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西闪:当心,你的记忆会撒谎2016.7.17

     罗胖:

    最近让人激动的事很多,什么南海啊,赵薇的电影等等。有人问我是啥态度?我说我没态度,对于很热闹的事,我一般都要提醒自己两点:第一呢,热闹背后的事实一定非常有趣,一旦搞清楚了,肯定是极大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所以要保持对事实本身的强烈兴趣。像最近赵薇的事,我对什么太阳花学运、反服贸协定,很多事情的了解就又增加了一步。那第二点呢,我会提醒自己,凡事很多人参与的事,而且情绪还很激动的,那就一定要遏制自己加入大多数人的本能啊,说白了,就是起哄的本能嘛。很多时候激动的人表面上是为了自己的立场激动,但其实很多人哪有什么立场哦,他们迷恋的只是自己恃强凌弱的那股子爽啊!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有偏差的,一起努力纠偏吧!今天给你看我们对自己心里的一个有趣认识:认识。

    

    1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记忆并不靠谱。

    上世纪 30 年代,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就谈到了这一点。

    他说直到 15 岁他都记得幼年时的惊人一幕:

    “有一天,保姆推着童车里的我在靠近大皇宫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散步。突然一个男子走过来,想把我从童车里抢走。幸亏我扣着安全带,再加上保姆拼命反抗,才得以幸免。路上的行人围了上来,一个警察也跑了过来,那个男子不得不逃走了。那一幕至今历历在目,我甚至还依稀记得保姆脸上的抓痕。”

    可是就在 15 岁那年,那个已经离职的保姆寄来一封信,在信中,她向皮亚杰的父母承认自己撒了谎。她说她之所以那么做,只是为了让雇主对自己心存感激。

    而皮亚杰本人只是听父母反复讲起,才把一件子虚乌有的事件当作了活灵活现的记忆。

    他解释说:“很多不真实的记忆就是这样保留下来的:由于被人时常提及,它们顽固地占据了记忆。”

    ◇

    与皮亚杰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他说:“记忆不是对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无数零碎痕迹的再激活,而是一个运用想象力实现重现的创作。

    当一个人回忆一件事情时,并不能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重构。回忆式记忆是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某种经历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

    2

    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就可以验证记忆的可靠程度。

    1995 年,亨利·罗迪格在实验中展示了一组单词,隔上几分钟,然后让被实验者一一回忆它们:

    thread(细线) ? ?pin(别针) ? ? ?eye(眼睛)

    sewing(缝纫) ? sharp(锋利) ?point(尖端)

    haystack(干草堆) pain(疼痛) injection(注射)

    结果证明,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 needle(针)这个单词并不在刚才展示的那组单词当中。

    换句话说,当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些熟悉的事物存在某种相关性,即使它从未发生过,人们也有一种强烈的倾向,把它当作记忆中真实存在的东西。

    这不是重构的记忆,这根本就是虚假的记忆。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我们没有辨识真假信息的能力,还是说我们的记忆机制出了问题?

    ◇

    2001 年,罗伯托·卡贝萨再次做了回忆单词的实验。只不过这一次,他对被实验者的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

    结果相当有趣,原来人们辨识一个信息的真假时,或者说判断自己某段记忆的可靠程度时,并不依靠一个固定的脑区,一个单一的机制。

    比如在海马体这个记忆加工的场所,海马海马旁回就各司其职。前者参与语义信息的提取,后者参与感觉信息的提取。

    在已知的前提下,错误信息与正确信息在语义内容上没什么不同,因而它们在海马引发的神经活动也几乎没有区别。但是由于错误信息与正确信息在感觉内容上的不同,海马旁回会对正确信息产生更大的反应。

    那么,海马旁回的“感觉”以什么为判断标准呢?通过比对,卡贝萨发现,它对错误信息的反应与对新异信息的反应其实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海马旁回判断对错的标准不是信息的「真假」,而是信息的「熟悉」程度。

    当一个信息足够熟悉,哪怕它完全虚假完全错误,我们也可能把它当作真实的记忆予以保存。反之,如果那个信息显得很陌生很特别,我们就会把它当作新鲜事物对待,而不认为它是记忆中的东西。

    3

    几年后,卡贝萨和他的合作者对这项研究做了扩展。他们找了 16 个志愿者参加实验,先给他们看分别画有鸡、马、绵羊和山羊的卡片。十分钟后,他们问被实验者卡片上是否有牛,居然不少人说看到了。

    除了印证了过去的实验结果,实验还透露出更多有趣的东西。

    卡贝萨等人注意到,当被实验者自信的回答本身是真实的,海马体的神经活动会增加。

    可是,当被实验者自信的回答本来是错的,譬如坚定不移地相信卡片中的确有一头牛的存在,大脑额叶和顶叶的特定区域也被相应地激活。而这个地方,并不负责记忆的加工,而是负责熟悉感的脑区。

    卡贝萨说:“熟悉是一种空洞的感觉,它与回忆不同,没有真实的记忆细节。”可是就像实验证明的那样,正是这种“空洞的”熟悉感,让人自信,心情愉悦,从而进入认知放松的状态。

    而一旦我们把熟悉当作真实,记忆就难免出现拣选、扭曲、填补和虚构的可能。

    ◇

    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去的事情虽然未必会重演,但是我们总能在过去找到和现在押韵的例子。”

    其实反过来道理也是成立的,人们倾向于用熟悉的韵脚来衡量过去,就像用一支熟悉的口哨去唤回一条狗,即使你并没有养过它。

    本文作者?西闪,选自腾讯《大家》专栏,由腾讯《大家》(微信号:ipress)授权罗辑思维转载。

    罗胖曰:

    这篇文章让我恍然大悟——

    人类的荒诞,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搞错了坐标。

    我们觉得自己是在分辨真假。但实际上没准只是在——

    回归熟悉,躲避陌生。

    我们觉得自己在伸张正义。但实际上没准只是在——

    发泄快感,祛除寂寞。

    我们觉得自己大爱无疆。但实际上没准只是在——

    寻找安全,厌恶孤独。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