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读书,一个人拉起一支队伍2016.4.14

     罗胖:

    当年我还不认识罗永浩,我就在各种场合说我是真心盼着他把“锤子手机”做成。这可不是讨好卖乖啊,因为就算是从自私的角度来说,只要是没有竞争关系,我们就应该盼着别人赢,为啥呢?你看,人是啥呀?人是把混沌的可能性变得清晰可见的一个转换器啊。比如说美是很抽象、很混沌吧?画家就把它变得清晰可见。商业创新也一样啊,很多事理论上可行,但是在细节上模糊不清,只有一个创业者把它做出来,才会云开雾散。所以啊,他人的每次成功都是我们自己世界的一次拓展,你可以借它这个台阶把自己的事做的更好啊。本质上欣赏一个牛X的人,和读了一本牛X的书,效果是一样的。罗永浩在事实上就启发了很多人嘛。4月23号世界读书日,我们找了一堆朋友来掺和,其中第一个就是罗永浩。今天您回复“读书”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我写的文章,还有罗永浩在这儿说的60秒:读书。

    罗永浩:

    大家好,我是老罗,分享读书经验一直都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甚至考虑过做一个职业荐书人,但是忙着做手机,被另外一个罗胖子给做了。读书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成长手段,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诱惑比较多,而且大都是那种不用动脑子的诱惑,所以读书变得越来越不受重视,长远来看,人们可能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傻,越来越浅薄,认为无聊。还好有罗辑思维这样的节目,你没时间看书,他可以帮你看,然后讲给你听,帮你偷懒,更重要的是看有些人听过了这个节目,重新拾起了对阅读的兴趣,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读到的一本书,它积极实时的改变了我生命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很可能也会永远影响我以后的人生,这本书是什么呢?咳,我觉得这个个问句写的非常low,好,我们4月23号罗辑思维线上读书会见。

    

    罗振宇

    1

    我是个卖书的。

    勉强也算是个读书的。

    但是,究竟什么是读书呢?

    2

    某一天,我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某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观众哪里是在看什么节目?人们只是在通过电视节目这个“中介”,在和他们平时无法交往的人交往。

    真人秀,是和大明星交往。

    电视剧,是和虚构的人交往。

    所以电视上只剩真人秀和电视剧有收视率。

    要作秀、要聊天、要八卦、要窥私、要攀比、要羡慕嫉妒恨,这些人性万古不变。

    不断变化的,是技术。

    一部媒体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因为不能扎堆见面聊天,而想出各种权宜之计的历史。

    所以,一切内容,本质上都是社交。

    只不过会受到不同时代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变形。

    我终于知道读书是什么了。

    3

    不是不想当面聊天。要么太远、要么隔世,只好“写信”。

    书,就是另一个时空里的人写给我们的信。

    有的,是一个人写给千秋万代后人的信。比如那些哲学经典。

    有的,是一个人看了很多别人的信之后,重新编辑整理、加入私货,又写给其他人的信。比如历史。

    把所有的书拆碎了打回原形,其实还是人。

    4

    在印刷技术时代,读书,是我们和人隔空交往的成本最低的方式。

    5

    在互联网时代,不同空间里的人可以直接交往了。电话、QQ、微信、弹幕、直播、真人秀。

    社交一变,读书这事就跟着变。

    更多人拿起了手机,放下了书本。

    于是有高人骂——碎片,浮躁,浅薄。

    6

    高人们息怒。

    别被“作为印刷品的书”绑架了。

    只要社交本能还在,读书就还在。

    在手机环境里,人们的阅读量实际上是在猛增的。

    你别嫌到处都是鸡汤,那些人原来是连鸡汤都不读的。

    你也别嫌碎片化,那些碎片时间以前是干脆浪费掉的。

    7

    但是为什么读书好像越来越难?

    还是得回到那句话——

    读书的本质是跨时空社交。

    人能用于社交的时间就那么一丁点。

    直接交往越方便,间接交往就越稀少——我能看他的视频直播,为啥还要读他的书?

    同时间的交往越方便,跨时间的交往就越稀少——我能看今天的小鲜肉撕名牌儿,为啥要看几百年前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互撕?

    8

    所以,不是人们不读书。

    而是在社交这个战场上——

    活生生的人战胜了被文字加工过的人。

    今天的人战胜了死去的人。

    9

    呼吁别人读书,是没用的。

    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让活着的人更尊重读者。包括尊重读者的时间和智商。

    让跨时空交往成本更低。比如像罗辑思维这样做知识的“转述”服务。

    10

    反过头来,再问一句,社交是什么?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交使我们成为自己今天的样子。

    读书,是一种奇妙的社交,把我们的社交圈扩展至所有时空。

    读书,是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

    读书,就是和一切过往雄杰秉烛夜谈。

    读书,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成全一个最好的自己。

    读书,就是把有限的一生多活几遍。

    11

    读书和人类一切其他精神活动一样,充满了贪嗔痴。

    比如,为什么一定要读名人传记?

    有如下理由——

    1. 在别人的生命里,多活一次。

    2. 用别人的欢乐讨好自己,借别人的悲伤尽情宣泄。

    3. 快速打穿一个陌生知识领域。

    4. 用别人的实战解决自己的问题。

    5. 知道挨多少顿打才能成角儿。

    6. 别人只知道他有多么伟大,而你知道他很多时候没那么伟大。

    7. 知道伟人的缺点,有机会多次地原谅自己。

    8. 据说在公共场合读传记比较容易遇到高质量的搭讪。

    9. 任何人拿伟人吹牛逼,你都可以比他多知道一点。

    10. 放在书架上,让一众牛逼人物老老实实陪自己一辈子。

    以上,并不都是美好的。

    但是生命因此多了一些支点。

    12

    松浦弥太郎说,“书是用来读的,不是装饰品。读了就可以处理掉。”

    读书如见客。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留它干嘛?

    2016年,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把读书打回原形。

    书本身就是许多有趣的人。

    一些有趣的人本身就是书。

    这些书通向更多有趣的人。

    4 月 23 日,罗永浩、马东、陈晓卿、老六、王潮歌、徐小平、雕爷、黄磊、吴晓波、王潇,还有罗胖。

    晚 6 点到 11 点,5 个小时,在优酷和天猫,视频直播。

    没那么严肃。

    说是一起聊聊读书,其实只是——

    以他们肉身为媒,搞一次寻常的、接通今古的“社交”。

    到处都有社交,此处浓度独高。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