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文字版]第三季18 权术表演家127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说罗胖你讲中国历史有没有规律啊,你总是颠三倒四的呀,你看上一季讲清史讲得比较多,这一季好像跟宋史又比较来劲,你有没有相关的选题规划?今天我必须坦白地跟大家承认,确实没有什么选题规划。为啥?因为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本质上就是我自己对自己发下的一个愿心,我从四十岁开始干这件事,我打算干上十年,现在还剩七年半,那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完结,这十年过程其实就是我自己的读书计划。我打算利用这个阶段,把人类文明史过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的那些重要的节点逐个地琢磨一遍,当然这个琢磨不是我自己闭门造车了,有的是请教高人,有的自己是回家翻书,那如果觉得有心得值得跟大家分享,那我就来做一期节目。所以这个过程,它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计划,而是我个人放任自己的读书兴趣的一个结果,所谓清风不识字,随便乱翻书,那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个节点,不算是什么重要的节点,但是它确实是一个困惑了我很长时间的一个节点,就是中国的明朝的嘉靖皇帝,请听清楚了,不是清代的那个嘉庆,是明代的嘉靖。

    嘉靖这个词确实挺奇怪的,中国读过书的人基本都知道这个词,知道它是明朝的一个年号,也知道有这么一个皇帝,那为啥他这么有名呢?他就是因为他时间长,前前后后一共四十五年,这在明朝皇帝当中是排名第二的长度,是嘉靖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明神宗,万历年间一共四十八年,也不过只长了三年而已。他这个爷爷既然执政了四十五年,他就难免会留下大量的遗迹,比如说有些名人就出现在嘉靖年间,当年制造的很多器物,翻过来一看,嘉靖年问制,玩古钱币的都知道有嘉靖通宝等等。所以这个词自然就变得比较有名。

    可是你细一想呢,又觉得好奇怪,四十五年好像我们对这个皇帝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替大家打捞几个记忆的碎片,关于嘉靖皇帝,第一个碎片呢就是海瑞骂皇帝,骂的是谁啊,就是这个嘉靖皇帝。第二个呢大家可能有印象的,严嵩有明一代最大的一个奸臣,严嵩就是伺候这位嘉靖皇帝的。那第三个印象呢,就是很多读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中晚期,皇帝养成一个坏毛病,就是不上朝,罢工。你看最著名的是万历皇帝,他孙子,前前后后三十多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呢,二十多年不上朝。

    所以你把这三个细节拼起来之后,你会对这个皇帝印象差到了极点,你想你肯定是一个很笨的皇帝,要不怎么会养出个奸臣呢?你肯定又是个很坏的皇帝,要不怎么忠臣海瑞会骂你呢?你还是个懒皇帝,要不你怎么不上朝呢。所以一个又懒又坏又笨的皇帝,我们对他印象不好。可是你真去翻明朝的史书,你又觉得他不是这样,在明代当时的大量史料当中,但凡提到这个嘉靖皇帝,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是没有一笔敢小瞧他,基本都说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就是这个人非常的英明非常的聪明,对朝政的控制非常的严密,是这么一个人。

    你不觉得这前后两个印象之间有出入吗,确实,我上中学开始,就读嘉靖一朝的很多史料,不是读原始的,就是读后来人写的,比如说什么大礼议事件等等。读来读去关于这个皇帝和这四十五年的历史,我就串不出一个逻辑来,直到近些年读到了一本书《龙床》,它的作者是李洁非先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史学家和文学家,当然事先声明,这本书不要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去找,我们没有独家销售的版本,市场上到处都是。你要是觉得不好童思,怎么办呢,非要照顾罗胖的生意,那不妨到我们微信公众号的商店里来买这本书,叫《天命不足畏》,写的是王安石变法,作者是高天流云,这也是通俗写史方面非常好看的一本著作,拜托大家照顾生意。好生意就做到这儿,我们还是回到《龙床》这本书,就是因为它帮我把嘉靖这个人,所有那些一鳞半爪的印象串出了一个总的逻辑,李洁非先生讲,嘉靖这个人,是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

    所以接下来我们讲的可不是什么一般的历史,其实我们是从那一段历史当中获得一个角度,来观察权力这个现象,我们能洞察权力的运作方式和它败坏的过程,当然我们节目的听众和观众,没有什么机会当皇帝,这个权术你使是使不出来的。但是即使在当代社会,无数的人还是会用那种权术的心法,来对我们起作用,所以听完这期节目,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的,就是别跟我玩这套,这套权术我见过,在明朝我就见过。

    好,我们回到嘉靖皇帝吧,嘉靖皇帝出生在1507年,他当皇帝是在1521年,大概是十三四岁那个样子,按照当时的虚岁叫十五岁。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时候,西方人刚刚搞过地理大发现,哥伦布是1492年到达的美洲,从此欧洲历史开始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代化的进程。而中国历史呢,越来越走到那个皇权政治发展的顶峰,最后打成死结,那嘉靖皇帝就处在这个过程当中。

    那嘉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他不是因为他爹死了他继承了他爹,他爹不是皇帝,嘉靖之前的这个皇帝叫明武宗,是明代最作最作的一个皇帝,他的故事有机会我琢磨明白了再跟大家讲。那明武宗这个人整天的非常欢乐,在自己的宫中给自己搞了一个夜总会叫豹房,那里面养了无数的宠物,包括活人宠物,就天天玩,可是虽然他耕耘得非常辛勤,但是没有什么果实,他死的时候才30岁,死的时候没有儿子,那怎么办呢?一般来说没有儿子,那就兄终弟及,在他的兄弟当中再挑一个皇帝呗,发现也没有,因为他爹叫明孝宗,明孝宗也就这么一根独苗,所以没办法,只好到他的堂兄弟当中去挑。

    挑来挑去,最近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这么一个嘉靖皇帝,那嘉靖的爹是谁呢,是明孝宗的兄弟,但是是异母兄弟,这个人被封为叫兴献王。他的封地在哪儿呢,就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当时叫安陆这么一个地方。在明朝当王爷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因为生活没盼头,为啥呢?因为明成祖就是当燕王,然后起的家篡的权,造的反,最后当的皇帝,所以后来他的那些子孙们但凡当上皇帝,最警惕的就是那些叔叔伯伯堂兄弟侄儿,这些王爷就怕他们造反,所以对他们的管束是非常非常的严,在宫中或者北京长到一定岁数,一定要去就藩,就是回到你的封地。

    你以为到了封地就可以作威作福吗?我是王爷,你算个屁王爷,你也就在那儿去享个福而已,所谓的那些封地,都是由地方官来进行管理,只不过是把这片地上应该缴纳朝廷的那个赋税,拨给你王府作为用度,而且那个王爷当得跟囚徒一样,你不能随便到处玩的,你不能说进京看看的,没那个机会,必须申请。你如果同时是兄弟,一个封到了山东,一个封到了湖北,你说我们兄弟串串门行不行?不行!你们俩要干什么?你们两个王爷见面是要造反吗?是要串联吗?所以跟坐牢一样一样的。你但凡当上了王爷,那这辈子虽然你吃喝不愁,但是你什么盼头都没有,那嘉靖皇帝生下来,基本上就是在这么一个家庭环境里面。

    但是就在公元1521年明武宗一死,整个朝廷当中只剩下两个人说话还算数了,第一个就是死去皇帝的妈,明孝宗的皇后现在的张太后,另外一个就是内阁的首辅大臣大学士杨廷和。这两个人一商量,说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赶紧派人到湖北安陆,去接小朱厚熜(嘉靖皇帝)到北京来上任,去当皇帝。刚开始这俩人真没觉得有什么事,你想啊,第一朱厚熜年纪非常小,这个时候只有十三四岁,虚岁也才十五,第二你当皇帝这是多少辈子积的德啊,上辈子把所有彩票都买光了吧,才中这一回大奖。而且是我们俩人决定你当皇帝的,你肯定得感恩戴德,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到北京来当皇帝嘛。

    可是这俩人万没想到的是,这出戏的大幕刚刚拉开,朱厚熜第一次登台一亮相,就表现出了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这个东西叫什么?叫政治敏感。你看这小孩没人教,就这个岁数,而且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你看明武宗是3月14号死的,3月26号,十二天,那个时候交通环境,北京的接他的队伍就已经到了湖北安陆,就给他准备了一六天时间,就是打理行李。路上又走了二十天,就到了北京城边,到了北京城之后,朱厚熜说我先不进城,你先把我继位的礼节拿给我看。这按说也是合道理的嘛,结果礼节就给他准备好了,送给他看,他一看说这不行。十五岁的小孩,反正换了我罗胖,你别看我四十多了,你真要让我当皇上,我肯定已经那个时候神魂颠倒了,我没有这个政治敏感。十五岁说这不行,这叫什么礼节啊,让我先从崇文门进?这熟悉北京结构的都知道,这是偏东一点的那个城门,崇文门进然后绕到东华门进宫,然后在文华殿先继位为皇太子,然后再登基,我是谁的皇太子,我爹是谁啊?我爹是兴献王,在湖北已经死了,我凭什么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

    你看这就是政治敏感。其实呢这道程序确实也是临时加的,那谁加的呢,我们只能推论,就是张太后做的主。张太后打的这个主意其实也很简单,我儿子当皇帝好好的,死了,现在又弄一个皇帝,是他的堂兄弟对吧,那来了你先当皇太子,这个子是谁的子,就是我的子,我和明孝宗,你先过继到我家当我的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就还是正根的皇太后。所以张太后是最有动机干这么一件事的,给十五岁的小皇帝下一个套,咱俩母子的名分可就算是定了。但是万没想到十五岁的朱厚熜,一眼就把她看破了,我不干,我妈另有其人,我爸另有其人,我凭什么当你们家儿子啊,就赖在北京城外死活不肯进城。

    把个杨廷和急的反复劝说,没用!小孩就坐那儿耍赖,那没办法,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最后没办法,张太后这边只好让步。但让步来让步去其实也是有一些交易,最后达成的礼节是什么呢?你不是不愿意从崇文门进东华门从东边绕进来吗,熟悉北京城结构的人都知道,正中间是正阳门,现在的大前门然后过大明门。大明门现在已经不在了,位置大概就在现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一点那个位置。然后进来进来之后,你先不慌当皇帝,看一眼你那个死去的皇兄的遗体,就明武宗的灵位,人家给你皇位当了嘛,好歹去打个招呼,打完招呼之后呢,去拜见一下张太后,然后到奉天殿成礼登基当皇帝。奉天殿就是今天的太和殿,这就叫一个皇帝各自表述了,在张太后看来你当皇帝之前,你先来拜见的我,我好歹是个妈,可对于朱厚熜来说,什么妈不妈,我只不过是碰巧路过,看了你一眼而已,怎么你就是我妈呢?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留下了大量的再解释空间。

    第二件事就发生在他继位典礼的当天,大臣们正在准备典礼,这小孩突然看见了,大臣给他准备的那个继位的诏书,替他拟的,突然因为当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死活不参加典礼,耽误了很长时间,最后左右的人是死劝活劝,他才把这个典礼给搞完。那是哪一句话出了问题呢?叫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前半句没问题,奉皇兄遗诏,司题就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祧是哪个字?左边是一个示字旁,右边是好兆头的兆,那这个字啥意思呢?就是继嗣的意思,入奉宗祧就是我进来继承,原来皇帝祭祀祖先的责任。小皇帝不干了,说啥叫祭祀祖先的责任,你祭祀祖先可包括祭祀你爹,你爹可不是我爹,我不祭祀他。所以就为这个词又开始闹,因为他觉得这个不太重要,所以就没有太坚持。

    那第三件事情就是定他这个年号,我们现在都知道他的年号叫嘉靖,但是原来阁老们廷臣们给他拟的那个年号,叫绍治小皇帝,又不干了,毛病就出在这个绍字上,绍就是今天绍兴那个城市的绍字,因为这个字带有继承的意思,坚决不继承,我继承谁啊,我谁都不继承,我就是命好,你们家死绝了,我才当皇帝,我不继承你们家,所以不用这个年号。最后他自己改名叫嘉靖,所以你说这个人有多倔?

    但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他除了前面我们讲的,作为一个权术家的第一个优势,就是有超常的政治敏感,他还有第二个优势就是他知道分寸,什么东西该争什么东西不该争,他争的都是那些一旦踏进这个圈套,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东西,他就一定要争。如果仅仅是临时性的一些说法上的问题,他觉得就可以妥协。

    你想十五岁啊,我们一定要反复强调这个年龄,这就拉开了明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序幕,就是大礼议。啥叫大礼议,就是关于这个国家最大的礼节的一场争议。争的是个啥呢?在我们今天人看来简直可笑得要死,就是嘉靖皇帝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今天人看来,这不是有病吗?有什么可争的,但在当时,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天字号的事件。为什么?因为一个皇权系统,他的合法性就来自于他的皇统,就是你爹是谁决定你能不能当皇帝对吧,所以老皇帝死了,他儿子继位,那他又没儿子怎么办呢,就从近支皇族当中过继一个孩子给这支皇统,然后把这个皇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儒家经典一直坚持的一条规则。但是嘉靖皇帝就是不认,他说我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我不过继给你们家,我又不是自己想当皇帝的,是你们请我来的。

    你看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可这个矛盾在儒家的礼法系统当中,暂时又没有合适的解法,所以就引发了这场争议。他继位的第三天,就给朝臣们下旨,说去到湖北把我妈接来,我想我妈了。大家觉得也可以理解,一个小孩嘛,十五岁就去接他妈。又过了两天他又下了一道诏旨,说这么地我妈快来了,你们倒是议议看,我见了我妈我管她叫什么?将来我去祭祀我爹的时候,我管他叫什么?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些事在杨廷和这些人看来不叫个事啊,你就按老规矩办就行了嘛,所以他就上了一道奏折写明了一个安排,就是你皇帝以后管你的亲爹亲妈,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皇叔母兴献王妃,而管死去的明孝宗呢,管他叫皇考,因为你已经过继给他了,就这么个安排。我在这个安排当中,已经很够意思的,你看亲爹亲妈,我看你的面子给他们加了俩字,第一个字是皇帝的皇字很值钱吧。第二个字是一个大字,你看他原来叫兴献王,现在我让你管他叫兴献大王,这已经很给你面子了吧。

    但是你想小皇帝他怎么能够接受这个方案呢?他最计较的就是这一点嘛,但是这个时候的嘉靖皇帝,已经表现出一个权谋家的本色,他没有闹。你看前面我们讲的那几个故事,你觉得他就是一个很拗很举的一个小孩,其实不然,这一刻他不犟了,他仅仅是第一次刷下去说重拟,我不满意你们,重新拟。杨廷和这些人就说真费劲啊,一个小皇帝不太懂礼节,这么地吧,我再给你上一份奏折,我把这个事怎么来的,包括前朝的一些例子,什么汉哀帝的例子,宋英宗的例子,宋代—些大儒,像程颐这些人怎么说的,我都给你写上,你一看你就明白了,就知道,你要懂规矩,这就隐含了一种教训的意味。

    按照我们对于嘉靖皇帝脾气的理解,他肯定是继续发下去,你们再议再拟,达不到我目标我不善罢甘休,但是人家没这么干。他做了一个很特别的处理,把这封奏折留中不发。啥叫留中不发?就是皇帝觉得这件事情我也不便于批示,也不想大家去讨论,那我就留在皇城之中,不把这个奏折发下去,这叫留中不发。按说留中不发是对付那些想无限期搁置的事件,就是这事算了,一般采取这个方法,可是他是要达成一个既定目标,他怎么会留中不发呢,这就看得出嘉靖皇帝一个权谋家的本色了。

    他是要在等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朝臣当中出现裂痕,文官集团出现叛徒,你杨廷和虽然是首辅,但你也不能一手遮天啊,有的是低品阶的官员,他们想飞黄腾达,他们想替代你的位置,他知道皇帝跟杨廷和已经杠上了,这些人就会站出来,所以他就等。

    第二封奏折上去,是1521年五月份的事情,等到了七月,终于把这个人给等到了,张璁。这个人其实前半辈子挺不顺的,一直在考试科举,等到了四十七岁才考中了个进土,大礼议爆发的时候他还在礼部当实习生。大家想想看一个四十七岁的大叔当实习生,也很不好意思的,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四十七岁嘛,就别找什么机会了,好好当官回家光宗耀祖,随时准备退休算了。但是张璁这个时候突然觉得,在嘉靖和杨廷和之间发生的这个矛盾,是他人生的一个绝大机会,当然在这儿我们说一句公道话,我看到的明代史料对于张璁这个人的道德评价和能力评价,其实都很高,张璁后来也当到了国家的首辅,是明朝的一代名臣。所以在这儿我们不去推断他的动机,他到底是想投机取巧呢,还是想捍卫真理呢,我们不去评价这个。总而言之,他是当时整个文官集团当中,第一个跳出耒反对杨廷和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一个战友,嘉靖终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那当然,张璁讲的是什么道理,杨廷和讲的什么道理,大礼议过程当中的桩桩件件的细节,今天我们实在没法讲,讲了你也不感兴趣,都是那个时代人的那种咬文嚼字。比如说刚开始他就一定觉得,什么皇叔父兴献大王不好,我想让我爸也当皇帝,我爸也当皇帝,我就不必给别的皇帝当儿子呗。所以争来争去,先能不能给一个皇帝的帝字?所以后来就争成了叫兴献帝。后来再争,能不能加一个皇字?后来又变成了兴献皇帝。后来说兴献皇帝你们还要老在前面,加个本生皇帝就是生我的,他是靠沾我的光才能当上皇帝,能不能把本生两个字再去掉啊?后来又争说,兴献皇帝能不能入太庙,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后来又在争,说这些祭祀的礼节,能不能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样啊?嘉靖皇帝反正前半生基本上就在干这个事。各种各样的争,争来争去,明朝历史上真就出现了这么一位,他从来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享受的待遇,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样的这么一个皇帝。所以如果你在史籍当中看到一个叫明睿宗的人,这人是谁啊,就是这个兴献王,实际上他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

    总而言之大礼议就这么争来争去。那最高潮是什么时候?是嘉靖三年,最后到了什么程度,就是其中有一个阶段的时候,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这个国家整个统序就要乱了,我们跟丫拼了!二百多个大臣其中包括杨廷和的儿子叫杨慎,这个时候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了,因为跟嘉靖皇帝关系搞不好嘛,他的儿子杨慎接过父亲的钢枪继续战斗,带领二百多个官员说不行,今天不把这个事争出个好歹来,我们绝不回家!

    就跑到哪儿了呢,跑到故宫的叫左顺门,就是今天你要到故宫去看,不叫左顺门了叫协和门,在那个门前就跪在地下哭啊嚎啊,就是群体性事件,当时搞出了这么一个治安事件。然后摇晃那个门,喊着什么太祖啊太宗啊,有人不干了,等等就这样。你知道嘉靖皇帝怎么处理的吗?再也不像他刚刚继位时候那么温良恭俭,还什么驳回,嘉靖皇帝说,喊是吧,都给我抓起来,二百多个人是吧,查谁带头的,先下到诏狱打板子,然后剩下接着查。二百多个人最后是一百八十个人廷杖。我们在此前的节目多次讲过什么叫廷杖,就是直接按翻了打板子,这不是就是说给你一个羞辱就完了,那真是照死里打,一顿板子打下来,一百八十个人当中,有十九个人伤重不愈,最后死掉了。

    所以你想,嘉靖皇帝他一旦掌握了权力之后,那种迅猛地出击,就是我破坏一切规则,按我的规则来。所以说到这儿,你能体会到他的权术当中的一个特征,前面我们讲了两个特征,第一政治敏感特别好,第二对分寸的把握特别好。到此为止我们又看出了他的第三个特点,叫对时机的把握,也是拿捏的火候叫妙到毫巅,该怂的时候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出击的时候,绝对给你呲出獠牙,就是这么一个皇帝。

    你仍然会觉得大礼议距离今天好远,那帮人跟疯了一样,为那一个字争什么争啊。你还别说,嘉靖皇帝争这个还争上瘾了,他一生执政可以分成前后两段,后面这二三十年呢,他主要躲在宫里面炼丹,迷信道教,就干这些鬼事情。前半段这一二十年,他可是个很勤奋的皇帝,可是他的勤奋跟别人也不一样,他最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跟大臣们去讨论儒家的这些礼制,这个讨论可不是大礼议,讨论他爹他妈的封号问题,他主要是他什么都讨论,什么祭天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看不顺眼的他就想改。

    所以根据李洁非先生的观察,他说他看过那个《嘉靖实录》,我没看过那个那么原始的史料,他说这前半段简直就没法看,嘉靖皇帝天天在这儿搞一个学习班,在那儿开个研讨会,不厌其烦地跟臣子们去争论这些事情。而且嘉靖统治的中期,还出了两本大书,一个叫《明伦大典》,一个叫《大礼全书》,都是把他研究礼制的那些心得写成书,而且不仅在中国刊印,还要发到外国,这是我皇帝本人的学术成就。

    你想他刚刚进宫的时候,杨廷和这些人觉得这个小孩子,不懂规矩不懂礼对吧,但是后来他居然自学成才,成为有明一代,在这个方面学术成就都很高的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嘉靖皇帝也挺可爱的?原来是为了自己敬爱的父母,去争一些东西,争着争着叫久病成医,最后成了一个专家,还是个很有钻研精神的皇帝,他的性格当中没准儿也有点可爱的东西。你说错了,嘉靖皇帝哪里是这个目的?他是一个权术大家嘛,他干这些事情目的非常简单,俩字,权力!

    接着跟大伙聊聊嘉靖皇帝,前面我们讲到这个人特别喜欢在礼仪问题上,搞各种各样的大文章,小文章。但是恕我直言,在今天的节目里,我真的是没法跟大家讲,因为要么太枯燥,要么太深奥,仅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大家都知道一般一个皇帝都得有一个庙号,要不就叫什么祖,比如说宋太祖,要不就叫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对吧,那啥是祖呢?就是开国奠基的,一般来说第一代君主叫祖,因为开疆拓土嘛,其后的都叫宗,即使像李世民那么牛的都只能叫唐太宗。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明代有两个祖,一个明太祖叫朱元璋,还有一个那个造反的篡位的朱棣,后来也叫明成祖。那为啥呢,我告诉你,这个明成祖就是嘉靖皇帝给改的,原来朱棣死了之后,上的那个庙号就叫明太宗,一直到他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到嘉靖的时候才改成这么一个明成祖。那你觉得好奇怪吧,他为什么这么干?很简单呀,他觉得我跟朱棣是一样的,我这皇帝位子不是我老子传给我的,是我自个儿挣来的,其实还在计较大礼议那个事。

    但是你琢磨琢磨这个心思用的有多深,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个皇帝你天天放着那么多事不管,天天跟这一字一句去较劲你不是有病吗?他所有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巩固权术,你就必须重新理解儒家意识形态,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当中的那个演变,大家都知道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那你说儒家在汉代有没有被尊过呢,确实很尊,但这个尊是在学界的尊,在政治地位上其实没有怎么尊,所以按照当代一句俗语讲的,叫背心改胸罩,虽然算平调,但位置更重要,仅此而已。

    就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儒学的没落时期,从三国一直到五代十国,你说那不中间还有一个唐代吗?唐代不是盛唐吗?对,可是唐代是儒释道三教并尊。首先皇家觉得我姓李对吧,李耳也姓李老子嘛,所以我们遵奉道教,那些民间的士大夫呢又特别崇拜佛教,所以儒教在这当中显得非常不高明,逼格不高而且不酷,所以儒教在唐代的位置其实非常微妙。那儒教真正起来是什么时候,宋代,宋代是大儒辈出,南宋的像陆九渊朱熹这样的人都开始出来了,但是宋代的民间儒化的程度其实没有那么高,主要是高层精英当中出现了大儒。到了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嘛,管你什么儒学不儒学八娼九儒十丐,所以在那将近一个世纪里面,儒学的地位又下降了,直到明朝,儒家才成为一种主流而全面的意识形态。啥意思?就是社会的上层和民间社会全部的儒家化,所以明朝这个朝代特别有意思,朱元璋是一直致力于皇权的一支独大,要把所有的权力收到皇帝自己手里,甚至把宰相都给废掉了,可是与此同时呢,儒家意识形态又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对皇权的制约力量。

    建议大家去读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写的,你去读里面小万历皇帝,在没长大没亲政之前,好可怜,简直就是儒家意识形态的一个囚徒,一个小皇帝天天被张居正那些人,安排各种各样的功课,早上天不亮就要起来,一直熬到深更半夜,各种各样的典礼,要繁复地去参加,天天在那儿换衣服,稍微得点儿空就得读书。所以正德皇帝在京剧舞台上有一出戏,叫《游龙戏凤》,里面他就唱了一句话,叫大圈圈里面的小圈圈,小圈圈里面的黄圈圈,我就住在那个黄圈圈里面,这不就是跟囚徒一样一样的吗?

    所以明代的皇帝为什么体现出那样的不靠谱的众生态,跟儒家意识形态的空前强大是有关系的。皇帝只能摆出几个姿势,第一,我狠我狠,不听话宰你们,比如明成祖这样的。那还有一类皇帝呢,就是说我不搭理你,我跟你们闹,比如说正德皇帝这样的。再还有一种就是我不搭理你们,我躲起来,我罢工,比如说万历皇帝这样的。还有一种就是认怂,你们说啥是啥,比如明孝宗这样的。只有最后这一种,儒家给个好评,剩下全部差评。所以明代的皇帝,在历史上留下的声誉就不好,这就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力量。

    好了,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再来理解嘉靖就方便得多了。他为什么天天跟这些儒家知识分子去辩论礼仪,就是争夺权力的最高峰。其实我们对比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我们就知道,世俗政权如果你对精神上不能占有制高点,是很可怜的,以前的节目我们都讲过,欧洲的那个国王只要得罪了教皇,动不动就被绝罚,一绝罚之后,世俗政权就像纸一样薄,一撕就破。所以不能占有意识形态的制高点,这是明代很多皇帝下场不好的原因。所以嘉靖皇帝就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看那个武侠片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两个武功高手打着打着突然不打了,往上蹿,顺着树顺着竹子或者顺着山崖往上蹿,为啥?他不是不打了,是要争夺制高点去了。嘉靖皇帝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手,嘉靖皇帝在获得了这样意识形态制高点之后,真的是把士大夫集团玩弄于股掌之间,把他们像揉面团一样的揉来揉去。

    所以这四十多年,是明代历史上士大夫风气最为败坏的四十年,不是说没有能人,其实嘉靖用的那些首辅大臣都是非常能干的人,什么杨一清,张璁,夏言,徐阶,包括严嵩,都很能干。但是这些人一旦看到这位万岁爷,除了胁肩谄笑就没有其他的表情了,因为这位爷只吃这一套,谁也玩不过他。所以嘉靖一朝是对皇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非常畸形的程度。一般来说臣子颂扬皇帝这是正常应尽的义务,但是一般来说颂扬皇帝是对这个位置的颂扬,对个人说,就你这个人特棒这种是个人崇拜,在其他的皇朝上还真的是非常少见。

    所以为什么出现了一个海瑞骂皇帝,大家觉得太稀奇了,海瑞这个人名气太大了,为啥,因为此前和此后骂皇帝的士大夫有的是,像万历一朝骂皇帝,说你什么酒色财气四病俱全,这样的词都可以写在奏疏里的,也没事。可是海瑞还没怎么骂,就已经变得名满天下,为什么,跟大熊猫一样稀缺,嘉靖皇帝看了奏疏之后,气得手直抖,把奏疏扔在地下,说给我逮起来给我逮起来,我搞了一辈子就是防范出现这样的人。那后来旁边的太监就说不用逮了,他自己棺材都准备好了。嘉靖皇帝最后为什么没有杀海瑞,保护大熊猫嘛,这种物种,这么二的人我也没见过。所以嘉靖皇帝他其实到最后,已经达到了权术的什么境界,就是我可以无视一切规矩,你们儒家给皇帝定的,要参加这个典礼遵从这个规矩。所以为什么他到晚年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

    请注意他的不上朝,和他孙子万历皇帝不上朝,可是完全的两码事。万历皇帝不上朝叫罢工,叫赌气,以后有机会讲他的故事我们再跟大家聊。他就是说臣子们天天弄得我太狠了,这样我啥也不干,所以万历有六个不字,叫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什么意思?就是我既不到郊外去祭天,也不到太庙去祭祖,我既不参加朝会,我也不接见大臣,我既不批奏折,我也不参加你们大臣给我讲什么狗屁的儒家经书,总而言之,我就当一个彻底的宅男就完了,大门一闭什么都跟我没关系。所以到万历的晚期,甚至出现叫朝署一空,比如说礼部现在缺一个尚书,现在老大臣已经死了,要补一个大臣,万历不管,以至于当时六部堂官几乎都没入当了,整个朝廷处于一个空头状态,到万历的晚年他就不管。

    可是嘉靖皇帝这二十多年不上朝不是这个情况,那个对朝局的掌控已经达到了,真的是妙到毫颤的水平。首先大量的特务机关遍布朝中,窥刺每一个大臣的微小的动作。而且他经常还会接见一些重臣,比如说首辅,然后面授机宜,而且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钟才睡觉。再举一个例子,明代的内阁,他的职能就是为皇帝起草圣旨的草稿,这叫票拟,那这些草稿到了嘉靖皇帝这儿,没有不改的,往往是满篇逐字逐句地改,即使这个草稿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仍然要改,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上那么几个字,显得大权仍然在我的手里。所以他到晚年,其实是用这种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礼法规则而已,这就是嘉靖皇帝的权力境界。

    那我们节目的策划人,有一个学社会学的老师叫冯启娜老师,她告诉我社会学上对于权力有一个分法,叫权力的三张面孔,是层次不同。最低层次的权力使用是直接影响决定,这叫权力的公开使用,比如说我们决定三峡大坝是建还是不建呢?这是最低层次的权力。第二个层次是影响议事的议程,就是说我们今天到底是讨论三峡大坝建不建,还是南水北调工程搞不搞,还是要不要建一条高速路,对于议程本身的影响这是权力的暗中的运用。其实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权力的无形运用,我只是运用权力去改变这个社会,和整个权力结构当中人的那个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上的影响。

    所以你看,权力的这三张面孔三个层次三个舞台,嘉靖皇帝都有上佳的表演。但是其实权力还有一个更高更高的层次,那是进入化境了,就是权力其实表面上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为啥,因为权力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玩人,嘉靖皇帝在玩人方面那真是高手高手高高手!

    好,我们接着说嘉靖皇帝是怎么玩人的。在明代政治当中,有一个枢纽性的人物,就是内阁的首席大学士,不是宰相,这个角色又称之为叫首辅。那嘉靖皇帝一生用了好多个首辅?最开始是前面讲的那个杨廷和,然后是一个叫杨一清的人,第一个在大礼议当中支持他的那个张璁,再然后是一个叫夏言的人,再然后是那个大奸臣严嵩,最后一个人叫徐阶。那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这就是玩人的手法,我先立一个首辅起来,我很看重你,然后在你屁股后头搁上这么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我就不断地暗示他,让他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把这个首辅扒拉开,把这个攻击他的人再立为首辅。然后在他屁股后头再跟上这么一个人物,一直就是这个手法,简直就是一个炒股高手,在抛盘的时候亳不留情,在拉升的时候手法凌厉,在看涨的时候,其实已经盯着下一只备选的股票。他就是这么一个股神,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在首辅这个位置上时间待长,在你羽翼丰满之前就把你干掉,这样我皇帝就握有了最终的权威。

    其实这套手法历代历朝的权谋家都是这么用的,就像前几年我听那个台湾的曾仕强教授在讲,一个董事长在开大会的时候,发现老臣们是一派观点,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年轻人又是另外一个观点,现场吵起来了,怎么办?当时毫不犹豫的,一定要猛烈地批评这个年轻人不懂规矩,怎么不懂得尊重老人家呢,批评完了之后,再把这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来,说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批评你吗,哪能跟老同志那么说话呢对吧,其实我知道这个公司能干活的就你一个,将来我一定支持你提拔你。这个年轻人感恩戴德就拼命地干,从此跟那些老臣势不两立。这就是嘉靖皇帝的玩法,历朝历代的奸人都是这么干的。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严嵩这个人是怎么回事。严嵩不是个奸臣吗,可啥叫奸臣呢,就是一边残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一边还欺瞒皇帝。可是嘉靖皇帝哪是好欺瞒的呢?号称一代英主,你不觉得一代英主和一个奸臣长期共存二十年,这到底谁在糊弄谁呢?这逻辑上讲不通嘛。严嵩号称奸臣主要是三个事,第一说他儿子里通外国,准备谋反,这肯定是扯淡。第二个事情说他贪污受贿,后来徐阶在弹劾他的时候,说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黄金三万两白银二百万两,还有其他的金银珠宝大概又值好几百万两。后来把严嵩的家抄完之后找不着这笔钱,连一个零头都凑不足,又过了十个月之后,嘉靖皇帝还问呢,你们不是说有钱吗,钱呢?徐阶只好说,这没准儿还有一个奸臣,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也是子虚乌有。那第三件事情呢,就是有一个号称叫忠臣的人,就是著名的杨继盛,他上奏折弹劾这个严嵩,说他有五奸十罪,就是他是奸臣,有五个理由,他有十条大罪。后来嘉靖皇帝据说是受了严嵩的挑拨,就把这个杨继盛给杀了,就这么一个事,所以叫残害忠良。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严嵩是不是个奸臣呢?还有一个叫沈炼的人,上书弹劾他,都说他是奸臣,可是你要搞清楚,在明代政治当中,当首辅大臣被叫奸臣,这是你的本职工作,很少有首辅大臣没被骂过奸臣的。而且你想严嵩当首辅时间长,他入阁当大学士二十年,当首辅十五年,你如果平摊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被骂几声奸臣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其实都是给皇帝背黑锅嘛。在这儿我们不是替严嵩翻案,如果想看严嵩的翻案文章,我建议你到网上去搜一篇文章,这是美国的一个华裔历史学者写的,叫《大学士严嵩新论》,你去看看严嵩到底冤不冤。

    在这儿我们得说严嵩他肯定不是个好人,但是他比前面的夏言后面的徐阶,坏到哪里去可能也未必。真正奇怪的是什么,就是严嵩这个人,他凭什么在嘉靖皇帝那么凌厉的权术手法面前,他居然干了二十年大学士,十五年的首辅?前面我们不是讲吗,嘉靖皇帝炒作股票的那个手法是很凌厉的,为啥,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第一他非常能干,严嵩是最能明白嘉靖皇帝心里想什么的,嘉靖到晚期养成了一个破习惯,就是经常写个纸条子出来,这上面的字啥意思呢,写的模棱两可,其实他就是让底下人猜,也是他巩固自己权威的一种方式,那猜来猜去发现只有严嵩这个人经常猜得准。而且严嵩后来岁数大了,八十了,他自己老糊涂了,可他那个儿子严世藩帮他猜,也猜得非常准,非常能干的一个人。而且替皇上写那个青词,就是修道用的一种,就是给上天玉皇大帝上的一种奏表吧,也写得非常好,这是能干。第二非常勤快,嘉靖皇帝经常派一些特务到外面,都给我看看大臣们下了班都去干什么?特务们回来报告,说严嵩那么大岁数,白发苍苍,熬夜点灯写青词,替你干活,嘉靖皇帝说真勤奋,那么大岁数。

    就是严嵩特别愿意为嘉靖皇帝去背黑锅,其实杨继盛事件就是一个大黑锅。那怎么回事呢?杨继盛去弹劾严嵩,什么五奸十罪,后来历史学家都在讲,其实都是一派虚言,不敢说一派胡言,就是都没有落实,但他这封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他跟嘉靖皇帝讲,说我说严嵩是个奸臣你要是不信,你就找你那俩儿子问问,你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都问问看。坏就坏在这句话上,为啥,因为这句话有一句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嘉靖皇帝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另外还有一个地方触犯了他最大的忌讳,就是找他儿子问一问,就是裕王和景王,这两个人是他儿子。可是嘉靖皇帝在修道的时候,他听道土讲了一句话,说你这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二龙不相见,啥意思?就是你那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必有一个将来会当皇帝,也是个龙,你也是个龙,这二龙是不能见的。所以嘉靖皇帝说怎么着,你要害死我呀,让我跟另外一条龙见面,而且你提太子干什么呀,你难道要投靠太子来搞我吗,因为这个他才下令把杨继盛给杀了。

    严嵩在整个过程当中起到什么作用,其实还真是谈不上,为啥?因为这就牵扯到严嵩的第四个特征,就是他是一个特别阴柔而低调的人,这你想不到吧,一个奸臣不跋扈,而且非常低调。严嵩这个人其实原来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后来怎么办呢,在嘉靖朝这么会玩权术的这么一个皇帝的手下,他就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只能自保,小心翼翼同时捞点小利益,这么一个人,好可怜的,一只可怜虫而已。但是他可怜归可怜,嘉靖皇帝遇到严嵩也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因为嘉靖皇帝给严嵩下的所有的套,严嵩都不钻,这两个人真是虐待狂遇到了受虐狂,这两个人既不爽又互相欣赏,属于这么一个关系。

    那严嵩阴柔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他前面的首辅叫夏言对吧,嘉靖皇帝就把他搁在夏言的后面,就想挑拨他俩关系,让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不上这个当,对夏言恭敬得不得了。恭敬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跑到夏言府上,说我请您老人家到我府上来吃一顿饭好不好?人家夏言对他啥态度,吃饭我见都不见你,所以就碰了一个闭门羹。可是你知道严嵩后来怎么干的吗?他回到家饭已经摆上了,把原来准备给夏言的位子摆好,然后跪在地下就当着自己家人面,把自己写好的给夏言的祝酒词,跪在地下给念了一遍,就是夏大人你来不来,我都把你当个神散着,当然也有人就传到夏言的耳朵里,夏言就高兴。

    所以嘉靖皇帝不管怎么挑拨,这严嵩就是不去搞这个夏言,那嘉靖皇帝说你不搞,你不上当是吧,他这么着,他把夏言突然就给贬出朝廷,然后提拔严嵩当了首辅,然后又把夏言给弄回来,把严嵩给扒拉回去,把夏言变成首辅。你明白这个道理吧?就是我这么给你一挪位,夏言不可能不恨你嘛,对吧。好,夏言恨上严嵩,就天天给他罗织罪名,告他的状等等。你知道严嵩干什么吗?严嵩带着自己的全家老小几个儿子,跑到了夏言的府上,跪在他的座位前,几乎是哭求我真没有这个意思等等,就是不要脸啊,低调到这个程度。夏言一看,靠,还挺服的,算了吧算了吧,所以夏言就低估了这个严嵩。

    后来夏言被嘉靖皇帝找了一个借口给杀了,你严嵩不动手嘛,只好我老人家亲自出手了。那然后呢,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因为这个时候严嵩已经是首辅了,他让严嵩当首辅,当了一年多的独相,什么意思,就是不仅你自己是首辅,而且整个内阁里面办事的大学士就你一个人,你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搁一般人还不高兴坏了,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严嵩才不上这个当呢,不断地给他上奏折,说不行啊,组织上赶紧派人来吧,我一个人责任太重,我可不想揽这么大的权。嘉靖皇帝说不上当是吧,这么地吧,你不是要人吗,你自己推荐几个人。其实就想让他去延揽自己的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搞这个严嵩。严嵩才不上那个当呢,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推荐这种事你自己定。后来嘉靖皇帝说这么地吧,你这么忠诚,我给你上一个封号,叫上柱国柱,就是柱子的柱,国家的国,就是国家全靠你,像个大柱子一样撑着的,而且是上柱国。严嵩说不行不行,这个上字我可不能用,上只有你能用。搞得嘉靖皇帝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他都不钻,在他屁股后面果然又搁了一个年轻人,这就是后来的那个首辅徐阶。

    那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前面这出戏已经演过好多回了嘛,再开演大家都知道后面的剧本,严嵩知道这个徐阶上来就是要他命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搞严嵩,那严嵩干什么呢,对徐阶特别的阴柔。他干出了这么一件事,把徐阶请到自己家里吃饭,酒过三巡之后,把自己的儿孙都叫出来,说都给徐大人跪下,当时就跪了一地,严嵩跟徐阶讲,我岁数大了,将来这帮人能不能活,全拜托你了。那徐阶当场当然只能答应了,但是后来徐阶也没有饶了这个严嵩,对严嵩最后下黑手的就是这个徐阶,这当然是后来的话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不讲了。

    那严嵩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呢?虽然他招来招往跟嘉靖皇帝过了十五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饶了他,利用徐阶把他给攻倒了,把他儿子给杀了,把他的家给抄了,最后严嵩是削职为民,最后是贫困而死。最后有人看到严嵩是在那个墓地里,捡那个人家上坟的供的那个吃的食物,最后是活活的饿死的。

    说到这儿也真是一声长叹,那今天我们讲这么多东西,其实是在讲什么,就是一个传统的权术家,他能够用的权术的招法,在嘉靖皇帝的一生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到,他是最好的一个权术标本。那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刚才讲的过程当中,我估计有很多人心里也在想,我那个领导就是用这些招来对付我们的,对,可是要知道,权术这个东西它要去使,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不得不在这个位置上,你没有其他的选择。

    可是我们当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开放社会嘛,一个老板他真正想把生意做好,他得跪在地下求他自己公司里面,那些能干的人,好好干活,现在开放社会没有谁非得在什么位置上不可,所以那些权术对于一个开放时代的自由人,其实是无法施展的。那今天我讲这个权术大家的所有招法给你听,其实就是让你拿起来辨别,你的那些表面上的职务比你高的人,那些官比你大的人,他是不是在对你使用权术,如果你看到了一星半点,在这个开放社会,那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了算了嘛。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