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关于创造的28个真相2015.11.27
罗胖:
中国教育中的考试文化有一项深远的恶果,那就是他扭曲了中国人对创造这事的看法。很多中国人把创造理解为在考场上做难题,那是聪明人的事呀,如果我不会做瞪眼干着急也没辙。但实际上呢,真实世界里的创造哪里是这么回事呢?这个周五我们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创造的名著,书名就叫《创造》,这本书颠覆我们的认知啊,它告诉我们,创造这么一个勤奋的普通人都可以做,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且是用普通方法就可以达成的事。这本书里列举了大量的故事,我读完之后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创造这事是和好的婚姻是一样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享有,而且还是得到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最简洁的路径。和我们正在独家销售的《必然》一样,我有预感,这本书明年会大火,因为一定会有很多公司给员工发嘛!今天您回复“创造”两个字给你看这本书。

罗振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创造》。
(不看后面,直接下单,戳此<<)
一般人都认为,创造是神奇的事——
只有天才有可能创造。
创造行为有明确目的。
而这本书的作者,“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却说,那都是鬼扯。
从0到1,那是造物主创世纪的做法,绝大多数时候:
创造随时随地可以发生。
创造可以由普通人发起。
创造用普通的方法可以达成。
创造是人类大规模协作的现象。
《创造》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以下28个真相:
创造是一项全民活动,成千上万的人作出过贡献。
创造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能力。
创造力并不罕见,它分布在所有人身上。
人不是要从事创造,人本身就是创造。
不断改良的强烈欲望使人类大大优于其他物种。
工作是创新的灵魂。
唯一不好的草案是不去开始写草案。
“如何去做”和“做什么”紧密相连,一个会推导出另一个。
旧观念会阻碍新的观念。
发现问题,解决它,然后重复,步骤最多的人胜出。
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的不是步伐大小,而是你迈出了多少步。创新要采取步骤,而不是飞跃。
创新的最佳方法是独自工作,并且在想出对策的时候立刻评估。
创意源于有意识的思考。
创造是执行,而不是灵感。
创新失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做有用的积累。
创造真正的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有能力看到意料之外的事情。
创造的自信是一块必须每天强化的肌肉,依靠循环达到提升。
人类看得更远不是因为巨人,而是世世代代人的工作。
一个通过创造才存活下来的物种,绝不可能限制有创造力的人。
创造过程中的挫败感,多半源于担心别人会怎么想。
激情比奖励更能推动创造。
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东西几乎没有多少是好的,但第一张草图的价值是它打破了空白页。
“新”就是“不同”,所以“不同”能够成为“新”。
创造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
成人在行动之前思考,孩子们靠行动来思考。
最有创意的组织优先考虑行动的仪式,最缺创造的组织优先考虑说话的仪式。
我们用变化击败变化。
再见了,天才!
这样一本有分量的关于创造的名著,最宝贵之处在于:
作者凯文·阿什顿不是什么理论家,也不是商学院的教授,而是一个自己就有重大创造成果的实干家,他被认为最早提出并实践了“物联网”概念。
这本书不是出于想象的心灵鸡汤,也没有枯燥的理论推导,随意翻阅就能遇到来自真实世界的故事,从解决香草授粉难题,到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从可口可乐的诞生,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什么是创造?
创造不是魔法,而是工作,勤奋者才有机会。
没有创造的生活暗无天日,
有创造的生活是为了得到更好的自己。
以《创造》,致敬2015年勤奋工作的朋友和每天死磕的罗胖自己。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