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是打字机改变了尼采的文风吗?2016.5.26

    

    根据尼采打字机键盘造型制作的尼采雕像

    罗胖: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很久没听周围的人说过丢手机了,哎,一转念我就明白了,现在的人呐,手机一会不在就跟丢了魂似的,丢钱包也不可能丢手机啊,手机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器官嘛。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工具的本质,工具啊,一旦发明出来就像器官一样长在我们身上,既享受它的好处,也要受它的限制。过去我们总觉得工具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其实不然,人类塑造工具,工具反过来也在塑造人。就像诗人艾略特说的,他用上打字机之后,写的东西句子都变短了。还有啊,我们经常批评别人想象力差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你手里拿把锤子,怎么看什么都是钉子呢?手里有什么样的工具,眼里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那今天您回复“工具”两个字,给你看一篇写的很深刻的小短文,还有今天的六一节上新,给大家看一个会让小朋友爱上画画的小工具:工具。

    尼采喜欢的作曲家舒曼的曲子,A 小调协奏曲 (大提琴和钢琴)作品129号 第三乐章。

    我们的写作工具似乎也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尼采

    1

    木匠拿起锤子的时候,锤子就成了手的一部分。

    战士举起望远镜的时候,大脑就会通过一双新的眼睛去看东西,它能立刻适应截然不同的视野。

    在会使用钳子的猴子身上所做的实验表明,灵长类动物大脑可以轻易地把工具融入自己的感觉图谱中,使人工工具感觉非常自然。

    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能力进化得远远超过其他灵长类动物。我们能跟形形色色的工具融为一体,这是最能把我们区分为一个单独物种的属性之一。

    这种能力使我们擅长使用新技术,也使得我们擅长发明新技术。在新设备出现之前,我们的大脑就能想象出它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新设备所能带来的好处。

    让内在和外在、人体和工具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这是进化给我们带来的非凡心智能力。这是技术发展过程的一个基础步骤。

    2

    我们和工具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是双向的。

    就在技术成为我们自身的外延时,我们也成了技术的外延。

    木匠把锤子拿在手中的时候,他用手能做的只有锤子能做的事情。那只手变成了钉钉子和拔钉子的工具。战士把望远镜放在眼前的时候,他能看到的只有镜头允许他看到的东西。他的视野变远了,却对近处的景象视而不见了。

    ◇

    尼采使用打字机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可以说明技术对我们发挥影响力的方式。

    一位熟悉尼采写作风格的朋友来信说,尼采近期作品长篇大论的深度思辨大量减少,而短小精悍的警句箴言在不断增多。难道这一变化与尼采使用打字机有关?是打字机改变了尼采的文风吗?

    尼采回复说:“你是对的,我们的写作工具似乎也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这位哲学家不仅逐渐认为,他的球形打字机是个“像我一样的东西”,而且他还感到自己正在变成像它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的打字机正在塑造他的思想。

    ?尼采用的汉森球形打字机

    艾略特对打字机的反作用也有类似的体验。他在1916年写道:“用打字机写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在抛弃过去钟爱的长句。简短,不连贯,就像现代法语散文似的。打字机有利于文章清晰明朗,不过我可不敢肯定它会使行文微妙深奥。”

    不独尼采与艾略特,我们可以列出一大串当时以及后来的打字机粉,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辛格,黑塞……

    3

    所有工具在开创种种可能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限制。工具用得越多,工具的形式和功能对我们本身的影响就越大。

    用了一段时间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程序之后,我就开始丧失在纸质文本上书写、编辑的灵巧性,以上道理可以解释个中原因。

    我后来知道,自己的经历一点也不稀奇。如今,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使用键盘,学校也不再开设书法课,有足够的证明表明,手写能力正在从我们的文化中彻底消失。书写正在变成一种失落的艺术。

    基督教牧师兼传媒学者约翰·卡尔金在 1967 年说道:“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

    本文作者尼古拉斯·卡尔 ,选自《浅薄》,中信出版社出版。

    罗胖曰:

    这篇文章的作者写了著名的《浅薄》。

    他叹惋道——

    “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没办法,工具不一样了嘛。

    工具不是什么外物。

    工具一旦发明,它就已经是我们自身。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