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一场永远持续的“核爆炸”2015.12.28

     罗胖:

    最近看到一个观点,说人类的道德观念很快将会发生一次突变。为啥呢?因为大数据呀,大数据可不仅仅是大呀,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不会忘记,这才是更要命的。如说一个人、一个政治家,他总是要完美的公众形象吧!但是得有两个前提呀:一个是能隐瞒;一个是能忘记。你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做的荒唐事,如果多年之后每一个细节都被存储的清清楚楚,这就意味着这个人一辈子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啊!如果大数据真的那么发达,人类的婚姻关系肯定也稳定不了了呗!这个道理你懂的。那人会不会因为有大数据的监督就变成圣人呢?哎,不会,人会改变自己的道德规范来适应这个技术压力。比如说,人们会越来越学会接受有污点的公众人物和短暂的婚姻,这只是个猜想,信不信由你。那今天您回复“变化”两个字,给你看我给凯文.凯利的《必然》写的又一份读书笔记:变化。

    

    罗振宇

    本文是罗胖关于凯文·凯利新书《必然》的第11篇读书笔记。

    这篇的关键词是“追踪”。

    其实凯文·凯利想讲的是——数据的本性。

    数据的影响力,在逐渐呈现,但是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意识到

    就像2015年,马云在多个正式场合大喊——

    阿里巴巴正在从一家IT企业转型为一家DT企业,也就是“数据技术”企业。

    大家听到之后,仍然纷纷只对马云身上的两个问题感兴趣:

    1.最近你有没有说什么有意思的心灵鸡汤?

    2.最近有没有人黑你,让我看个乐子?

    数据技术,这个词在公众观念中,现在还是停留在鸡同鸭讲的阶段。

    未来30年,数据将逐渐展现其本性。

    凯文·凯利提到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数据增长,速度好比一场持续的核爆

    新信息正以每年66%速率增长。

    66%的年增长速度相当于每18个月翻一番,正符合摩尔定律规定的速率。

    全世界每秒钟生产6000平方米的信息存储材料,包括光盘、芯片、DVD、纸张、胶片,我们会将数据填在其中。6000平方米每秒的速率大致相当于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的速度。

    这场“核爆炸”会一直持续下去。分秒不停。

    二、数据增长,源于人对自己的“追踪”

    各种传感器的发明,使得用科学方法自我追踪,变得越来越廉价,以至于人人都能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

    《连线》杂志记者加里·沃尔夫提出一个概念:“量化自我”。

    现在,“量化自我”已经是一个很酷的全球运动了。

    从大便到性生活,什么都可以追踪。

    其实,何止是这帮数据狂人。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一般都源于人对自己的追踪。

    下面是凯文·凯利整理的一张清单。它包含了一个普通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踪手段——

    汽车活动:从2006年开始,每辆车都包含一块芯片。当你发动汽车时,它就开始记录车速、刹车、过弯、里程、事故等状况。

    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上的柱子和测速器上安装的摄像头通过车牌和快速追踪标志记录汽车的位置。每月有7000万个车牌被记录。

    拼车软件:优步和其他零散的打车软件记录你的旅程。

    长途旅行:你的航空和铁路行程被记录。

    无人侦察机:“捕食者”无人侦察机监控美国边境的活动。

    邮政信件:你寄出或收到的每封信的表面信息都被扫描并数字化了。

    公用设施:你的用水和用电模式都被公共设备记录了。

    手机位置和通话记录:你通话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会被储存数月。有些手机供应商通常会把信息和电话的内容储存几天到几年不等。

    民用摄像头:在大多数美国城市的中心地带,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你的活动。

    商业和私人空间:如今,68%的公立机构主管、59%的私人企业主、98%的银行工作人员、64%的公立学校人员以及16%的业主在摄像头下生活或工作。

    智能家居:智能恒温调节器检测你是否在家,同时记录你的行为模式,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智能插座监控你的用电量和用电时间并把数据分享到云端。

    家居监控:视频摄像头记录你在家里或四周的活动,将数据储存在云端服务器。

    互动设备:你传达给手机、主机或环境话筒的语音命令和信息在云端被记录和处理。

    商场会员卡:超市能追踪你购买的物品。电子零售商——亚马逊之类的零售商不仅追踪你购买的东西,还有你浏览或想买的东西。

    美国国家税务局:国税局追踪你一生的财务状况。

    信用卡:显然,所有的购买行为都被追踪了。信用卡和复杂的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模式,揭示你的人格、种族、癖好、政治观点和爱好。

    电子钱包和电子银行:诸如Mint一类的信息采集组织追踪你的贷款、房贷以及投资等完整的财务状况。类似Paypal这样的钱包软件追踪你的购买情况。

    人脸识别:脸谱网能在他人上传的照片中辨认(标记)你的头像。照片的拍摄地点代表了你过去所处的位置。

    网络活动:网页广告cookie追踪你上网时的举动。上千家顶尖网站中有80%利用网页cookies追踪你在网上的行踪。通过与广告网络的合约,你没有访问过的网站也能得到你的浏览历史。

    社交媒体:它们能辨认你的家庭成员、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还能追踪你以前的老板以及现在同事,也能了解你如何度过闲暇时间。

    搜索浏览器:谷歌默认永久记录你查询过的所有问题。

    流媒体服务:他们能追踪你看过哪些电影(Netflix)、音乐(Spotify)、视频(YouTube)以及你的评论时间和内容。有线电视公司会记录你的观看历史。

    读书:公共图书馆会保存你的借书记录一个月。亚马逊永久储存你的购买历史。Kindle监控你的电子书阅读模式,包括你的阅读进度、阅读每页的耗时以及停止阅读的位置。

    健康追踪:你进行身体活动的时间、地点通常会被24小时不间断记录,其中还包括每天睡觉和起床的时间。

    好自为之吧。

    每个人都在被追踪中。别以为,你和谁去了哪家酒店没人知道。别以为,你躺在自己被窝里浏览什么网页没人知道。

    想起这事,大部分人都会虎躯一震……

    三、数据增长,会被整合进“生活流”的时间结构。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能被数据化,并汇集成基于时间顺序的流动信息。这种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

    “生活流”不光是一个数据档案,还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界面组织方式。基于时间顺序的“流”将代替桌面,而“流浏览器”将代替网页浏览器。

    每个人都会生成自己的“生活流”。社交应用Facebook、微信朋友圈的记录就是一种“生活流”。

    四、数据增长,依赖于关联,依赖于“元数据”。

    凯文·凯利说,数据有以下倾向——

    1.数据想要移动。

    2.数据想要与其他数据发生关联。

    3.数据想要被实时测算出来。

    4.数据想要被重复、复制和复印。

    5.数据想要成为元数据。

    所谓“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举个例子:

    当我们的运动手环捕捉到我们行走了一步,就会立即添加一个时间标记数据——“某时某地你走了一步”。这个就是“元数据”。

    接着它会生产更多新信息把这个数据和其他步数信息联系在一起。

    当这些时间标记数据被绘制成图表时,又生成了大量新数据。

    这类元数据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基础信息,并且它的规模几乎是无限的。

    元数据是一种新的财富,因为比特与其他比特发生关联时,价值就会提升。比特最低效的呈现方式就是单独且直接地存在。没有被复制、分享或是与其他比特相关联的比特将是短命的,或者可以默认为在未来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罗胖插嘴:

    1.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如果你的商业计划在推动数据增长,那这个项目存活的几率就会大一点。比如,智能硬件。

    2.对于一家老企业来说,如果你的产品有产生数据的能力,那就可能是你将来转型的方向。比如,工程机械公司,其实在监控全国工地的开工数据。这个比各地统计局要准确。

    3.对于一个人来说,数据时代只有一个忠告——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这回,是玩真的。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