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雾满拦江:哪些知识会让你变蠢?2016.6.28

     罗胖:

    话说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认知闭合需求,它是指啊,人类受不了一个问题没答案,比如说,古代人不知道为啥下雨,那这个问题就没闭合,让人很难受嘛,所以就用什么雷公电母胡说一通,满足认知的闭合需求。现在互联网上我们突然面对大量的陌生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认知闭合需求非常大,比如说,很多人问我支不支持英国脱离欧盟啊,我的答案是我没看法,英国人自己都吵得一塌糊涂,我哪敢有什么看法?但是我很关心,我对所有观点背后的逻辑都感兴趣,所以你看,我主动不闭合这个认知,这也许让我心理上负担很重,但我认知世界又多了一点线索。放纵自己的认知闭合需求,是这个时代特别容易范的毛病,也是一个人变蠢的最好方法呀。那今天给你看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有趣文章:需求。

    

    1

    我有位朋友,劝他那正上大学的熊儿子:孩子,你在大学,一定要多读几本书。你看那个谁,那谁,俞敏洪,他读北大时,五年读了 800 本书,有时候没钱买书,他就那啥……

    儿子慢慢转过头,用看一只千年老怪物的眼神,看着父亲,说了句: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网上什么都能查到,谁还读纸质书?

    你……父亲气结:你你你……网上的东西再多,你不会用也白搭。

    儿子冷静地道:是你不会用耶,不是我。

    你你你……父亲快要疯掉了:你咋不上天呢?

    儿子:够潮啊爸,没给我丢脸,连这句话你都知道。

    你你你……父亲悲愤的走到墙角,以头抵墙生闷气,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服儿子。

    2

    战败了父亲,儿子那悲悯的目光,转向颤悠悠想要逃走的奶奶:奶奶,你在家没事,我教你上网玩吧。

    老奶奶:网上有什么好玩的?

    儿子:网上你什么都能搜到,只有你问不出来的问题,没有你搜不到的答案。

    老奶奶:瞎扯。

    儿子:奶奶,我说的是真的,不信你问我爸……还是别问了。

    老奶奶:真的就好,你替我问问,昨天,你爷爷把裤衩脱哪儿了?我这找了好半天了……

    不是奶奶……儿子乱了阵脚:奶奶,这问题……太重口味了,换一个,你换一个问题。

    那就换一个吧。老奶奶从谏如流:你小时候喜欢叼奶嘴,怕人抢,你把奶嘴藏了起来。藏完你自己就忘了地方,再也找不到了。你上网问问,你小时候把奶嘴藏哪儿了?

    奶奶你别……儿子无力招架:这也不行,你再换个问题,再换一个。

    再换一个也行。老奶奶道:那你问问,你妈她啥时候回家吃饭?你看这菜都凉了。

    这个……儿子几乎要崩溃了:奶奶,你再换个问题,换个有意义的……

    老奶奶:咋的呀?吃饭没意义呀?没意义你别吃呀。

    唉……算你们狠,儿子彻底被打败了。

    3

    讲这个故事,是想说……说什么来着?

    总之是要说个灰常重要、灰常灰常重要的事情。

    有多重要呢?

    巴菲特,就是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赚钱赚到疯。

    巴菲特有个低调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他喜欢讲一个普朗克司机的故事。

    普朗克是 191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

    讲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

    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的内容。

    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

    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

    但是这种表演,对当事人,并没有任何帮助。

    糟糕的是,许多人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4

    查理?芒格的意思是说,有些人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他们只是掌握了一种表演的内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如普朗克的司机一样,登上讲台鹦鹉学舌,却期望获得普朗克的荣誉。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引发了他们的怨气冲天。

    做为搭档,巴菲特也超喜欢查理?芒格的故事,他认为,一个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能力:

    第一,能够清晰认知自己掌握了多少真正的知识。

    第二,能够辨识那些貌似知识者的表演家。

    第二个能力,相对来说简单些。大致说来,影视剧中的演员,电视评论员,甚至有些照本宣科的教授,这些人多是表演者,你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多半是种过人的表演能力,知识的含量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高。

    ◇

    难的是第一个能力。

    有关第一种能力,巴菲特说: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边。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限在哪里。

    查理.芒格神补刀,说: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以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5

    理论上来说,这世上的所有知识,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但有些知识,好像不是那么靠谱。正如最近大家弄清楚的:原来金鱼的记忆不止是 7 秒,甚至能长达几个月。但你知道了这个,好像还是派不上用场,没有哪家公司会为了这事,给你颁发奖金的。

    网络时代,知识点可以随意抓取,只要在网络上一搜,各种资讯各种知识海量,屏幕一关,你的大脑好像依然如旧——网络是聪明人的工具,却让一些人变得更蠢。

    显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并没什么意义。

    有意义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这个问题,早在还没互联网时,就已经被人注意到了。

    6

    大哲学家罗素,他有个好盆友,叫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

    他们两人联手,写了部《数学基本原理》。

    此后两人兵分两路,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开始研究思维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来个奇葩的概念:

    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是抄了惰性气体的表述。指的当然就是那些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听起来高大上但没什么实际用途,无法在现实中应用的、缺少活力的知识。

    知识的活力不足,就是个惰性知识。

    照这个标准来看,网络之上,九成九都是惰性知识,是死知识。除非有谁赋予这些惰性知识以活性,这时候知识才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金鱼的记忆时间到底多长,这就属于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惰性知识。

    普朗克的司机,能够一字不差的背诵他的讲演稿,这也属于典型的惰性知识。

    ——不是说死知识就没用,至少趣味性还是有的。但如果你具备了让死知识成为活知识的能力,岂不是更好?

    7

    我们许多人,掌握的所谓知识,其实不过是个知趣点,构不成知识。

    知识知识,有知有识。

    知识必须能够用以指导人的实践,才有价值与意义。

    知识必须能够在你大脑中自如运行,有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

    这个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这么 7 个步骤。

    普朗克就是在专业领域里,运用这 7 步,完成他的思想发现。所以他才获得诺贝尔奖。而他的司机,只有一个孤立的点,联系不成完整的步骤,所以只是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拓展开来,就成为活知识,成为你的智慧和能力。

    拓展不开,就毫无意义了。

    那要如何把惰性知识拓展开来呢?

    8

    第一步,你要知道,知识和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知识的世界,不过是个积木天地,有些知识是积木块,有些积木是积木场。其它的知识,都是由积木块,在这个场地里搭起来的。

    最核心的知识,只有三个:

    第一块积木是数学。数学这东西的特点,就是精确。精确的意思,就是永恒不变。在美国,一加一等于二。到了北韩,一加一也得等于二。这个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但也是最难的。

    第二块积木是逻辑。逻辑这东西,是非常抽象的,但也是准确的。知识体系靠了逻辑推导而形成。人生也是依据逻辑而生存。如果有谁活得不太逻辑,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场跌宕起伏的大戏,娱乐了别人,苦憋了自己。

    第三个是哲学。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开始,它不是积木块,而是你堆垒积木的场地。

    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就可以拿数学和逻辑这两块积木,堆砌自己的观点了——如果你的认知理论正确,铁定要应用到数学和逻辑。而错误的认知,百分百回避数学和逻辑,只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反复循环。

    ◇

    第二步,你要知道,除了数学、逻辑和哲学这三门学科之外,其余的所有学科,都只是个假说,并不能确定其正确性。所谓的科学,就是不断证伪,让其错误的含量略低一点点。

    人的一切理论,其实都是虚构的。在这种理论被证明完全错误之前,只能对付着用。

    ◇

    第三步:你要学会运用数学或逻辑的工具,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这个,你就可以碾压周边了。

    这个体系的建立,其实是很容易的。

    就是改一改你网络搜索的习惯,从单纯的搜寻知识点,改为体系性搜索。

    你要搜索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个思维的完整七步。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

    就比如说,鱼的记忆不止 7 秒,这个知识点毫无价值。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到科学家的证明工作,从最初的观察开始,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再到最后的结果被你获知,这一切就变得有价值了。

    你对这个过程熟悉了,大脑就会潜移默化,形成有体系的认知能力。此后看问题,不再是那么武断,那么情绪化,而是有板有眼的走过一个完整流程。这时候你的错误在减少,智慧在增加。哪怕是在一个陌生领域,也不会失去清醒的判断力。

    重复一遍,你要学会在网络上搜索一个思想流程,而不是无意义的点。当这个过程开始,你的大脑就渐然变得充满智慧。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不给个法子,让大家哗的一下,就建立起自已的知识体系呢?

    老实说,目前这个改变搜索习惯,是最简捷的了,比这更省事的法子是奔高等数学冲过去——但对多数人来说,最省心的法子其实最难。莫不如从自我习惯开始,熟能生巧,适用面更广泛。

    9

    在这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巴菲特和他的小伙伴查理?芒格,是在说,只有把你大脑里的那些散乱的知识点,勾连起来构成完整的体系,这才构成知识本身。这个体系能够帮助你,改善你的生存环境。

    而不成体系的一切,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这些无意义的东西,会让你的人生,非常糟糕。

    10

    网络只是个工具。

    而知识,甚至不能构成工具本身,只有系统化的思想,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具。

    吴晓波认为,工具会淘汰人——这话不假,但它淘汰的,一定是那些脑子顽固而保守,没有形成自我思想体系的人,只有这类人才会排斥进步。并不是你年轻,就一定不在这个行列之中,年纪和进步没有丝毫关系。

    互联网必将淘汰那些低端运用者,淘汰那些只会搜索知识点的人。除非你学会运用网络构建体系,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没有掌握思想体系的人,任何变化都会淘汰他。而掌握了体系的,就是淘汰体本身。

    所以,千万不要再说网络上什么都有这种话了。网络上有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大脑里有没有。

    本文由作者 雾满拦江?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

    罗胖曰:

    最近有人问我,你支持英国离开欧盟吗?

    我说,关我屁事?

    他说,你不是说你很关心这事吗?

    我说,对。

    我关心每一派观点的理由。

    我关心脱欧派胜出的原因。

    我关心留欧派为啥自信过度。

    我关心英国政治的博弈。

    我关心欧盟和英国关系的演化。

    我关心精英政治的变形。

    我关心英国保守主义的传统。

    我关心福利社会的好处和危害。

    我关心移民问题对欧洲的影响。

    我关心一切增进我对这个世界系统了解的逻辑链条。

    我唯独不关心——英国应该离开欧盟吗?

    我没有关心的立场。

    我也没有关心的能力。

    我不要苍白廉价的结论。

    我要对自己负责。

    我不要讨人嫌。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