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必然》干货版之五:屏幕崛起将改变的五件事2015.11.23

     罗胖:

    很多媒体人一直热衷于讲一句话,讲内容为王,这潜台词就是:不管媒体怎么变化,总比有好内容吧,我们媒体人总得有饭吃吧!但是我一直都反对这个提法啊,总觉得他是走夜路唱歌,给自个壮胆。其实这不是说内容为王这句话不对,而是它永远对,对到了没有用的程度。为啥呢?因为好内容的标准变了呀,过去,只有精雕细刻的经典的才是好内容,而现在呢,一个段子一句吐槽一堆弹幕,它也是好内容啊,而且不见得需要专业的生产者。那这个时候再空讲内容为王有啥用呢?满大街都是王,也就没有王了嘛。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啊: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信息,媒体样式一变,内容标准就变,标准一变玩法全变。那您今天回复“内容”两个字给你看凯文凯利的说法,这也是我关于《必然》这本书的第5篇读书笔记:内容。

    

    罗振宇

    内容是世界的入口。

    研判未来世界,先搞清楚未来世界的内容样式。

    凯文·凯利新作《必然》第四章,就是在干这个。

    凯文·凯利把人类的内容载体分成三代:

    在古代,我们是“言语之民”。

    文化凭借记忆、念诵与语言口口相传。

    500年前,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发明,我们开始成为“书籍之民”。

    印刷快速、廉价、准确地复制了书籍。印刷追求精准(白纸黑字)、客观(字据为证)和权威(作者)。新闻、科学、数学公式和法律法规无一不从印刷中诞生。美国的根基更是源自于三份文件:美国宪法、独立宣言和《圣经》。

    今天,我们是“屏幕之民”。

    超过50亿张的数字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每年还有38亿个新屏幕被制造出来。

    文字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四壁,占据了我们清醒的每个时刻。

    文人说,一代有一代之体,唐诗宋词元曲。

    武侠说,换手如换刀。

    老外说,媒介即讯息。

    嗯。这都是在说——

    1.载体不一样,内容就不一样。

    2.什么是好内容,标准不一样。

    3.内容和万物的关系也不一样。

    过去几年,我到处跟媒体朋友说,不要再讲什么“内容为王”了。

    结果这句话被无数傻叉吐槽。

    他们叫喊,难道内容不重要了咩?

    内容仍旧重要,但是什么是好内容的标准变了。所以“内容为王”变成一句永远正确,但毫无意义的屁话。

    唯一需要探寻的,是凯文·凯利在这一章里讨论的东西——

    1.媒介变化了,新的内容是什么?

    2.内容和世界在发生怎样的重构?

    凯文·凯利的结论是四个:

    一、权威完蛋了

    屏幕之民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

    屏幕之民面对的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和简短文字等构成的河流。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

    和流动的入口相比,一成不变的书本不再重要。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

    教育者、知识分子和政客们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忧心忡忡,担心电视一代丧失掉写作技能。

    但实际情况是,今天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差不多是20世纪80年代时的三倍,普通民众每天能发布8000万条博客,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5亿条段子。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二、片段大杂烩

    凯文·凯利指出,今天的人们是在“屏读” (Screening),而不是“阅读”。

    我们除了阅读文字,我们还会阅读图像,阅读音乐软件上的歌词、微信的对话气泡、视频游戏的物品标签……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情。

    书不再是书页装订在一起的集合,而是一个主题串联起的一堆符号。

    电子书的模样可以是Kindle一样的板子,点击就能“翻页”;也可以是一册书页,当你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拍打书脊,它就变成了一本完全不同的书;书页可以像报纸一样大,能够展开和折叠;甚至一张桌子、一面墙都能通过投影变成书籍中的页面,用手势翻动。

    总之,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

    三、名词变动词

    “书”的词性也将发生变化,不再是名词,而成了动词。

    纸张是静止的;而屏幕则可以升级,可以搜索。

    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数字化能让书籍实现“夙愿”,而且做到的比“夙愿”更多。

    阅读变得社交化。我们可以从我们尊敬的人那里订阅他们做下的旁注——他们标注出的重点、写下的笔记、发出的疑问、获得的灵感。

    密布在书中的超级链接,会像维基百科一样,把所有书籍变成一个网络化的事件。每本书之间不再相互孤立,而是以生物神经的方式相互关联。

    四、一点即所有

    在同一个地方,拥有所有的知识,无论是当下的还是过去——万能图书馆的梦想古已有之。而这个梦想不需要等到明天,用今天的科技,就可能成为现实。

    从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写下楔形文字到现在,人类已经至少“出版”了 3.1 亿本书,14 亿篇文章,1.8 亿首歌曲,3.5 万亿幅图像,327514 部电影,10亿个小时的视频、电视节目和短片, 60 万亿个公共网页。它们全部数字化后,可以压缩存放到一个 50PB 大小的硬盘上。

    10 年前,存储 50PB 的数据,你需要一座小城镇图书馆大小的空间;而今天,你只要卧室大小就能填满;以明天的技术,它会全部塞进你的手机——前提是它不会通过细白的线缆直接接入你的大脑当中。

    你有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书籍会被拆分为页面,甚至是片段,混合进入重新编排的书籍和虚拟书架。维持书籍权威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们的文本接入到万能图书馆中。

    如果你能通过一个特殊的主题,将所有文本忠实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无论语言,那么你就会成为新的权威。今天只有少数学者达到了这种成就,但未来它会司空见惯。

    这种书籍没有中心,并且到处都是边缘。但这个东西还能称为书籍吗?

    五、宣传将无效

    宣传在满是屏幕的世界里变得无效。

    新作品的地位并非由专家评分,而是根据它与其余世界的链接程度来判定。

    无论是人、物、事,直到他们被链接,才得以“存在”。

    屏幕还会观察我们。

    已经有数百万人用口袋里的袖珍屏幕来输入自己的位置、饮食、体重、情绪、睡眠情况以及所见所闻。

    在不远的将来,屏幕将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寻找答案、寻找朋友、寻找新闻、寻找意义、寻找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能够成为谁的首选目标。

    我们将永远不会远离各种屏幕。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