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2016.6.11

     罗胖:

    最近我在一次采访当中讲我不喜欢理想主义,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结果我们的一位策划人李子旸看了之后直摇头,说你胡说,你只不过是乔装打扮的另外一种理想主义而已,这不是夸你,理想主义又没有什么了不起啦,它只是人的本能嘛,是人多少有点理想主义,你这是用词不严谨。哎,我说行啊,要不你写篇文章,也让我们的用户看看你这个角度的理解。李子旸的这个提醒啊,其实很重要,很多我们反复提倡的东西其实经不住推敲啊,比如说,爱国主义,其实爱国和理想一样,这很难吗?不难呀,没啥了不起啊,就像每个人生下来就会爱父母、爱家乡一样的,这是本能啊。真正很难的,反倒是对这种天生情感的反思,什么才是好的爱国呢?什么时候爱国情感必须为其它价值让路呢?哎,今天给你看李子旸批评我的这篇文章:理想。

    

    曾梵志的创作的《最后的晚餐》

    在罗振宇和许知远的对话中,他们谈到了理想主义。罗振宇明确表示:“不要做理想主义者。”

    可是,即使仅从这个对话来看,罗振宇本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也非常明显,但他偏偏说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这其间的逻辑,恐怕需要整理一番。

    1 “我们这一代人的逆反”

    同为七十年代人,我对罗振宇所说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逆反”很熟悉很认同。

    我们自幼所受的教育中,有太多高大上的理想和形象,但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高大上纷纷现出原形,原来都是矮小下,甚至是猥琐卑鄙臭不可闻。在此强烈刺激之下,这一代人对高大上、理想等等产生强烈的逆反,倒也正常。

    恰逢其时,市场经济和英美传统从实践和思想两方面送来了新资源,逐渐取代了中国社会之前的统制经济和法德俄传统。

    大家很有一种恍然大悟感。原来过去我们奉为理想深信不疑的,不过是一些三四流法德俄文人的观念。真正引领世界创造辉煌成就的文明,在这里啊。

    
2
就算被骗了一万次

    观念上倚靠的墙不断倒塌,那种困惑迷茫无所适从,可能是这代人中的共同感受。

    然而,人的思想无可避免地还是要有一个可倚靠的墙——就像你的身体终究在大地上要有立脚点一样。你不可能拒绝所有观念,超然独立。

    这个世界的观念,就是由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创造和决定的。你要做的是,认真挑选一个,并东张西望,不断反思和调整。而拒绝所有,坚持自我,实际发生的只会是:你接受了一个未经反思、很可能靠不住的观念。这反倒是迷信。

    换句话说,就算被人骗了一万次,你还是得接着去追寻、去相信。你不能指望着靠从此以后什么都不信来避免被骗。

    3 没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现代人没有信仰。

    其实,即使在世俗社会中,在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人那里,都会发现类似宗教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他们的拼搏奋斗,并不能用财富或者利润去解释。对他们来说,财富和利润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指标——衡量他努力和成功程度的指标。

    李嘉诚年逾八十还每天上班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一生不知物质匮乏为何物的比尔·盖茨,是什么动力促使他高居世界首富多年后还像一个创业者那样努力工作?

    9·11 当天,强压内心的恐惧,冲进摇摇欲坠的世贸中心大楼的纽约消防队员,是为了奖金吗?

    人,作为一种精神动物,永远都有超越个体生命的需要:他不能忍受被一直封闭在日常生活中,他不可遏止地要在日常生活中追寻超越之道。

    中国先民在祭祀仪式中和祖先沟通,实际上就是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传承之中;

    士大夫传统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追求,如果不从超越性的精神角度,根本无从理解。

    借用周星驰的一句电影台词: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要做个理想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怎样的理想主义者。

    4 发达建立在锱铢必较之上

    相比法德俄传统,英美传统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现实性”:

    国家政制、立法司法、社会治理、市场经营、科学研究、人际关系,处处都渗透着讲究实干、不尚空谈之风。

    英国议员则经常在议会中算账,以证明某政策合理或不合理。他们从不讳谈利益。

    王小波曾说过:美国是各种手艺人的国家。

    现代化和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光大于美国,绝非偶然。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必然建立在无数人勤勤恳恳乃至锱铢必较的努力之上。靠激情,断无可能实现长足的建设。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现实性,人们经常误以为英美传统是不讲理想只讲实利,这是巨大的误会。实际上,英美人同样也是强烈的理想主义者。

    没有理想,英国人怎么可能建成世界上最辽阔、最伟大的帝国?

    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理想,美国人为何要离开繁荣富庶的欧洲,远渡重洋在荒蛮危险的北美开拓进取?

    英美传统的理想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种理想牢牢地建立在现实之上。

    5 理想源自琐碎的现实

    我们所熟悉的,是拒绝现实、贬低现实甚至反现实的理想主义。

    这种理想主义,是凭空构建了一个宏大目标及光辉道路。对这种理想的信奉者来说,要想实现理想,就得毫不客气地打碎、推翻现实。他们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厌恶和不屑,当然也就绝无卷起袖子在现实中努力一番的愿望——其实也没有那种能力。

    而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想主义,目标同样宏大,但却源于琐碎平常的现实生活。

    他们厌恶空想和狂想,生活中往往循规蹈矩、严格律己,甚至刻板固执。看上去,他们是平庸的市井之人。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却能焕发出灿烂的人性光芒。

    在敦刻尔克海滩,面临生死关头,英国士兵仍然队列严整,排队按次序上船。

    不列颠空战的废墟中,爱书之人依然能沉浸于阅读之乐。

    伦敦地铁遭受恐怖袭击后,市民淡定自若生活依旧。

    甚至面对大英帝国的解体,英国人都能保持镇定和尊严。

    ——看上去是小市民的英国人,其韧性和强硬让自诩为铁与血的纳粹德国都深感震惊自叹不如。

    6 两种理想主义

    两种理想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生活在现实中,着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和一个个具体人进行密切长期的合作,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人们才能对现实准确的把握。在这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入理解中,超越性的理想会自然而然地涌现。

    这种理想,它高于现实,但会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指引和激励,并让人能摆脱短期的利害得失,拥有长久的自信和乐观。

    相反,如果脱离现实,仅凭想象去构建理想,当这种名为理想实为空想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和阻碍时,他就会从构建的空想中掉落到无力把握的现实之中。他们的情绪,在盲目乐观和悲观绝望之间荡来荡去,就是无法保持冷静和平和。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特点恰恰不是癫狂和躁动,而是面对逆境和困难依然能保持冷静、平和和判断力。而现实中的长期努力,让他具备了足够的洞察力和行动力。他可能会遭遇失败,但他不会怨天尤人。

    7 市场经济创造了最崇高的理想

    市场经济对人类社会重大的意义其实在于,这种体制迫使大量社会成员必须去解决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必须去和其他社会成员发展和维持真实的联系和合作,通过满足人们实际的、琐碎无聊的需求来实现个人事业的成功。

    利润是奖品,亏损是惩罚。赏罚分明,概不容情。在这种社会中,空想者和妄想者很快会被淘汰或边缘化。

    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套经济体制,它是一种巨大的迫使人们始终紧贴现实的社会结构。

    在此结构的巨大压力之下,这种社会盛产各种实干家、手艺人。即使是理论家,也绝少书呆气。空想者妄想者更是很难成为社会的主流。

    奇妙的是,在无数实干家、手艺人的努力之上,在亿万琐碎、细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中,这个社会反而能创造出人类观念史中最崇高最持久的理想和信念,并培育出健全强大的人格力量。

    8 在现实中做好每一件事

    在对话中,虽然罗振宇说不要做个理想主义者,但他随后对现实努力的充分肯定,就是在推崇那种以现实为基础的理想主义。他所反对的,所要避免的,是那种空想式的反现实理想主义。可惜,他没有明确说到这个关键点。

    在现实中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本身其实已经带有某种超越性的意义。

    本文作者李子旸。

    罗胖曰:

    我不接受李子旸的批评。

    人本来就是“语词的囚徒”。

    在一个可以用“理想主义”绑架人的环境中,最简洁有效的公共话语策略,就是干脆否定这个词汇。

    不过,李子旸这篇文章倒是证明了另外一个道理——

    理想、互爱、慈悲,只是源于人的本性,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

    完全没理想、无爱心、不悲悯,反而极难做到。

    只不过,每个人的理想、互爱、慈悲,各有高下而已。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