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文字版]第三季5 秦始皇在隐瞒什么114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我们是借助—段历史和一本书,来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历史的读法。你看中国历史这四个字,好像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的词,它是描述我们这个民族过去五千年的整个历程的一个宏观概念,但实际上呢,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哪有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呢?比如说日本史学大家内藤湖南,

    他就讲过一句话,说唐宋为界,实际上中国历史是断成两截的,唐宋之前的中国和唐宋之后的中国,压根就是两个文明。当然这是日本人的说法,信不信由你,但是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以秦朝完成中华帝国大一统为分界线,确实中华文明是断成两截的。

    在《罗辑思维》第二季节目的最后一期,我们试图讲了这个分别,就是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和后来一个帝制的社会,它内在的逻辑有什么样的区别?如果大家有兴趣出门左转,继续看那一集节目。但是今天我们是从那一集节目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上天突然把这个使命,放在了一个叫秦国的这么一个政治实体的身上,而且借助了一个叫秦始皇的人,历史让他用一把刀,把中国历史这四个字劈成两半,形成一道鸿沟呢?

    这个使命为什么落在他的头上,其实你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去看,好像不应该落在秦国的头上,我们简单地给大家盘点一下,首先你论地盘大,当时地盘最大的是楚国,在当时已开发的文明地带的中国,楚国占一半的疆土,战国七雄楚国占一半,剩下六家分其他一半。

    那如果是从经济力量上来讲,当时最富的是齐国,因为齐国靠海边可以煮海为盐,而且它有非常发达的商业文明。而秦国是一个穷国,就在今天陕西那一带,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所以经济上也不行。

    那如果从军事上来讲呢,至少从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开头,也就是战国初年,七雄马上就要争衡的那个起点上来看,秦国的军事实力是不行的,至少跟它的老邻居也是老冤家魏国相比,那就差得老远了,在战国初年,那是经常被魏国揍得是鼻青脸肿,魏国当时训练出一支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很有名望的一支军队叫魏武卒,魏武卒的训练标准是什么?一个普通士兵要能够身穿三重重甲,带一支戟还有一张弩,这张弩是开一忙二担弓的弩,而且身上要背五十支箭,还要能够背上三天的干粮,半天能够强行军一百里,当然比现在里要短得多,大概还不到一半,那也吓人啊。现代军队的强行军的标准也不过是一天50公里,他的那个体能训练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准。

    那秦国是白给的嘛,那你从文化地位上来看秦国也差得很远,甚至很多中原的诸侯根本就不带它玩,因为秦国的先祖是给周王养马的,又不是我们什么周天子的亲戚,又不是什么重臣,你不就是一个养马的吗?说白了玉皇大帝看弼马温什么眼神,当时中原诸侯和周天子看秦国就是什么眼神。当时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那些霸主,不是霸王就是霸主,就经常搞会盟,就有点像今天经常开一些APEC会议,大家各国的领导人一起穿个奇装异服,民族服装站那儿拍照片。那这种活动是从来不会带秦国人玩的,因为你跟我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你属于化外之邦,说不好听一点就是蛮夷,我们都知道秦国早年历史上有一个叫秦穆公,这是一个谥号了,其实在山东的就是其他六国的这些诸侯看来,什么秦穆公啊,你那个穆字是偷写的,我们管你叫秦谬公,就是荒谬的谬,和肃穆的穆那个字形有点像。为啥管他叫秦谬公呢?因为这家伙,其实秦穆公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以后有机会跟大家讲,拿一百七十个人给他殉葬,其中还有他三个最喜欢的大臣,说我这得死了,你们得陪我也给杀了,所以这件事情对于山东的那些国家,当时山东不是今天那个山东,就是秦国以东的那些六国看来,这都叫笑话。野蛮人嘛,就笑话他们,所以在文化上也没地位。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到最后,统一全国的反而是这个秦国呢?我们读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得表扬一个人叫商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这个故事,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跟大家拆开来细讲,今天简单给大家讲一讲,第一条是土地私有,这个土地你们自己家的,叫废井田开阡陌,你自己种的,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第二条叫编户齐民,把所有的人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大机器上的螺丝钉。第三叫二十等爵制,就是把你们的所有的战场上的战功,比如说砍一颗头,就能够折算国家给你的福利,砍一颗头叫一级,然后国家就给你一个爵位,然后再给你一定的土地等等。说白了就是这三个东西,如果你要按照当代人的这个常识来判断,当时商鞅变法就是我们三十多年前搞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个词,你可以想想今天的富士康,就是能把一个一个的工人用一个庞大的机器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再战斗力的有效率的战争和生产机器,这就是商鞅变法干的事。

    前几年我们看那个电视剧,叫《大秦帝国》,后面还有一套小说,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写泰国崛起的,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可问题是这拍电视剧的和写小说的,它倾向于把当时的历史情景过度地戏剧化,写秦国君臣怎么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山东六国那叫一团漆黑不思进取,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怎么会是这样呢?一个国家强盛,其他国冢也不是吃素的,也得奋起直追好不好?

    更何况当时的变法潮流其实并不起于秦国,最早搞变法的是魏国的丞相叫李悝,这个人写了一部叫《法经》,这部书被称之为叫中国的《十二铜表法》,跟同时代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齐名,后来所谓的商鞅变法,是商鞅带着这套《法经》跑到秦国去交投名状,当了秦国的丞相,才在秦国搞的变法。其实楚国也有变法叫吴起变法,吴起跟李悝在魏国是同时代的人,后来受排挤,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哥们儿向南走就去了楚国,也学李悝搞了一套楚国的变法,当然他有一些新创的招法,这些招法又被商鞅学去,比如说吴起发明的什五连坐制,后来就被秦国人学走了。所以说明在战国时期搞变法,这是一时之风气,不是哪家之发明,所以从仅仅商鞅变法这一个角度,其实是很难解释秦国的崛起的。

    当然也有人说那山东六国的变法都搞失败了,你看吴起最后不都被杀了吗,那商鞅的下场是什么?不也是被杀掉吗?所以贵族的反扑,那也是各国的一个通例,这一点不足为奇。所以解释秦国的崛起,确实我们还需要一个更为完满的角度,那现在历史学家,尤其是今天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它的副标题叫“重新发现秦始皇”,就把整个历史谜面的重心放到了一个人身上,秦始皇的身上。其实秦始皇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开天辟地他创造的一个帝国制度,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毛主席诗词里面讲百代犹行秦政法,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对他的了解又是何等的稀少。

    关于秦始皇的故事其实我们就知道两部分,第一部分呢还不是他个人的私生活,而是他爹那一代人的私生活,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其实不是他爹生的,是吕不韦生的,他妈赵姬是个破鞋,到处乱搞男人,养了一大堆面首等等。里面充满了各种色情、暴力和阴谋,这个也是拜各种电视剧之赐,现在老百姓对这一拨特别感兴趣。可是关于秦始皇本人呢,私生活你也不是很清楚,他的历史的功业也不是很清楚,好像一眨眼他就统一六国了,就像李白写那个诗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就这一句话好像就把秦始皇写尽了。我们仅仅是粗略地知道他攻灭六国的大致顺序,其中他有什么样的政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其实我们都一概不知,这要怪谁呢?

    要怪就怪司马迁,因为司马迁写《史记》,这本书是我们现在了解战国后期秦国历史的一个基本蓝本,其他的材料基本没有,对吧,可是《史记》成书在什么时候,是公元前99年,那距离秦国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这中间可差120年,这120年什么概念,就相当于今天罗胖子坐在2015年谈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所以你不能说回家问问老人吧,对吧,老人也不知道120年前的事,所以站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角度,其实很多资料也已经不在了。

    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我们经常说中国历史是一个没有间断的完整的历史,其实不是这样,很多先秦的历史,其实是大段大段地在缺,比如说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这一段,整整六七十年的历史其实就蒸发掉了,因为我们知道,春秋的史书主要是两部,一部是《春秋》,一部是《国语》,春秋结束在公元前479年,就是孔子西狩获麟这么一个历史事件之后,春秋就没有往下写了。还有一部书叫《国语》,《国语》是终结在勾践,就是越王勾践这个很著名的人物的故事身上,公元前473年,可是到了战国时代,我们知道它的起点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就是《资治通鉴》一开始写的,这是公元前403年,请问这中间六七十年的历史上哪儿去了呢?没有资料没有史书,所以历史学家面对这样的一个历史黑洞其实很头疼。

    我们讲的秦始皇的历史有点类似,你说大致的脉络有,《史记》里面有,可是写这一大段,秦王扫六合统一天下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司马迂没有用他的生花妙笔,就像我们在中学学语文课本,看像鸿门宴那样,当天怎么怎么着,几点几分谁干了什么,没有那么细致地描写,就是一个大致的非常粗疏的框架。为啥?按说司马迂执笔写《史记》,最重要的一段那不就是天下大变,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吗?可是为什么史料都没有呢,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司马迂写《史记》,他是根据当时西汉宫廷官藏的一些档案史料来写的,但是有些消去了,有些被烧掉了,我们都知道项羽烧阿房宫嘛对吧,有些没准儿就被当时的政治人物刻意地隐瞒了,这个就是李开元先生写《秦谜》这本书的基本出发点。为什么秦始皇这个人的大量史料没有被流传下来,他一定是被隐瞒了,那请问他为什么要隐瞒?那我们能不能够通过当时留下来的蛛丝马迹,重新还原历史真相呢?这就是《秦谜》这本书的终极使命。

    在这儿值得多说几句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这个人在中国史学界也是传奇般的人物,首先在学术的师承上那叫根正苗红,他的授业恩师是中国史学界的大宗师,叫田余庆先生,那他自己呢,成名做学问又是在日本,深受日本史学界的影响,精于考据而且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李开元先生又是一个用脚做学问的一个学者,他考据的每一个事件,他都会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都是他自己拿照相机拍的,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这本书写得根本就不像一本学术著作,简直就是一本侦探小说。而且是侦探小说当中最考较智力的那个流派,叫本格推理,什么叫本格推理?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那个流派,就是作者和读者是站在同一个事实平面上的,我作者知道的事告诉你读者了,而且全部告诉读者了,你之所以还没发现凶手,是因为你笨。李开元先生依据的史料,无非就是那些常见的史料,包括地上的地下的新发现的,就是那些历史学界都知道的,但是李开元先生就有本事重新构架一个我们极端陌生的故事,这就是本事。这也是《罗辑思维》独家推出《秦谜》这本书的原因,我们觉得这是我们书店里的,我们在微信公众号里卖书,这个书店里的镇店之宝的一个原因。

    好了不继续吹嘘我们的书了,回到这本书的原点,秦始皇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周边的那些迷雾到底有多少,比如说现在都说秦始皇他爹,不是那个叫公子异的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而是吕不韦,这事吧你作为街谈巷议的桃色新闻你可以说,但是你想想看这可能吗?如果搞一点床上娱乐活动,跟吕不韦咱们共产共妻,那这孩子生了算谁的这也无所谓,古人嘛在这方面也比较通达,可是作为一个王朝的继承人,在骨血的这个纯正性上是不可能不讲究的,我们现在看进化论的一些书,那些猴它一旦当了猴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不是我生的小猴全部给掐死,这是连猴都会的事,对于这么大的一个王朝,它在选择继承人上,它会选择一个在血脉上存疑的人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古代古人的那个医疗知识即使再欠缺,不至于连这个都不知道嘛,只要留心,一点点疑问都不允许留,这一点判趣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这是一个谜团。

    另外在秦始皇周边还有很多谜团,比如说在泰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叫成蟜,这个人《史记》上有就那么几行字,他是秦始皇的亲弟弟,关于他的事就留下两件,第一他曾经出使过韩国,就是当时赵魏韩的那个韩国,到韩国之后外交特别成功,拿回来一百里地,就是一次出使,可是你一看成蟜的年龄不对,他当时只有15岁 ,一个15岁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获得这么大的外交成就?为啥?而且成蟜这个人后来领兵攻打赵国,临阵投降了,叛逃到赵国,那你作为贵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还有秦始皇有20多个子女,可是在历史记载当中居然就没有他的皇后,那请问这个女子到底是谁?为什么有人刻意地从历史当中把这个人给删除了。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一个大儿子,叫扶苏,这个人据说特别的贤惠,所以老百姓都认为他要是继承这个帝国,那秦国就不至于那么短的灭亡,可是秦始皇的诏书一旦到达扶苏那儿,虽然是矫诏,我们都知道是那个宦官赵高让他自杀,那扶苏马上就自杀,你不觉得这事也很奇怪吗?再有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打的是两个人的旗号,一个是什么,是楚国的大将项燕的旗号,这可以理解,因为陈胜昙广起义打的就是楚国复国的旗号,可是他也打扶苏的旗号,这个就很有点奇怪,这就相当于孙中山搞革命,要推翻清王朝结果打的是光绪的旗号,你不觉得这事挺奇怪的吗?所以这么多历史疑团围绕在秦始皇周围,所以值得我们借《秦谜》这本书,重新发现秦始皇。

    这本书是《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独家销售的,你哪儿也买不着,这是罗胖近年来阅读到的罕见的高水平的史学著作,我们来重新归拢一下关于秦始皇的前传,拜电视剧之赐,我们对这部分故事大家还是比较熟的,简单给大家复复盘,主要就是三段故事了。

    第一段是赵国有一个商人巨富,叫吕不韦,他有一天发现了一个秦国放在赵国的人质,这个人叫公子异,既然叫公子嘛,他肯定是秦王的直系的子孙,吕不韦就觉得这玩意儿奇货可居,于是他散尽家财,要把公子异打造为一个国际政治明星,将来扶植上秦王的宝座,秦国的国势又盛,那不就赚了吗?这是商人的思维,这是故事的第一段。

    那第二段呢,吕不韦就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跑到秦国去做工作,做谁的工作呢?这就得牵扯到当时秦国非常复杂的那个君王之间的传承关系,你也不必记,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时候在位的叫秦昭襄王快死了,老王马上就要晏驾,那他儿子呢,就是后来继位的叫秦孝文王,这个人有一个媳妇,叫华阳夫人,是大老婆,但是虽然地位很崇高,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她没儿子,所以吕不韦就抓住了这一点,先搞定了她周边的人,然后向华阳夫人进言,说你现在如花似玉也很得宠,将来位置也很高,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老公一死你可咋整啊?一个女人在深宫之中又没儿子,只能受人欺负啊,这么着吧,我给你一个解决方案,我在赵国培植了一个人,这是你们秦国放在赵国的一个人质,叫公子异,你就认他为干儿子嘛得了,这么一个便宜儿子,将来他当了秦王,你不就终身有靠吗?于是就按照这个解决方案,华阳夫人就跟她老公吹枕边风,我要个儿子要个儿子,后来这事就办成了。办成之后秦国的政局马上就发生了剧变,而且是电光火石般的剧变,首先是我们刚才讲的,正在在位的秦昭襄王就死了,然后就是这个华阳夫人的老公叫秦孝文王继位,继位之后干了多长时间呢,三天,这一代领导核心就又完了,然后是华阳夫人认的这个便宜儿子,就是吕不韦扶持的这个公子异,这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这个人在位时间又非常短,三年,又死了,然后就是谁啊,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秦王嬴政继位。所以这一段时间秦国的政局变化特别快,如果你站在华阳夫人的角度一看,那真叫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她本来只是大户人家的一个儿媳妇,转眼间就变成了王后,转眼间就成了太王太后,这是华阳夫人这一段。

    我们熟悉的故事的第三段,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女主人公,叫赵姬,就是秦王嬴政他妈,这个人本来只是吕不韦送给公子异的一个小玩具,后来玩得不错就产出了成果就生下了嬴政,后来嬴政当秦王,这个赵姬自然就成了王太后,那深宫之中老公又不在,年纪轻轻的太后就难免思春,这个时候原来玩得挺好的吕不韦又不陪她玩了,人家忙嘛当丞相了,所以吕不韦说这么着吧,给你个充气娃娃吧,就给她推荐了一个人,叫嫪毐,我们关于嫪毐民间很多传说,在很多宅男当中也是个名人,后来嫪毐因为这个赵姬的支持,又成了一派政治势力,后来又叛乱,后来被杀,所以关于秦始皇前面这一段狗血故事,我们大概就知道这三个。

    但是如果仅仅从宫廷政治斗争的狗血剧,你看这里面什么要素都有,色情、暴力、阴谋什么都全,所以在民间流传得很广。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此,那就显不出历史学家李开元的本事了,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构架这个故事,这个重新构架不是做翻案,因为都是司马迁写的,而是根据已经知道的史实,我们能不能架构一个新故事,好让我们回到一个场景,就是当秦王嬴政已经登基,他妈赵姬在深宫中坐殿,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大权在握的女人,我们从这个场景重新想象这个故事,当时秦国到底在发生什么?那你说赵姬嘛,她不就是当了王太后吗,大权在握那她就搞男人呗,把嫪毐叫上来呗上床呗,哪有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说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中国唐朝以前,这个男女关系这事不像宋代以后搞得那么严肃,尤其是秦国,因为它是蛮夷嘛,所以受这种文明的约束就更加少,比如说秦王原来还有一个长几辈的太后,叫宣太后,这宣太后有一次在朝堂上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就给人家打比方讲道理,老太太就坐那儿说,说了这么一段话,真是千年之后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老太后说,哎呀我年轻的时候,你看啊,先王把一条腿压在我身上,就是当年我老公把一条腿压在我身上,我觉得好沉重有点受不了,可是后来先王把整个身子压在我身上,我就觉得好舒服。就是打比方,跟外国使臣说这套磕,你想想看这是今天在外交辞令当中能出现的话?对,那个时候民风如此,一直到汉代和唐代说什么公主养个面首,搞几个男人这就不叫事,所以在赵姬这个时候生活的重心,她不可能是放在搞男人身上,虽然这事也不能耽误,那她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要知道她老公死了,这个时候秦王嬴政还是一个小孩,这个时候已经当了秦王,整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的重担和焦点就压在这个弱女子身上,她要干什么?当然要巩固权力,我们都知道所有刚刚获得权力的人,第一个任务就是巩固权力,巩固权力的方式就是把权力的潜在竞争者,一定要干掉。

    熟悉清宫戏的人都知道那套磕,对吧,四爷雍正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一定要干掉,所以这个时候赵姬面对的是一模一样的任务。那她有没有敌人呢?在历史当中没有写,但是从情理上却推测得出,有这么一个人,还记得我前面讲的一个人物吗,这个人是嬴政的弟弟,请注意是同父异母的弟弟,如果在普通老百姓家,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那还是挺亲的,可是在皇家,那就是完全两回事,那是深仇大恨,首先他是你弟弟,他跟你姓一个姓,跟你是同一个血统,他有同样的继承的合法性,可是因为是异母,他就意味着有不一样的外戚集团和政治势力,所以这样的人是最危险的人,这样的人是一定要干掉的。

    在历史上关乇成蟜的记载,我们刚才讲很少,就是两段,第一段叫出使韩国拿回了一百里的土地,而那个时候成蟜只有十五岁,所以你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我们用常识一推断 马上就明自是怎么回事,因为成蟜的母杀叫韩夫人,韩夫人的儿子在韩国拿回了一百里的土地,而这个时候成蟜只有十五岁,他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什么?就是当时嬴政没有继位,而成蟜作为他的弟弟还有一定的竞争的可能性,所以韩夫人就动用她娘家的关系,跟她的哥哥就是韩王说,你给我们一百里土地呗,你给我们成蟜呗,我们成蟜将来拿到了这个政治资本,万一他当了秦王,咱不就两国那个冤仇关系不就解了吗?你不就战争的负担就轻了吗?所以她娘家哥哥一支持,就搞出了这么一个外交成就,这就是成蟜的第一个故事,你看解释得通了吧。

    那怎么解释成蟜后来带兵攻打赵国,这时候代表秦国突然临阵叛逃,要知道秦国这时候是天下第一强国,他为什么要叛逃?脑子里进水了吗?就是因为一定要干掉他,他这个时候是没办法,临阵脱逃,脱逃到赵国,这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成蟜在历史当中出现了这么两段。

    可问题是这事谁干的呢?当然是赵姬干的嘛,太后干的,可是问题是她深宫中的一个弱女子,她怎么干呢,她总得有手套嘛,谁在外朝帮她干这事呢,你可能会说吕不韦啊,吕不韦是丞相啊,可是要知道,吕不韦这个时候的身份非常复杂,他当然跟赵姬关系也很好,但是这时候也没有那么好,因为陪赵姬睡觉的已经不是他了嘛对吧,而且吕不韦跟华阳夫人又搞在一起,他是挂上了华阳夫人这条线才当上丞相的,更何况吕不韦这时候是丞相,大量的公务要处理,而且他是丞相嘛,更多站在国家的视角看问题,他不会帮你赵姬去干这些私人的脏事。所以赵姬唯一能够求助的人就是嫪毐,你只有理解了嫪毐的这个角色,首先嫪毐可不是跟赵姬一块住在后宫里,如果他仅仅是太后的面首,那为了便于宣召,便于随时享用,可是嫪毐在历史上的记载,他有自己单独的府邸,而且有着成千的奴仆,后来嫪毐造反兵败被杀之后,是牵连了四千多家人,所以可见嫪毐已经是太后培植的一派政治势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床上的玩物。而且嫪毐后来还被封为长信侯,要知道在商鞅变法之后,在秦国封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由国家政治制度来保障的一种政治安排,你没有军功想都甭想,后来秦国大将王翦带兵讨伐楚国的时候,临走的时候还在跟秦始皇哼哼,能不能封我一个侯爵啊,可见没有军功不可能封侯。而嫪毐封长信侯他的军功何来呢?历史上没有记载,如果按照事件的前后次序来推测,就是因为他干掉了成蟜。

    所以你看,我们过去熟悉的是深宫的那些狗血剧,可是深宫中的剧就连着外朝的那些斗争,而外朝的斗争仅仅局限在秦国的内部吗?不,它其实是一个国际政治的博弈,所以嫪毐干掉了成蟜,本质上是什么,嫪毐是哪国人?赵国人,是赵国势力干掉了在秦国曾经一度觊觎大位的韩国势力,这是这个故事的第一Part。

    那紧接着第二Part是什么呢?秦国这个时候朝堂上掌权的是一帮什么人呢?全是赵国人,你看赵姬自己是赵国人,吕不韦丞相赵国的商人,还有这个嫪毐又是吕不韦推荐来的老乡,又是赵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讲,这个时候秦国进入了一个非常短暂的赵国的外戚势力统治时期,那这个时候几个头面人物,就是赵姬、吕不韦和嫪毐,可是赵国势力什么时候突然土崩瓦解呢?哎,这是在秦始皇继位的第九个年头,这一年嬴政是二十二岁,他这一年的正月在雍城举办自己的成人大典,其实就是亲政大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突然这个时候嫪毐在咸阳发动兵变,这就很奇怪,如果是现代国家,一个军头趁自己的元首出国访问发动叛变,控制电视台广播电台,你还有点道理,控制核心资源嘛,可是在秦国当时的情况下,国家的核心资源都在雍城,秦始皇也不在,吕不韦也不在,你在咸阳叛变你到底要干吗呢?很明显他针对的不是秦始皇,当然历史上就没有记载嫪毐到底针对的是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一个最大的疑问,嫪毐哪儿来这么大胆子?他很明显不是个军头,他只能临时拼凑一些人,他肯定想搞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那请问他到底要割除掉什么呢?历史没有回答,我们也先按下不表,总而言之,后来秦王嬴政迅速地发兵平乱,这个嫪毐就兵败就跑,那哪儿跑得掉呢?迅速就被抓住就车裂了五马分尸,那嫪毐的势力就被连根拔除。

    紧接着就这么一两年的事,秦王就是用非常快的速度那个节奏,首先把他妈给办了,当然不是弄死了,就是你跟嫪毐生了俩孩子先弄死,然后把他妈给关起来,当然后来把事情处理完了之后,又把他妈给放了,这赵姬的势力就算是完。然后紧接着办吕不韦,虽然你平的乱,但是你是赵国人,这个嫪毐不也是你介绍的吗,你也要负责任,所以秦王嬴政在发布诏书谴责吕不韦的时候,用词都很奇怪,它不太像国家的正式文告,说我要处理你,而是一种质问的口气,请问你何德何能啊你,对秦国有什么贡献啊?你还敢号称仲父等等,是一种怎么说呢,有一种怨妇的那种口气。总而言之,就赖你就赖你就赖你,吕不韦也知道这个王朝刻薄寡恩,是六亲不认的这么一个王朝,所以一看也没什么活头了,就喝毒药自杀了。所以至此为止,所有赵国的势力就被秦王嬴政也连根拔除。

    你看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说秦国和赵国我印象中有一个长平之战,没错,在秦王嬴政最后灭掉赵国之前四十年,有一个长平之战,可是赵国不是长平之战之后被坑杀了四十万降卒之后马上就灭亡的,这中间可有四十年,甚至一度秦赵关系还不错,你觉得这很难理解吗?其实不难理解,我跟你打一个比方,比如说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其实大清国和大日本国那关系一度很好,伊藤博文卸任首相之后,甚至一度有可能跑到中国来当大顾问,那个时候中国大量留学生还派到日本,两国关系很好,为什么?因为打服了嘛,重新进入一种稳定的一个结构。这就要知道在外戚政治当中,灭国战和攻伐战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回事,如果说打赵国,那吕不韦赵姬嫪毐都没意见,打它呗,我反正屁股坐在秦国,可是一旦牵扯到灭国战的时候,这个时候外戚集团的那个就是怀乡的心态,保护老乡保护自己娘家人的那个心态就会出来,所以如果不把韩国和赵国的势力,外戚集团在秦国的朝堂上全部干掉的话,事实上秦王嬴政后来一扫六合,统一六国的这个步骤实际上是很难完成的。这是在理论上我们插一段。

    所以你看把韩国势力和赵国势力扫除之后,很迅速经过几年的准备,所以赵魏韩在战国七雄当中号称三晋,是最先被灭亡的,那紧接着就出问题了,刚才我们还留下了一个悬念,嫪毐到底针对谁啊?对,秦国当它在朝堂上除掉了韩国势力和赵国势力,请问还有没有其他势力,你看我们跟着李开元先生,实际上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重新分析秦国朝堂上的狗血亲情剧,那还有什么样的大国呢?最后留下来还有两个大国,第一个是齐国,齐国很富有,但也很脓包,而且秦国大家都知道是远交近攻,跟齐国一直说你做生意你就挣钱,你甭管我跟他们打架,你甭管,咱俩关系好,所以齐国的问题是最后解决的。就是全天下解决之后最后灭掉的齐国,齐国根本不成其为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楚国,因为楚国那个势力也是大得吓人,当时可开发的地区,已经开发的地区有一半的领土都是楚国,那个时候的楚国,不是今天我们理解湖北湖南这一块,什么安徽江苏浙江,甚至河南的南部,湖北湖南的北部这部分,都是楚国,非常大,国力非常之强盛。在秦始皇当权的时候,秦楚两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啥呢?你就是把《史记》翻烂了也没有,因为压根就只字未提。这就看得出历史学家李开元的本事了,他把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史料拼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好像有点意思了。

    你看宋仁宗的时候,这又一千多年过去了,宋仁宗的时候在陕西凤翔县出土了一块石碑,当时凤翔县有一个很著名的人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当时在凤翔县当一个很小的官,这个碑文一看很有意思,是早年间的一个秦王,这可不是嬴政,很多代以前,一个秦王诅咒这个楚王说,我们两家这么多年百年好合联姻的关系,你现在背信弃义,什么背后捅刀子之类的,我就诅咒你不得好死。秦王找来一个巫师诅咒楚王,然后把这个诅咒的词就刻在碑文上,你看这个仇得有多大,这个苏东坡琢磨就挺有意思的,它就给这块碑文起了一个名字叫,诅楚文,就是诅咒楚王的这篇文,后来类似这样的碑石出土得就越来越多,渐渐地就把千年以来,历史学家心中的一个结就给解了。原来用这些碑文就可以拼凑出一个大故事,秦楚之间其实是有一长段后来不被重视的联姻关系,长达三百年,十七代君主,你看,两国的这样的国际关系能够这么绵长,它就一定不是我看你顺眼对吧,它一定是国际政治格局当中的一种安排。说来也不奇怪,因为秦国也好楚国也好,在中原那些诸侯看来,都是蛮夷,都是化外之邦,都不带你玩,所以这两个loser勾结在一起,一个军事上比较强,一个领土上比较大,俩人眉来眼去,然后互嫁儿女,形成一种政治勾结关系。

    在秦国历史上刚才我们讲的好多著名人物,其买都是楚国人,比如说那个先王压在我身上我很爽的那个宣太后,还有我们刚才讲的华阳夫人,楚国的公主。所以楚国的外戚势力其实在秦国的朝堂上是很重要的,而且是有悠久历史的一股势力。可是好奇怪,随着华阳夫人一死,好像这股势力突然就没有了,这不符合常识,因为这么久远的一个关系,要么它就会一直存续,它会有一种固定的安排,要么就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把它给打断,比如说刚才我们讲的韩国政治势力、赵国政治势力被割除,它一定有政治事件的。可是楚国势力好像莫名其妙就没有了,那就会发生一种解释,就是有人刻意地把这个故事给隐瞒了,把一整段历史给从记载当中抠掉了,那这个是谁于的呢?理论上讲就一定是秦始皇干的,那他抠掉的是什么呢?

    李开元先生又开始展开他的论证和考据,有一个人我们现在不熟悉了,这个人叫昌平君,当李开元先生把围绕昌平君的一些史料放在一起的时候,说是史料,其实就是那么几句话,都是非常微茫的线索,但是当这些线索放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新故事就跃然纸上了,这就是历史考据家的本事,他们像破案一样地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这也是本书当中非常有趣的一段。在这儿我没法跟大家细讲,如果愿意照顾罗胖的生意,不妨买这本书自己去看,在这儿我直接给大家讲结论,昌平君这个人他身份特别多,既是楚王的儿子,也是后来楚国灭国之后不是有一个楚将项燕要复国吗,项燕是谁,就是项羽他爷爷,对吧,那这个人遵奉的楚王是谁,所以一度昌平君还当过楚王,虽然时间非常短,这昌平君还曾经是秦始皇执政期间,在吕不韦之后秦国的丞相,这个昌平君还是华阳夫人的侄子,秦始皇嬴政的表叔对吧。你听着乱吧,一点儿都不乱,他就是在秦始皇执政期间,秦楚百年好合百年联姻的在这个阶段的一个焦点人物,如果你理解了我前面讲的,当时国际政冶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秦始呈要想攻灭其他六国,必须先干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六国在秦国国内的外戚势力要干掉,你看攻灭韩国之前,要把韩夫人和成蟜的势力干掉;攻灭赵国之前,要把赵姬吕不韦嫪毐这些赵国人的势力要干掉。那请问他攻灭楚国之前,是不是也干掉了国内那个根深蒂固的楚国外戚势力呢?就是干掉昌平君呢?当然干掉了,所以昌平君的所有记载都被删除掉了。可问题是他为啥要删除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昌平君这个人和秦始皇个人的私生活,实在是搀得太深太深了,所以我们就又出现了一个推论,就是历史当中已经消失掉的一个人物,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子女,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安排,他不可能没有皇后,可是这个女子在史书当中没有片纸只字的记载,那请问这个人哪儿去了呢?尤其在秦国这样的国家,它的外戚政治传统是这样的源远流长,历代的太后皇后又有在政治舞台上的精彩的表演,怎么唯独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王后居然没有这个人,怎么可能?一定这个解释就是她被删掉了,而且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秦国在这一代继续延续了秦楚联姻的这群的一个传统,这个皇后就是楚国人,而且这个皇后跟昌平君的关系就是非常亲密的,所以昌平君被干掉,皇后也被干掉。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这就像做平面几何题,有的时候难题你必须画一道辅助线,这个辅助线原来题面上是没有的,但是当它出现之后才会发现这道题迎刃而解。所以如果我们这个假设成立,就是确实有始皇后,而且她代表楚国势力,而且她和昌平君一起被干掉之后,有些事情你才可以解释。

    我们讲两个事吧,第一个事大家都知道,秦国的那个大公子,就是秦始皇的长子叫扶苏,说你自杀吧,你爹让你死,扶苏二话不说就自杀了。所以当时他身边的那个秦国大将蒙恬,就是发明毛笔那一位,看着挺奇怪怎么说死就死啊,你也不考证一下,这个诏书到底是真是假。那有一个解释,就是扶苏自己知道已经是必死了,因为他是楚国公主的儿子嘛,楚国势力要被连根拔除,他已经是一个戴罪之身,他觉得这最终的时刻终于来了,所以就死了。所以扶苏之死,就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历史上还有第二个事,就是陈胜吴广他们起义反叛秦朝,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楚国,但是他们打出来的旗号居然是两个人,一个叫项燕,一个叫扶苏,项燕我们前面讲的项羽的爷爷,这个是楚国的大将,所以楚国复国打他的旗号这可以理解,可他为什么打扶苏的旗号呢?孙中山反对大清王朝,总不成要打一个光绪皇帝的旗号吧?这不是很奇怪吗,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相信,就是始皇后是楚国的公主的话,这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扶苏从血缘上也是楚国人,所以你看这个论证很精彩。重新发现秦始皇,做这道历史推理题,很有意思。

    今天的《罗辑思维》是给大家推介一部,写得像悬疑小说一般精彩的历史著作《秦谜》,作者李开元。听到刚才我们讲的那一大坨故事,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说是神经病吗,搞历史的人为什么要考据这些事实呢,考据出来又有啥用呢?你要说实际的用处可能是没有,但至少对于我理解我们这个文化,我们这个民族,它点开了我两个谜题,第一个谜题,是秦始皇的历史作用问题。你看汉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贾谊,其中提到秦始皇有一句话,叫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可是你从这句话里面你觉得秦始皇就没啥用,他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他爹秦庄襄王,这是六世之余烈,他只不过干了一些扫尾工程,他有什么历史功劳呢?我们现在说秦统一六国,主要奠基在商鞅变法,那是秦孝公时候的事,请问秦始皇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他凭什么振长策而御宇内,如果把今天《秦谜》这个故事听明白了,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你看其实当时六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搞了商鞅变法式的改革,我们前面讲什么李悝变法,吴起在楚国搞的变法都有,可是这些变法固然让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是高层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至少在其他六国当中仍然是贵族当政。那些改革家们通常下场都不好,吴起也死了,那商鞅不也死了吗,都是死于贵族的反扑,那这些贵族只要存在,对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它就是一个绊脚石。

    大家都知道那个著名的故事,叫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是魏国人,他为什么要救赵国呢,因为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国王的弟弟叫平原君的夫人,就是因为这样的联姻关系导致国与国之间,它不是完全按照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它是按照亲戚关系亲情友情来考虑问题。那如果在普遍联姻的国际关系当中,你一旦考虑这个问题,那还灭啥国呢?那就只能搞攻伐战,不能展开灭国战,所以其他六国之所以没有统一全国的基础,跟贵族势力的坚定的存在是有关系的。

    而在秦国谁最后扫灭了贵族势力呢?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就是干这个,你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这个人,你会发现真的是牛。你看,我们今天讲的故事简单给大家复一下盘,先是赵国外戚势力拔掉了韩国外戚势力,这一段跟秦始皇没什么关系,他那个时候岁数还小。

    可是你看他在亲政的那一年,他就展现了非常卓绝的政治才华对吧,当时是赵国的政治势力就是嫪毐作乱,作乱指向谁啊,前面我们留了一个扣,当时秦始皇也不在咸阳,吕不韦也不在咸阳,那嫪毐起兵.能针对谁呢?按照当时的格局来推断,就是赵国的外威势力要针对楚国的外戚势力,展开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说白了就是针对华阳夫人和昌平君这一系,但是失败了。可是失败之后你看,刚刚开始亲政的秦始皇,他就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借这样的一命机会,把赵国政治势力就全部拔除,从他亲娘开始,一直到仲父吕不韦,更别提这个一嫪毐。

    那紧接着秦王嬴政又开始对这个时候表面上已经得势的楚国外戚势力,甚至是他自己的亲老婆,他的始皇后下手,在历史上当然我们没有看到始皇后的记载,但是从刚才的这个推论可以想见,秦始皇对始皇后是痛下杀手,结束了在秦国已经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秦楚联姻的这样的一个外戚势力。

    所以这个人的政治才华,或者说那个心狠手辣的政治手段,也是不得了。这是秦始皇的作用,那第二个我们得到的启发呢,就是贵族的作用,秦始皇创立的帝制大业,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打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这没有错,那这一步它的实质性的变化是什么?此前的节目我们也讲过,秦始皇建立秦朝就是把中国的历史一分为二,此前叫先秦时代,那是贵族一层对一层负责,一层对一层制约的封建社会。而此后呢,则是皇权一家独大的帝制社会,这两个社会之间有什么核心区别?表面上看其实就是有没有贵族,那秦始皇就是把贵族干掉,然后一手创建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社会。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要贵族用啥用?前面我们讲的,贵族是阻挡六国统一的这样的一个绊脚石,所以秦始皇把它拿开了,贵族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酒囊饭袋,鱼肉百姓的坏蛋。其实哪里是这么回事呢?贵族有它的好处,它是一个社会免于疯狂,免于急速狂奔的制动闸和减速器,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这样,在西方历史上也是这样。

    秦始皇把贵族拿掉之后,整个秦国疯狂到什么样子,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给大家讲。在西方历史上也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贵族势力在整个欧洲社会衰亡之后的一个结果,一战是很奇葩的一个事件好不好,当时欧洲全面的和平已经维持了将近一个世纪,就是拿破仑战争之后对吧,已经一百年不打仗了,突然打成那样血流成河,为啥?好像表面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欧洲些君主之间的战争,而且这些君主还都是亲戚,都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徒子徒孙,也不是徒子徒孙就是亲子孙,他们都是表兄弟,英国国王德皇威廉二世和俄国的尼古拉二世都是表兄弟,为什么打成那样?因为这些国家已经进化为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贵族势力那些亲缘关系,再也不能在国家决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所以就血流成河。那一战的时候这些贵族还能起点作用,大家还能保持起码的体面,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开头,他就讲这样一段话,还有起码的文明格局,还有存一个人类文明的体面,可是到了二战的时候完全就不讲这一套了,你看,希特勒动不动屠杀几百万犹太人,那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大家已经没有任何情面可讲,所有的国都变成一个杀人机器,所以贵族,一旦这个阶层消亡之后,它的后果也非常可怕。

    那回到中国历史上来看,秦始皇拿掉了贵族,创建了帝王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这样一个体制,那你以为对帝王就是好事吗?不见得,至少帝王开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之中,虽然在先秦时代,好像这个君主也容易被臣下篡逆刺杀,这种事也经常发生,但是相对来说,他的位置是比较稳固的,因为贵族是一层对一层负责一层对一层制约,特别讲究血统讲究渊源对吧。可是到了皇权时代,对不起,只要把你搞掉就可能是我,所以你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置君如弈棋,所以皇帝这个职业,其实你通扯下来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风险最大的一个职业。中国皇帝的平均岁数其实不如普通人,为啥?因为他孤家寡人,因为他把能够制约和保护,对他负责的贵族势力干掉了,所以皇帝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当中。

    所以你看,一直从秦朝到明朝,皇权一直在试图解决几对关系,皇权和皇权的同族兄弟之间的关系,皇权和太监的关系,皇权和权臣的关系,最后一直到明清时代这个问题才被解决,那个巩固的集权的皇权才终于建成,但是作为一个代价,中华民族整个文化面貌陷入一个沉沉的黑暗、万马齐暗的状态。

    所以看完了这本书,理解了秦始皇的逻辑,对于贵族的作用,你才有更深的体察。这本书我们就说到这儿,最后我说点感慨,我们本期节目的策划人是李源,李源是读历史的,他就跟我闲聊的时候讲,他们同学当中有学宋史的,他就觉得学宋史的同学很可怜,为啥?因为一个认真的学宋史的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就可以把所有已知的史料全部读完,然后就傻了,没活干了,天天只能坐那儿呆想对吧,因为这就是一个搞史学的人的一个彻底的悲哀,你该知道的全知道了,请拿出新结论,这个东西就要拼才华了对吧。而李源像学清史的,那你要想用功,有的是用功的地方,到中国历史档案馆里去阅清代的那些档案,所以这就体现出李开元老师,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功力所在,就是从大家已知的这些事实,然后他能给你讲出一个全新的故事,而且是那么多代历史学家已经反复开垦过的土地上,他还能种出新的花朵,这就是本事。所以读历史有的时候真的就像是在读悬疑剧。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