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2016.2.15

     罗胖:

    有一位搞人力资源的朋友跟我讲哈,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呢,哎,他一般看的是三件事。第一件呢,是看这个人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的时候是侵向于行动呢?还是侵向于反抗呢?有的人直觉反应是批判这个任务不合理,还有的人则是马上开始找解决方案,那当然是后一种人靠谱嘛;第二呢,就是要看这个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地位好像明显不如他的陌生人,比如说饭店的服务生啊,出租车司机呀等等;第三个问题是问自己的啊,如果我和这个人一起出差,飞机要是误点了,我愿意和这个人在候机室待上那么几个小时吗?哎,如果对方通过了这三个问题的测试,那对方就是一个进取的、善意的、有吸引力的人,那这样的人怎么也差不到哪去啊。今天是上班的第一天,不多谈工作了。您回复“婚姻”两个字,给您看关于当代婚姻问题,讲的非常透彻的文章:婚姻。

    

    杨时旸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事。

    婚姻是一件小事。这是第二件需要明确的事。

    那些声称结婚是“人生大事”的长辈们,你看到过几个过得好这一生的?所以,该呵呵的时候就尽量呵呵,和重启一样管用。

    结婚,就是两个成年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别无其他。不要美化它,也无需丑化它。什么家庭是温柔的港湾,或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烂俗比喻,让它们留在90年代的《知音》杂志上吧。

    需要自问的事情包括——

    第一,你是否可以允许自己的个性被有限度的减损?

    婚姻从来不是加法,它是一种融合,这决定了在很多事情上,认可这个人际关系的人必须做出妥协。任何一种成功相处的人际关系都是妥协的结果,婚姻也绝不例外。

    第二,你想从婚姻中得到什么?

    有人想依仗一段婚姻关系的加持得到更体面的物质生活,有人想得到安全感和不孤单。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婚姻的误会。无论钱财还是温暖,婚姻都无法为你永久达成。

    解决你财务自由的只有你自己或者和你具备血缘关系的爹妈,婚姻是很亲密,但它溃散起来,会比你想象的彻底得多。这很残忍,但是真相。

    而要得到不孤单,连你的爹妈都给不了,只能依靠你自己,那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有效机制,需要学习面对和接纳现实,既然如此,婚姻怎么可能给你这套内在的系统呢?

    第三,你能给予什么?

    别以为结婚是一个结局,结完万事大吉。它其实是一个开始,要处理一段崭新的人际关系。

    必备的技能包括,接纳所有光环破碎的可能,懂得处理琐碎的事,必须耐烦,要明白并不因为关系的亲近,在情绪上就一定同步,你高兴的时候,对方或许正好悲伤,你不想说话的时候,对方却正好兴奋不已,学会接纳和处理好常态性的情绪齿轮的错位。

    好了,如果你能接受这些,婚姻这种关系还是挺适合你,如果完全无法接受,任凭他人怎样置喙,学会对自己负责。

    那么,什么时候才适合结婚?

    当你觉得那是一件小事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语境中“人生大事”的这个修辞实在太糟糕了,它的宏大叙述几乎把婚姻所带来的变化近乎夸张地演绎成了一场变故。让人们对于婚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或者恐惧。

    大多数人的适婚年龄差不多正好在自己的转型期,独立和半独立之间,尚未完全褪去青涩,也未彻底变得世故,对于世界看清些轮廓,但对于它真正的样子又懵懵懂懂。

    这个时候,却需要进行一次被称为“人生大事”的选择,而且自己还是无可取代的主角。这种氛围又有多少人愿意被置于其中?

    婚姻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调整,而不是与过去彻底断了联系,又重新植入了崭新的系统。

    它没有这种颠覆性的东西。你会发现,结婚之后,自己的想法不会产生任何质变,也更不会多长出一个脑袋。所以,你得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让自己明白,婚姻真的是一件人生小事,当你不再以一种走向神圣、庄严和自我悲壮化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正适合走入它的时刻。

    而有一点很有意思,当你真的觉得那是一件人生小事的时候,才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你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结婚,一定是两个成年人的事,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年龄的成年,而是心理层面的成年。和法律规定不同,心理成熟每个人因人而异,有人三十岁仍然是个孩子,这一点都不夸张。

    成年人的意涵包括,经济独立,精神自立,知道为人处世时的平和,也懂得维护内心的个性,精神内里的边界稳固,有稳定的价值观,懂得享受自由同时明白自律,知道对他人的宽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会用合适和体面的方式拒绝;

    对于热爱的东西,知道自己努力获取而不是要求别人为自己买单。这样的人就不会太差。但仔细看看周围,真的能符合这些的又有多少?

    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就是从少年到青春期,从父母、学校到社会都拼命压抑一个人成为成年人的一切征兆,无论精神上的规训还是身体层面的禁欲,都是如此。

    但达到一个大众认可的适婚年龄,他们又马上被催熟,仿若一夜之间,他们就必须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又具备责任感的男女,这又怎么可能呢?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婚姻关系中的很多灾难性的结局,都是这样的病灶的后遗症。他们还未能成熟,就被推进了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达成的人际关系中。

    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训练姑且不提,说说最实际的生活,除了北上广这几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其他大多数城市中,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缺乏一段独自生活的经历。

    他们从原生家庭直接过渡到二人家庭,但独自生活,试错,寻觅,自我矫正,与真实世界独自交手的过程无比重要,几近必须,可这段生活被人为地彻底删除了。

    有时是因为经济原因,有时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将成年人孩童化的压抑原则。

    原生家庭亲手造就了某些悲剧的根源。让年轻人没经历过真正拔节生长的过程,就被丢进了婚姻。

    某种程度上说,很多中国式婚姻的悲剧,都是两个孩子过家家,不是两个成年人过日子。

    婚姻的本质需要一再强调和理解:两个成年人决定共同生活并分享生活。这意味着,懂得尊重对方,不要试图把对方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他是怎样的,结婚后就是怎样的,不要幻想着结婚后他就会改成你想象中的样子,那是不存在的虚渺幻想,生活要建立在现实之上,不是建立在虚构之上的。以及,还要明白,宽容和信任都不再是概念,而是渗透在一件件琐事中的东西。

    作为一种有捆绑义务的人际关系,都会有一条必然的、指向平淡的下落曲线。这是结婚之初就要清醒地做好心理准备的另一件事。永远对一个人保有浓烈的激情是不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大多数时候,相处,是平缓。对于婚姻关系的戏剧化想象,只会让你断裂在热恋和憎恶之间。那不是生活的真相。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它无法把你从孤单中拯救出来,也无法把不够好的你变得更好。

    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变成成年人,让自己足够强大,然后和一个同样是成年人、同样内心强大的人一起生活,才会真的快乐。如果一直是一方拯救一方,一方依赖一方,那叫慈善,不叫婚姻。

    婚姻不是必需品,不是生活完满的象征,不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温柔的港湾,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一件人生小事。

    本文由作者 杨时旸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其豆瓣frozenmoon。

    罗胖曰:

    对于一个成熟而强大的人来说——

    1. 婚姻是一个选择,而不是一个目标。

    2. 婚姻是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途径,但绝不是一个补足自身缺陷的方法。

    3. 婚姻是一件小事,因为对强者来说,有或者没有都不影响他的价值。

    4. 婚姻仍然是一件大事,即使对于强者来说,婚姻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 [罗辑思维微信]最深刻的关系是懂得彼此的痛苦2016.4.13

        
  • [罗辑思维微信]罗胖十问张德芬2016.2.14

        
  • [罗辑思维微信]最牢固的感情,大都势均力敌2016.2.7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