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诺贝尔奖:“无功不封侯”的野性奖项2015.12.27
罗胖:
这两天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雾霾,于是有的学生家长就说,我们自费给孩子教室装空气净化器。老师有的就说了:不行,这事你们说了不算,我们得听教委的。于是就引来一片骂声啊,觉得太官僚了!我刚开始也这么觉得,可是转念一想啊,我如果是这位老师,可能也只能这么回答啊!一个当事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外人是无法全面体察到的。比如说,让家长装了空气净化器,那这笔费用是否要全班均摊呢?不均摊不公平啊!均摊了又变成了苛捐杂税啊!这个班的教室装了,其他班会不会攀比呢?如果都让家长出钱装,会不会又有人说这就是学校的责任呢?那学校的经费能不能负担的起呢等等。为孩子好,家长和老师的心态都一样,可是一旦面对具体的事,没有一个决策机制还就是不行,哪怕是听教委的呢。今天您回复“决策”两个字,给你看一个很奇葩的决策机制:决策。

万维钢
除却和平奖和文学奖这两个特别不靠谱的奖项之外,诺贝尔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只看成果不看人。
特别指出,这里所说的“成果”,不是你一生之中一系列的大小成果都算,而是只看其中一个成果。也就是说,与其说诺贝尔奖是发给个人的,不如说它是发给特定的工作成果的。诺贝尔奖,不是什么“终生成就奖”。
汉初,刘邦立白马之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功不侯”。不管你多么辛苦,不管你这个人的素质有多高,没立过大功就不能封侯。
“封侯”,是一种充满野性魅力的机制。
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有好几页简历,整个加拿大技术移民、香港特区身份证都要打分的时代,也许只有诺贝尔奖还保留了这种原始野性。
我举一个最有戏剧性的例子。1978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被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证据,早在1940年代就有人从理论上预言,人们一直想直接观测。1964 年,普林斯顿的三个物理学家拼命也没找到。结果其隔壁的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也就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微波背景辐射的情况下,发现他们用来实验的一个天线,有大约3.5 K的噪音怎么也去除不了,只好打电话向普林斯顿的人请教。
普林斯顿这边的三个人之一,听完电话之后的第一句话是:“兄弟们,我们被抢先了。”
两边开了个会,结果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一篇短文,描述他们看到的现象。然后,普林斯顿的组发表另一篇文章,说明这个现象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结果诺贝尔奖给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而从理论到实验参与的众多物理学家,谁也没捞到。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据说这两位老兄还是在获奖之后看纽约时报的报道,才了解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另外,这两个诺奖得主后来也都没有在大学任职。
类似的获奖故事也许没有这个这么极端,但并不少见。我记得几年以前有一次物理奖,得主之一是一个日本人,就是谁也没想到他能得奖。
这就是诺贝尔奖的原则。不管谁最懂,不管谁最牛,甚至不管谁的贡献最“大”,就看是谁做出了关键一步。
所以说诺贝尔奖思维其实是“封侯思维”,是“立功思维”。我国为什么没有本土诺贝尔奖?因为我国过分文明,全面进化到了“素质思维”。
我国汉唐以后,对任用人才的态度,普遍认为“立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素质”才最能说明问题。很多武将斩首无数也当不了大官,反过来说有的文人什么实事没干,靠一篇文章就成了国家重点培养的状元,就好比奥巴马光凭演讲就能拿诺贝尔和平奖一样。
想拿诺贝尔很简单,就是要找世界难题攻关——干出来你就立功受奖,干不出来你就什么都不是。但我国大学里面很多人不愿这么干。他们想的是多发几篇论文、多出几本书,以证明自己的“素质”高。这些人认为,一系列的小成就可以相加变成“大素质”。
所以说,要想研究中国为什么没有本土诺奖,首先要研究中国为什么没有人做世界难题。
除了“素质思维”之外,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中国现在搞科研显然是不缺钱。我认为做世界难题的人少的一个原因是与国际的交流不够。如果交流不够,人们就会觉得那些世界难题离自己特别遥远而伸不上手。
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不行,培养不出来诺贝尔奖得主。我反对这个看法。如果诺贝尔奖是个“素质奖”,那么教育就很重要;但诺贝尔奖是个“立功封侯奖”。并不是高素质的人去干高级的事儿,而是高级的事儿成就人。
现在国外的各个特别牛的实验室中,往往都有来自大陆的中国年轻人的身影。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且还都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但他们在这些实验室中的表现并不差。很有可能,其中有些人已经作出了重大的发现,立了大功。也许未来某一天,他们中的某个人会收到来自瑞典的电话。
把他们放到一个能立功的环境中,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封侯。
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体制整天奖励的是“素质”,你的院士评选靠的是集腋成裘的“终生成就”,你的整个文化氛围就一定是“素质思维”。瑞典人凭什么给你打电话呢?
以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屠呦呦连诺贝尔奖都能拿,一生中却多次落选院士,这个奇怪的现象。
青蒿素,发现之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最老派、最正宗的科学研究。给这样的发现颁奖,是诺贝尔奖的光荣传统。
看到这些,今日那些为细琐的问题争来争去、以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论文为荣的劳动密集型课题负责人们,不知作何感想?
本文作者 万维钢 ,选自其新浪微博“GK同人于野”
罗胖曰:
一个社会机制能立得住,不是因为尽善尽美,而是因为——
它带来的纷扰和争议最少。
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科举—高考制”、“军功封侯制”等等,着眼点都不仅仅在于选拔奖励人才,更在于定纷止争。
所以,用“素质教育”抵挡“应试教育”,注定无功而返。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