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小心,印度在后面2016.1.12

     电影《东邪西毒》经典配乐,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很震撼,首次发现原来国内也有这么恢弘音乐。

    罗胖:

    昨天早上李善友教授在我们这儿宣布,混沌研习社和罗辑思维将互为独家合作伙伴,不是罗辑思维的用户,就不能成为研习社的会员,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啊,这罗胖和教授的关系搞的也太好了吧,研习社这么做不是自废武功吗?哎,看这个问题有很多角度,我今天先给大伙说一个,未来的商业竞争,其实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组团之间的竞争,我们这一结成独家合作关系,结果是什么呢?研习社成为罗辑思维的一个内容生产车间,而反过来看呢,罗辑思维其实成了研习社的市场营销部门嘛,这是一个分工协同,组团进化关系。善友教授跟我讲,他也是想向市场做一个示范,在这个环境飞速变化的时代,市场的逻辑已经不再是谁强谁就赢这么简单了,而是谁净化的快,谁找到更多的协同进化的伙伴,谁才能生存啊。那今天您回复“生存”两个字,给你看篇文章。

    

    张泉灵

    几乎所有人在给印度找一个形容词的时候都会用到“神奇”。

    中文语意的宽泛在这里正用得着。它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奇,可以是不可理解,可以是难以置信,可以是充满戏剧性,可以褒可以贬——就是不应该被忽视。

    如今的世界,哪里有赚钱的机会,哪里就有中国人,可偏偏印度只有6000华人,即便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人去印度的签证也不好申请。沟通了解不多对印度就有很多的想当然。

    我在朋友圈里发个在印度,立刻就有人问一个女人去那儿是不是安全?一方面,晚上8点以后,的确不建议女性单独逛街,更不该穿短裙。另一方面,显然事情因为关注而被夸大了。

    很多人觉得印度男人都长这样——

    其实,只有信奉锡克教的男性才包头,他们只占印度男性的2%多些。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

    中国人比较早接触到的印度人,来自上世纪初上海的租界。当时,殖民者为了保护租界安全,招募巡捕和门卫,大部分来到中国的印度人正是锡克教徒。锡克教徒在历史上就有悠久的军事传统,在军队中的人数比例很高。离开军队也有很多人从事警察、安保这样的职业。

    直到今天,在这样的传统依然存在。所以当时上海人把印度人称作“红头阿三”,以为这是印度男人的统一装束。

    其实,印度民族宗教众多,如果一定要给印度男性总结一个普遍的穿着规律,我认为是——穿衬衣。随便看一张集市和游行集会的照片,感受一下。

    到印度很多人会提起“效率”。中国几乎是全世界最高效的国家了。所以,我们对效率问题特别容易不满。“服务员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处理两件事情呢?”“为什么不可以办加急呢?”“要3天?不应该同城当天送抵包邮吗?”……

    2012年,我参加新德里金砖峰会的报道。那是我第一次到印度。我提前两周就递交了一份对印度某政府部门的采访申请。但直到会议开始,没有拒绝,也没有消息。会议结束我回京两周之后,他们回复说:“可以采访了。”

    谢谢啊……

    现在呢?有一点改变很明显,印度中央政府的官员们居然加!班!了!因为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加班。领导风格这事看来在哪儿都有用。再比如,中国人去印度旅行也可以申请电子签证了。泰姬陵门口那条路终于开始美化整修了,而这件事不知道说了多少年。

    这次,我特地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拜访。使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个一带一路的文化合作项目,居然一天批复!一天!这在以前,怎么也得打一个月的预算啊。

    但是,也要对积年的文牍主义有足够的认识。比如,使馆工作人员买了一辆车,按规定可以退税。但是,申请递交上去,问:“为什么只有经销商的发票,没有汽车厂家的发票?”呃,买东西还要厂家的发票?好,又交上去了。又问:“怎么证明你的确买了车?”呃,发票不是为了证明这件事情的么?……

    如果在网上征集一张图代表印度,我认为它上榜的可能性很大。

    这张图,悲观主义者可以看到:人口众多而基础设施薄弱。

    而换个视角看这问题,想想发达国家的淘金者20年前来到中国的感受。世界上另一个12亿多人口的国家,这意味着多大的一个市场和机会啊!

    就算印度的确有巨大的贫富差距,但是,这是一个在12亿人口的基础上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啊,这基数意味着印度现在每个月新增的智能手机有500万部之多。上哪儿找这么一个增量市场啊!更更抢眼的是,这是一个现在GDP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市场啊!

    阿里巴巴投资了最大的印度本土品牌手机厂商Micromax,目前它占有17%的印度本土市场,紧跟三星之后,位列第二。尽管,它的手机大都是在中国设计生产的,但是搭上了印度这个迅速崛起的市场,不妨碍它的发展速度像火箭。现在你理解为什么全世界的投资者都青睐印度的理由了。

    前不久,有一条新闻在朋友圈里被热传。“230万人抢32个打杂的工作”。有人因此看见了严重问题,比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岗位不足。而在我,却看见了68%人口在35岁以下——这样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数字。

    每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哀叹都可以是谨慎乐观主义者的机会。

    在印度,虽然也有看上去很像三里屯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零售业远没达到中国的方便程度。但是,不正是因为线下的不方便,所以才给了电商更多的机会吗?

    反过来,看看东京、香港,零售业太发达,太方便,人们购物太容易被低成本满足,电商反倒没什么空间。而电商恰恰也是目前印度的互联网中最受追捧的。老虎基金、红杉、软银都在砸重金布局。

    另一个角度,在印度,光有谨慎乐观思维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足够了解它。因为它是神奇的,你用你以为的常识推论,常常就会犯错。

    举个例子,移动互联和PC时代的一个巨大不同是,每一部手机的后面带着一个ID,一个特定的人,大数据可以根据你浏览的网页、使用的APP,来给你画像,你是谁?是男是女?大约什么年龄?如果你总在浏览婚恋网站,你很可能单身,如果你最近一直在浏览厨柜,可能你很快就会买锅碗瓢盆了。

    但是在印度,同样的算法可能不那么能够精准地完成推送。我们的导游是一个会说流利中文的穆斯林。他的手机里有一款类似中国“小咖秀”的视频社交软件,问他为什么装这个APP?他笑说,这不是他下的,而是他的妹妹。

    在印度全家几个人用同一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虽然在印度最主流的智能手机价格在100-200美元之间,但是,100美元依然是一个德里的普通工薪族大半个月的工资。

    在中印比较中,有一点会常常被提到,印度虽然后劲十足,增速已经超越中国,但是,体量实在无法和中国比较,中国即便保持更低的增长,几年就可以再增出一个印度现在的经济总量。

    不是杀自己威风,对中国我始终是有信心的。我只是提醒重视。1999年,我还是个年轻的记者,曾经有一个经济学家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国保持8%的增长,美国维持3%的增长,以当时的体量计算,中国赶上美国的总量,需要130多年。

    后来,当然大家都看见了。

    本文作者 张泉灵 ,选自微信公众号“泉灵记着”。

    罗胖曰:

    徐滇庆有一份研究认为,印度走错路了。

    印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赶超中。

    主要理由是——

    只有工业化可以卷入大多数的人口,而高科技并不能。

    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出现几个亮点并不难。

    难的是把全体国民都带入经济增长的洪流。

    从脏活、累活、丢人的活干起,把更多的人卷入到国际化的分工体系中,这是30年来中国的基本经验。

    可备一说。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