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信息获取能力是一种竞争力2016.2.20

     罗胖:

    昨天我不是提到凯文凯利的一个观点吗,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叫做流的状态,流淌的流。那此话怎么讲?举个例子,我前不久重装了一下微信,刚开始觉得很痛心,因为很多信息没有保存下来嘛,可是后来静下心想想,好像又没有啥真正的损失啊,那些想要的信息肯定还能找得到,那些只是存在那的信息,其实也不会再去看,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越来越像是一块河流中的礁石呀,信息的洪流从我们身边呼啸而去,过去的学习是先占有信息,然后再去反复学。而未来的学习是和信息流共舞呀,你得像一个暗器高手,随时随地避让那些该避让的,抓住那些该抓住的东西,一旦此时抓不住,以后也没机会抓了,或者抓了也没啥用了,这对未来的学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今天您回复“学习”两个字,给你看冯大辉先生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学习。

    
    还有些人觉得,看书要看“经典”,一本书翻来覆去的读,可以读出世间百态,可以读出大千世界来。

    这种论调的极端就是那些国学粉,认为那几本古书包罗万象,食古不化,抱残守缺。他们一向的说法是:人的一生太有限,所以要反复读经典作品,当然,如果真的能读下去的话。

    类似的另一种人是看书只看英文版,说翻译版不是原汁原味。

    说实话,过去我也觉得这样有道理,但很快发现,如果不是文学作品,对于我们这个行业,一本专业技术类的图书翻译的好与坏没那么重要,对付能快速看完,吸收书中的有价值的部分就足够了。没必要去看所谓的英文版,除非你阅读中文速度不如阅读英文快。阅读原版并不意味着你的思维更高级,也不意味着你获取到更多信息。

    这些“前互联网时代”的观点,并不适用于现在。

    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就要好好的拥抱互联网,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媒介,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去主动适应,而不是排斥。我们应该利用任何一个媒介工具获取信息,进行有效阅读,而不是纠结于一些形式。

    那些说阅读不过来的人,除了有少数人有阅读障碍,针对大多数人,我不坏好意的揣测,其实就是……懒啊,给自己的懒惰找一些借口,什么叫时间不够用?那你时间都干啥了?看网剧了吧? 看一些娱乐八卦新闻的时候你怎么不觉得信息量太大呢?别说你跟别人不一样,你都在学习,那不现实,没看那些娱乐化的内容被多少人消费了吗?

    随便挑一个流行网剧,差不多都是千万量级的观看量,稍微计算一下,那些内容杀掉了多少时间。你认为这些参与者会用另外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吗? 他们会获得什么深刻的思考吗?不会。

    在微信里看文章,在 Kindle 里阅读,阅读印刷作品,这些形式的差异重要吗?对这一大类人来说,不重要。因为他们内心里排斥阅读和思考。他们内心排斥信息获取。

    有人一直会做如下妄想:

    “我需要一个好的阅读工具,把我想读的有价值的内容自动筛选出来。”

    言外之意是,有这样的工具我就会好好读书。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不能坚持。很抱歉,如果你自己不能筛选好内容,别指望有工具能帮你做到这一点,其他人也做不到。

    你需要做的,是主动去甄别任何一条信息,然后不断的选择,强化训练自己,最终做到持续发现那些对你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样一堆内容摆在不同的人面前,他们获取到的有价值的部分肯定有多有少。

    阅读能力是一种竞争力,信息获取能力也是竞争力。

    不要做一个纯粹主义者,说什么“我只看经典”之类的话,如果你不是已经饱读诗书,你有什么资格说只看经典?看了经典对你有什么价值?我们能离开世俗生活吗?对日常生活、工作有价值的信息不需要去学习看一下吗?

    不要觉得碎片化信息有害,碎片化信息依然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如果你能够对信息有效分析的话。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拒绝这些。他们觉得,信息太多,内心抗拒这些扑面而来的信息。

    不要觉得信息太多对你是坏事,你需要的是学会“降噪”,有效过滤掉那些你不需要关心的内容。这是这个时代对你的要求,适应,有竞争力,拒绝或是不能适应,最终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就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当想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阅读应该怎么做了。

    本文由作者 Fenng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选自微信公众号“小道消息” 。

    罗胖曰:

    “学习”这事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的学习,是接受、承纳、消化确定的知识。

    未来的学习,是和不确定的知识共同舞蹈。

    因此——

    1. 选择知识比记忆知识重要。

    2. 补足知识版块比深耕知识细节重要。

    3. 认知升级比追求准确重要。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