,就讲过一句话;有人问他说:“什么叫勇敢的士兵啊?”岳飞讲了俩标准。第一个标准,说:“拿得住枪。”就是上阵之后,那个枪不能掉地下。这是第一个标准。第二叫“口中有唾”,就是嘴里面有唾沫。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那么紧张的时候,紧张的是:“嘴干舌燥”,舌头上一点唾沫都没有。岳飞说一个士兵能做到拿得住枪,嘴里还有唾沫,不紧张。这就算好士兵。战场就是这样,所以大家肩并肩、人挨人,还有一个互相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你看,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技术革新,最后引发的是整个社会局面;虽然只是我们今天讲的是战场这个局部,它居然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你不觉得非常有意思吗?现在我们中国大学,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都要过一道关叫“军训”。可是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军训军训,真的牵扯到军事技术的训练是很少的。如果哪一天把兄弟们拉到靶场上能打一次靶,很欢乐好不好。

    平时最主要的时间,是花在队列训练上。什么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正步走,这些玩意儿,很枯燥。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军事传统。它的起源呢,就在于我们今天讲的“前膛枪时代”。前膛枪时代,前面我们讲到,关键靠子弹墙扑出去的那个瞬间能够形成的战斗力。所以一支军队能不能做到每一个人的动作整齐划一,就变得很重要。随着尽管的每一次口哨、每一声口令,大家能够做出同时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很重要。所以你看,这个时代那些民族禀赋,比如讲究理性、很守纪律的民族,它就占上风。比如说那个时候的著名的军事强国——普鲁士。你看他并不是说我膀大腰圆,我个人的战绩有多强,关键是守纪律。普鲁士人能够训练出一支自己满意的军队需要五年时间。最后能训练到什么样子?就是每一个人都没有手表,但是一分钟之内准准地走七十五步。当然拿破仑也很牛,但是拿破仑的战斗胜利跟他的严格和得法的军事训练也是相关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阅兵式,就一定走得那么齐。那其实就是起源于那个时代的普鲁士。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总以为:武器的差距才导致战争能力的差距。其实不然,关键是对武器使用的人的组织方式。比如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之后,马上就占领了天津,然后就爆发了在今天北京通州的“八里桥战役”。当时清军的统帅僧格林沁,带领三万骑兵其中有一万多是蒙古骑兵,跟这个英法联军——英法联军只有八千多人,而且还有很多像英国人带的都是印度人,但是因为他战法得当,所以这一场仗下来,我们本来以为清朝人以为靠着骑兵能够冲,但是如果他排成那种,叫“线式阵列的枪阵”的话,你根本冲不过去。所以三万人,最后伤亡大概大半——一万五千多人伤亡。那个时候伤亡跟死也就差不多了。可是英法联军死了多少人呢?英国人死了俩,其中还有一个是印度人;法国人死了仨。整个这场战役,对方是一万多人伤亡,这边死了五个人。我估计都是没准儿交通事故导致的。你看一支军队的战力不仅仅取决于武器吧,还要看有没有合适的人的组织方式来适应于这种武器的特征。这是前膛枪时代。但是紧接着,枪支又发生了进化,进入了后膛枪的时代。后膛枪的发明比较早了,1835年有一个普鲁士人叫“德莱塞”,他发明了后膛枪。那个枪支的子弹已经是从后膛装填,而且是火药弹头一体化,可以用撞针把它击发。这个技术虽然发明得比较早,

    但是成熟起来应该是:以“1866年 毛瑟枪装备普鲁士军队”为标志。毛瑟枪这杆枪,在枪支史上可是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的。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这已经是好几十年之后了。什么“汉阳造”啊,什么“中正式”啊,还有日本人用的那个“三八大盖”,其实都是仿制的毛瑟枪。那这种后膛装填的枪,它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因为是从后膛装填,所以前面的枪管和枪身之间就可以密封。这一密封,打枪之后那个烟雾就没有了。刚才我们看爱国者那个片子里面,士兵的视线实际上是被烟雾给遮蔽了。而这个时候就没有这个问题了,那第二个好处呢,就是装填速度变得很快。前面我们讲前膛枪、滑膛枪,基本上是要一分钟。这还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装填一发。而后膛枪呢?因为那个子弹和火药一体了,装得就非常快,一分钟可以装三发左右。第三个好处可就更大了,它可以卧倒啊!你想想看,我带着一枪,因为装填是用一颗子弹从后膛装填,趴在地下也可以干。当然了,枪支的技术发展还有另外一条路线;就是“膛线”。啥叫膛线呢?你看原来那个枪,其实就是一根铁管子,里面的内壁是光滑的。那个时候,子弹出去是蹦蹦跳跳地滑出去的,所以当然打不准。要不怎么叫“滑膛枪”呢?我能不能在枪管的内壁上划出一些线,让子弹获得确定性的轨迹,甚至出枪口之后是旋转着出去,这样不仅可以打得远,而且可以打得准。那这种枪呢,就叫“来复枪”。这个词你很熟,为啥叫“来复枪”呢?因为膛线的英文名字叫“rifle——来复”。但是这种枪有一个重大的缺陷:第一是容易炸膛。因为枪管的制造工艺很难。第二就是装填速度更慢。在那样的时代,装填速度慢,那几乎是找死!你想想看,他要把子弹对准那个膛线装进去,是不是更困难呀。所以这种枪支其实在战争当中没有大规模地运用。虽然它有它独特的特征,当时主要用来复枪,主要是一些猎人、包括战场上的一些狙击手。他可以远距离地击中一些确定性的目标,而不是用那种阵列式的枪阵。来复枪的技术,其实也是到了后膛枪时代才成熟。在毛瑟枪这款枪上就算是被集成。毛瑟枪既是后膛枪又是来复枪。当然普鲁士人在这方面比较贼,他们研发出毛瑟枪之后,长期对外是秘而不宣,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机密来保守。直到这杆枪的生产可以装备所有的普鲁士军队了,

    才把它开上战场。那一开上战场就遇到了一场恶战,什么?就是“普奥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打的一场战争。这其实是德国统一战争的一部分。那这场战争奥地利人打得真是惨,因为他们的枪支水平是上两个版本的——前膛的滑膛枪。那怎么打得过呢,你装填速度跟人家没法比嘛!别人的士兵一分钟装三发子弹了不起了,即使是后膛装弹。可是普鲁士人呢?通过严格地魔鬼般的训练,他们可以做到一分钟装五到六发子弹。所以你想,在战场上一旦对决那个优势就太明显了。所以普奥战争只打了七个星期,奥地利军队阵亡一万八千人,被俘两万四千人,整个国家的军队就被迅速打垮掉了。所以后来普鲁士那个国王“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就是那个铁血宰相,去视察战场的时候,就在战场上走看两边倒下的尸体。俾斯麦就情不自禁讲了一句话,说:我儿子,(他儿子叫赫伯特)说赫伯特将来,很可能会死在这样的战场上,想起来都让人感到很伤感。这种战场简直就是屠杀。所以你看,后膛枪时代到来之后,整个战场必然会产生变化。但是要知道这样的变化来得没有那么快,因为人们的战争观念还停留在前膛枪时代。这就回到我们今天刚才前面那一Part讲的“南北战争”,大家是用“前膛枪时代”的战争观念,在运用“后膛枪时代”的武器。美国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在当时的世界格局里,是一个大的农业国,人口很少,而且住得很分散。很多人都有枪支,所以在南北战争当中用的枪特别杂,甚至还有火绳枪。我们前面讲的,那是很多年前用的那种东西,甚至还有骑兵拔刀就来冲锋的,也有。前膛枪、后膛枪、全有,在战场上。这就导致大家的战术观念和当时的武器会产生严重的不匹配。很多军官,尤其是像西点军校训练出来的军官;前面我们有一期节目讲过,其实北方的将领和南方的将领几乎都是同学,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他们觉得打仗嘛,就应该按照教科书上写的那么打嘛,我师父当年就那么教的我嘛。可是他忘了,你师父是上一个时代的人,你的教科书还没来得及改呀!可战场上出现了新的家伙——就是后膛枪。后膛枪的装填速度更快、射击距离更远,这个时候单兵的战斗力就已经起来了。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大家紧紧地排在一起,依靠组织和集体的力量进行作战。而且你一旦不散开,你想想看,对方也有这么厉害的家伙,

    那不就等于是排着队枪毙你吗?你一旦散开之后,目标就变得稀疏,被敌方的子弹击中的概率就自然变得低嘛。但是那个时候的军官,他们的战术思想没有那么先进,还在按照教科书那一套办法搞。所以才回答我们前面刚才讲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南北战争期间死的人那么多?这是落后的战术思想害死了人!那“后膛枪时代”标准的战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先用炮火互相覆盖、互相对射,然后等步兵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大家分列成散兵线,可能是三五个人一伙,然后随时找到地形掩蔽,然后伺机再跃进,往对方进行冲锋。没有这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再往前走了。但是当时的军官并不知道。说到这儿其实就很感慨: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要跟得上这个技术,实际上是需要时间的。甚至有的人,他也不是说他不接受新东西,他就看见新东西,他别扭。比如说当年普鲁士人刚搞出后膛装弹的那个枪支后,有一个瑞士军官就去参观;说:“你们怎么这样啊!只有正常人是从嘴里吃东西的,知道不知道?你这样从后面往里塞东西,这算什么呀?当然子弹应该从前面进去了!”所以他给这种枪起了一个外号,叫“灌肠枪”。就怎么能从后面,从那个位置塞东西进去呢?他看不惯。现在我们会觉得:从前面装填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但是这就是“观念的力量”。他看不起这个东西。包括我们刚才讲“散兵作战”——大家不再排得那么整齐。在历史上有没有过?早就有过。比如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人当然是正规军,还是那一套战法。当时美国人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龙虾兵”。因为他穿的那个红色的军服。而美国人,因为独立战争很多都是革命者,保家卫国。所以他们是自然就是散兵,散开来的,用一些狙击枪打英国人。那这种打法当然非常奏效,但是即使如此,在当时美国的正规军——就是华盛顿将军带领的军队来看,说这种战法不行,这太流氓了!哪能这么打仗呢!打仗就应该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甚至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还出现了这么个事——有一支英军的小分队,突然摸到了美军的阵营当中,他们突然发现有一个将军在那儿耀武扬威,目标很明显,因为当时穿着那个军服。然后他们的狙击手已经瞄准了这个人,但是正在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这个人突然把脸掉过去了。这个时候我要是开枪扣动扳机,会不会胜之不武呢?

    怎么能在人背后开枪呢?所以这一枪就没打。那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华盛顿。所以英军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当场击毙华盛顿。再举一个例子:1853年发生在欧洲的克里米亚战争,一边是英法联军,一边是沙皇俄国的军队。俄国军队装备相对比较差,用的还是前膛装弹的滑膛枪。所以自然是排成阵列往前走,而英国人这个时候,武器已经开始迭代,有一部分军队已经开始装备后膛枪。所以他们的底层的士兵和军官就自发地发明了创造了这种“散兵线”的搞法。那自然了,像我们前面讲的,击毙对方的能力就变得更强,而自己的伤亡率就大幅度地下降。按说这种新式的战法一旦出现,而且发现有效,那就应该总结提高,然后再普及。但是没有。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这一套散兵线的战法就被忘掉了。那你说:为啥呢?其实有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战场上有很多国际军事的观察家,他们就觉得:英国人怎么这么打仗啊?好胜之不武的呀,对吧。虽然很有效,但是这叫“胆小鬼的战法”。那你想,所有的军人都以“追求荣誉”为目标对吧?谁受得了这样的冷嘲热讽呢?所以这套战法,就被暂时的遗忘了。好吧,再让我们回到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场。时间都是前后差不多十几二十年的那个样子,在美国南北战争上,北方将军死的——就是阵亡在当场的最高军衔的将军,叫“塞奇威克”。“塞奇威克”是怎么死的呢?当时他正在给士兵训话,因为敌人出现在远方,而且有一些子弹已经飞过来了,很多士兵就开始躲、甚至住地下趴——像罗胖子一样,要匍匐前进。“我学的那套军事战法,哪有你们那个怂样?给我拿出一个士兵的样子来!给我站起来,哪有这么躲子弹的呀!”士兵就说:“那子弹正在这儿飞呀,难道不躲吗?”塞奇威克说:“当然不躲了,他们离那么远,就算这儿站着一头大象,他也不能把我打到呀!”话音刚落,一颗子弹就真的追上了塞奇威克,他当场阵亡。所以你看看,杀人的到底是子弹,还是人落后的思想呢?刚才我们讲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因为军事思想的落后导致大量的士兵死在不该死的地方。但是随着战争往前进行,很多军官也开始吸取教训;把原来排得整整齐齐的队伍,开始变成散兵作战。这样一来,整个状况就好多了。伤亡率马上就下降。一场战争下来,动不动就减员30%,可是后期减员往往只有9% 、 5% 。你看,人类是会吸取教训的。但是问题也来了,人类这个物种,到近代化之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悖论——

    就是少数精英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整体的适应能力之间,有一段落差。精英那些聪明人,把那些新的武器、新的技术不断地抛到这个世界上。可是任何一种新技术,整个社会系统要去适应它,却需要漫长的过程。刚才我们讲的,后膛枪的发明和战场上出现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人类是记吃不记打的,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是反复地重演;再往后,就又有一种新的枪登场了,叫“机枪”。我们都知道机关枪的厉害,它一次性的可以喷射那么多子弹,所以装填速度这个问题,在老式枪支那儿是一个大问题,到机枪这儿,就彻底解决了。那最早发明机枪的,是一个美国人,叫“加特林”。他发明的年份是1861年。你先记住这个年份。加特林机枪的方法,就是一个人往前瞄准打,旁边一个人弄一大盘子弹,用一个转盘在那儿手摇转,把一颗一颗子弹压到枪膛里打出去。几乎是自动的,但是还需要有人配合。加特林机枪的整个的机械性能是非常好的,而且一分钟,可以打两百发到一千发子弹。这是1861年的事情。 后来到了1883年,另外一位美国人,叫“马克沁”,又发明了著名的“马克沁机枪”,这种机枪的机械性能就更好。它没有这个转的过程,它是一种全自动机枪。是用上一颗子弹打出去的力量,把下一颗子弹自动地压进膛里,重量更轻、冷却效果更好,而且每分钟可以打出来两千发子弹。你想想看,那是什么场景啊!这是那个时代的人能够想到的,最厉害的杀人工具吧。简直就是从地狱里放出来的魔鬼!可问题是,机枪发明之后,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真的是生不逢时。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大的战争。你看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没有战争。欧洲更是这样。在“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战争,所以机枪这种杀人的工具,当时很多欧洲的、包括军官都会觉得:这个东西好不道德的,对吧?这么疯狂的杀人,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当时欧洲的军官们天天想着什么,搞大炮、巨舰,造各种各样的大型的战列舰,造各种各样的大炮。那个东西不是为了打仗用的,是为了吓唬对方用的,搞各种各样的战略威慑。而在战术层面,用机枪这种非常凶残的杀人工具来装备军队。当时人都觉得:这玩意儿好不道德。那什么时候用机枪呢?就是欧洲人觉得没有什么道德压力的时候,说自了就是对付第三世界——

    他们的殖民地的时候,用机枪。在这儿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机关枪的社会史》。这里面就举了大量这样的例子:在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的世界殖民史上,经常会出现用机枪起到非常神奇的战场效果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个德国人在他的非洲殖民地,因为遭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他只好带着自己的一个仆人躲进了一个小屋。但是他随身带了一挺机枪,结果就凭他—个人,瞬间就扭转了战局——杀死了当地自土著一千多个人。再举一个例子:19世纪下半叶,在非洲的苏丹,还爆发了一场“马赫迪大起义”,是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结果呢?一场战斗下来,英国人就用了六挺机枪,直接射杀了对方一万一千多人。所以这哪是战场,这就是屠杀!太不对称了!而且我们中国人在那个时代也吃过机枪的亏。当年义和团包围北京的东交民巷,想攻陷它。结果呢?东交民巷里面只有几百个外国士兵,而且没有什么很好的军事设施了,但是人家手里有三挺机枪,结果你生就没打下来。后来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用的就是十挺机枪,你看就把一个老大帝国的首都,就这么轻松拿下。所以这个时候,机枪已经几乎是终极武器。但是不管我们把机枪讲得有多神,在西方人自己那儿,机枪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当然你说这是一个漫长的和平期,所以没派上用场。不是。首先我们看,机枪啥时候发明的?刚才我们讲,我们埋了一关子——1861年。那时候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开始打,而且加特林这个人发明加特林机枪,就是为了减少士兵的损失。或者当时客观结果也加大了损失了。他就是为了让北方少死人,所以发明了机枪。一挺机枪可以顶上半个团的士兵。那样的子弹的武力!但是又怎么样呢?所有的军官都觉得这是个怪物。因为我把它弄上战场,我也不知道怎么使用它,它实在是战力太强大了!甚至当时一个军需官拒绝购买加特林机枪的理由非常简单:说:你加特林,你查查你的祖宗八辈,你是一个南方人嘛,我们怎么能信任你呢?你这玩意儿没准包藏祸心。说白了,就是整个的军队系统,对这个新出现的东西目瞪口呆,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它。甭管你怎么磨破嘴皮子。当时加特林跟林肯政府就讲:说这玩意儿才1500美金一台,你要是装备一个团,你需要五万美金。你到底是用这个,还是用那个呢?虽然这样的好话说尽,但是最后仍然没有卖出去。刚才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候的状况。南北战争一结束之后呢,

    机枪就普遍装备了西方主要国家的军队,但是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过程当中,没有人仔细思考:一旦双方军队都有机枪,在战场上会发生什么?所以你看,一直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人们才真的见识了机枪的厉害。这个方面最吃亏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你比如说法国人当时的那个统帅,叫“霞飞”。霞飞一直就在坚持,说法国军队的特征,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从来没有防守策略。你看,听着是很高大上吧,但是在面对机枪的时候,“进攻进攻再进攻”就是“自杀自杀再自杀”。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当时法国的那个军服,还是保持了拿破仑时代的那个特点:上半身大蓝,下半身大红。当时法国的一个陆军部部长就讲,说咱们搞得低调一点好不好,这玩意儿上了战场,不就是机枪的靶子吗?都不用瞄准,看见红点和蓝点就射击就可以了。但是当时的报纸新闻界非常反对。甚至有人抬出了这样的理由:说一个上半身是蓝色,下半身是大红色,这才符合法国人的审美。如果把这样的军装换成那种暗淡无光的,甚至是以后搞得那个迷彩服,这怎么能符合法国人这么有逼格的、一个有审美的民族的腔调呢?所以你看,这就是“拿人命当儿戏”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观念落后”的问题。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吃够了机枪的苦头。因为他的对手——德国人,是非常重视机枪的。在战线上每隔一百米,就有一挺机枪。而英国人呢?当时还信奉骑着高头大马向对方的阵线进行冲击啊、冲啊、冲锋,搞这一套。好,德国人说:那你来吧,反正我这儿有机枪。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当中,德国人就在四十公里的战线上摆开了机枪阵,对对面的英国的十几个师进行扫射。扫射的结果呢,就是一天下来,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创记录的,一天下来让英国人伤亡六万人!这也是一场屠杀。所以英国人终于尝到了机枪的厉害。几场仗打下来,英国人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命,它的社会结构甚至都被改变了。英国人都是贵族当军官,而这些军官为了维护军官的荣誉,冲锋陷阵在前,而前面是机枪,所以很多贵族都死在了战场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就再也不是一个贵族社会了。今天我们讲了很多枪的故事,我不知道你自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道理。我自己呢,只有一个感慨: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不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的技术创新,但是很多老人家对于新东西、新创新,

    往往都是看不惯、看不起、看不上。那为啥呢?分析起来大溉无非两种原因:第一,老人往往是既得利益者,他是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个技术基础上的社会结构,他跟它是“共生关系”。所以新东西一出现,他马上觉得:这个东西好像没有我什么事。他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那第二个原因呢,就是他的旧趣味、旧审美。看见新东西的时候,他天然就觉得这个东西很丑,这个东西我不习惯。所以就产生排斥心理。这个都很正常。但是我想说的是:你会死,你会老,一代一代的人就是因为时间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你退出的时候,你的那种偏好、审美趣味,就会随风而散的。你原来深植于其上的那个社会结构,也会崩解掉的。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那你还是对新生事物抱有一点好奇,抱有一点好感吧。因为就像我们讲的“枪的故事”。如果你一味地排斥新事物,在战场上会死人的,在历史当中你会犯错误的。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