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张天一:别做自己感兴趣的事2016.6.12

     罗胖:

    我在张天一写的《伏牛传》里面看到一句话,心里咯噔一下,想通了很多事情,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怎么知道一件事该不该做呢?最简洁的标准就是看看你做的这件事,有没有加强他人对你的认知。哎,这句话说的太牛了啊。就拿我们罗辑思维来说,如果我们想做一家优秀的知识服务商,那所有加强这个社会认知的事,我们都该做。相反,模糊这个认知的事,再有利可图,也不该做。张天一这句话其实揭穿了这个时代一切成功的本质,就是你积累出来了一个清晰的他人对你的认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公司,除了打造这个认知,其实没有什么其他任务,至于成功嘛,那是这个认知形成之后的结果而已。那今天给你看张天一的这篇文章,另外我们在“得到”APP里面今天首发这本书的电子版,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创业手记《伏牛传》:认知。

    

    1

    前日,一个大学生向我抒发心中苦闷,说想追求自己的生活。其兴趣不在专业学习,而在摄影旅游,并且想把这兴趣当做事业来做,想创业。

    我劝他不要如此,除非他想毁了自己的兴趣。这位朋友表示不解。我便给他打了一个比方:

    “性爱人人喜欢,但当性工作者就未必人人喜欢了。”

    任何一个兴趣若轻易当做事业来做,便必然没有乐趣可言。

    吃尽美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是每当看到美食节目的主持人要不停地吃那么多东西还需露出愉悦的神情,我就知道吃东西这事若当做事业也未必幸福;

    品尽美酒亦是常人所盼之美事,但看茅台的品酒师,非甘泉不饮,辛辣荤腥俱不能食,为的只是保留一条舌头的灵敏,其间辛苦,常人哪知;

    再比如,我无比热爱牛肉粉,曾以为开一家牛肉粉馆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结果发现,开了牛肉粉馆后,无穷的烦恼便纷至沓来。

    
    https://img.yzcdn.cn/upload_files/2016/06/12/FiIMbk8MKaoQpgBa2Vr3Ym2wSYqp.jpg!730x0.jpg" />

    2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把兴趣当事业会变成噩梦咧?

    我的答案是,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兴趣”其实不是你真正的兴趣

    人人都会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追求梦想。但问题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咋想。而只有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兴趣”,才是真正的、梦想级别的“兴趣”。

    这就好像,初恋爱得死去活来的多,但真正结婚的少。等到三恋、四恋了以后,才能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

    ◇

    所以,在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前,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获得充分的自我认知,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的“喜欢”。

    很多人,特别是刚出学校的学生,或者没掰扯清楚这两个步骤,或者无视第一步,想直接进入第二步,接着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选择困难症。这背后的症结就在于:

    他以为自己应该做感“兴趣”的事,其实他应该做的是“有益认知”的事。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当事业做,要谨慎。但选一件帮助你提升自我认知的事情,就没有太多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选择上,只要踏实去做,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的。

    这就像自行车和汽车都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一样,啥车都一样——都能跑,重要的是到达终点。甚至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还说不上来哪个交通工具一定快。

    ◇

    例如,我曾经一度为我选择了一个小、弱、慢、笨的不如互联网行业的传统行业而苦闷。

    但有一天,我闲来无事翻看世界一些大公司的财报。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

    星巴克,传统行业吧。可它在美国运营的利润是 22.3%。而互联网行业的英特尔的利润是 20.58%—瞧,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利润率趋同。

    再往下看,我还发现不管任何行业,到了一定的阶段,其中优秀者的市值、营收、利润率都会趋同。

    这真是妙得很,如果我们把事情当做认知工具,但做好事,莫问前程,最后发现大家的终点都一样。

    所以,我觉得对我自己这个年纪而言,重要的是做能够不断加强自我认知的事情。卖牛肉粉能增加我的自我认知,那就好好卖粉,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上。

    ◇

    那么,怎么判断一件事有没有在加强你的自我认知呢?

    一条简单逻辑是,你看看你做的事有没有加强他人对你的认知。

    这个世界上但凡能够形成他人认知的事物,不管我们自己主观上觉得好还是不好,有价值还是没价值,但客观上一定有价值。

    例如蜀后主刘禅,都说他昏庸。但细看其过程,23 岁即位,固守一隅,在朝有权臣诸葛亮,在外有强敌环伺,又身居客地,却是三国所有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长达 41 年,而且国家灭亡了以后还能善终。

    在此种情况下,刘禅还能形成“昏庸”的强认知,背后就必有他的过人之处。

    3

    关于自我认知建立的另外一个真相是:它需要时间

    这尤其是困扰我这个年龄创业者的一个大问题。

    我 24 岁走出学校后开始创业,目前创业两年。

    此前,我最长的人生阶段是读小学,6 年。其次是读大学,4 年。基本就是每五年就可以翻一个人生篇章。做某一件事,付出一两年辛苦,却见不到产出,便很怀疑所做事情的方向。

    ◇

    这两天读威廉·夏勒的《希特勒传》,读至希特勒早年流浪维也纳时,有如下一段:

    “这个小城镇来的年轻人(此时希特勒 23 岁),虽然流落街头,却并没有像一般的流浪汉一样酗酒和厮混,在此期间,他一直窝在昏暗的小隔间里读书,为他以后的理论积累下了基础。”

    希特勒功过如何,姑且不论,但落魄之时,有此等作为,却让人佩服。

    设想一 24 岁的北漂青年,大学刚毕业,住 400 元一月地下室,房间暗无天日,充斥着霉味和脚臭。此时所思不是去找一份一两千的工作(如服务员)糊口,而是在脏污破败之中静下心来读书积累,这样的事情,实非一般人所能为。

    一个神经兮兮的偏执狂加变态无法统治大半个欧洲,即使加上运气也无法解释。此人的功业,只能在这陋室读书中找到解释与源头。而这段积累,直到 20 年后的 1933 年,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才算是多少放了点光彩。

    ◇

    曹文轩最近得了安徒生奖。随手一查,发现其 24 岁开始写小说,一直到 20 年后的 1999 年,其代表作品《草房子》终于帮助其登上人生巅峰。

    曾经褚橙火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品牌营销很好啊。后来认真看了褚橙的案子,发现褚老在 2002 年开始种橙子,经过了 10 年,一直到 12 年才成为风靡北京市场一时的产品。

    这些都是花时间来积累认知的例子。

    ◇

    认知建立的时间不宜太长,如果等到七老八十终于明白自己该干啥,大概也只好“朝闻道,夕可死”了。

    也不宜太短太着急,否则很容易陷入“做了以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喜欢又换了一个以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快又发现自己不喜欢”的死循环中。

    如何把握这种节奏呢?

    通过不断地复盘和反省是一个挺好的思路。

    我遇到事情,也总是喜欢总结成文字,写下来给别人看。

    最近,我就把伏牛堂过去两年关于商业逻辑、品牌、社群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伏牛传》并出版发行。

    书里面的思路现在看来也比较幼稚了。但如果你能通过阅读它,建立起对伏牛堂的认知,便可以算得上是我检验自己创业有无收获的一个标准了吧。

    罗胖曰:

    本文的文眼是这么两句话——

    1. 选一件帮助你提升自我认知的事情,只要踏实去做,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的。

    2. 怎么判断一件事有没有在加强你的自我认知呢?看你做的事有没有加强他人对你的认知。

    翻译一下:

    1. 做什么都是修行。

    2. 万法同源,万川映月。认真做,结果都一样。

    3. 让众人对自己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法门。

    隆重介绍一下张天一。

    伏牛堂创始人。我同学。小我近20岁。

    但是在认知上,堪称我师。

    他的片言只语,对我,常有“断喝”之效。

    推荐他的书《伏牛传》。这个时代最好的创业思考笔记。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