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张立宪:你拿着高薪,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破产2016.7.26

     罗胖:

    有一位上海的朋友最近跟我感慨房价在疯长啊,然后他突然换了个话题,说现在入职一家公司,跟老板谈年薪已经没啥意义了。哎,我说为啥?他说两个原因,第一是观念变了。现在员工和公司之间越来越不讲什么互相忠诚,所以你要是报一个很高的年薪,老板急于用人嘛,很容易当下答应你呀!但是你上岗之后,他就很容易就看出来你值不值这个钱啊。如果不值,好不容易谈下来的年薪,其实也拿不了几个月,就会被辞退。所以与其起步谈高年薪,还不如等自己显出价值了,公司离不开你了,再找公司逐步加码谈判,这是一个原因。那我问第二个原因呢?他哈哈笑着说现在房价这么个涨法,谈一个高年薪有啥用啊!关键是自己的能力和江湖地位能水涨船高,赶上房价呀!哎,有道理哈。今天给你看读库的六哥对个人和公司关系的有趣思考:个人。

    

    个人破产 ?行业繁荣?纸媒衰落

    央视 ?高歌猛进的房地产? 图书出版

    鱼龙混杂 ?蜜糖和砒霜 ?知识更新

    “只有破产的公司,没有倒闭的个人。”

    ——有位杂志编辑,说他们的杂志快不行了。我这样与他共勉。

    1

    两个月前又见到一位同行,他本是一家颇有名望的杂志社老总,如今再创业,风生水起。我问他用人之道,他说很重要的一条心得是:尽量不用媒体人,尤其是那些老部下。

    这种说法让我很是意外。

    听他一一道来:“当年纸媒红火的时候,那些以‘名记’身份行走传媒江湖的人,既眼高手低,又好吃懒做,真真徒有虚名,名不副实。整天乐于听人恭维,忙于开发布会拿红包,急于炫耀自己社会关系之广,却连篇软文也写不好。”

    我不由得表示赞同,听他接着说:“这样的名记,是被他所在的媒体赋予的名声,并且也被惯坏了,我要真把他招过来,既不好用,也用不起。”

    这位仁兄的偏见实在是颇有道理:有的人实际上已经个人破产,只是在靠所供职的还没倒闭的机构活着。

    冷静想一下,我们是否已经让自己处于这种境地?

    2

    想起当年电视台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时候,我领教过的一个台里员工。

    那位负责灯光的人被称为“灯爷”,对别人永远是颐指气使的口吻,对自己永远觉得含着天大的委屈。找他做最简单的事情都得赔着笑脸,而他做最分内的事情都觉得是别人在给他添麻烦。更可怕的是,我们都对这样的大爷习以为常。他老人家稍微嘴脸好看点儿,手脚勤快点儿,便觉得是恩赐。

    直到后来见识了一位香港“灯爷”——

    永远不用你操心、催促,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位,黑着脸不许别人碰他的器材,手脚麻利地快速解决一切事情,工作成效之高、之专业,几乎都让你意识不到他的存在。

    再看我们这位爷,遇到潜在的金主,想给自己捞点野活挣点外快,就倨傲又殷勤地给人家递名片:我是中央台的。

    那时的我年轻气盛,看到这一幕,鄙夷地想:把你名片上“中央电视台”那几个字划掉,你什么也不是。

    3

    这些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空前繁荣。建筑师这个职业,应该是机会大大的,挣钱多多的,心里美美的吧。

    一位建筑界的老师却对我说,高歌猛进的房地产行业,还有那些地标式的公共建筑,不仅对城市、对环境造成破坏,对公众审美形成摧残,还把一代建筑师给毁了。

    我吃惊地问为什么。他的要点是:

    1. 因为活儿太多,素质不高的设计师也可以有干不完的单子应接不暇;

    2. 因为钱太好挣,许多建筑师没有了自我提高的主动与自觉;

    3. 因为工程太赶,缺乏原创、智慧含量和时间成本越少的设计成为首选,行业的水准线便越来越低。

    ◇

    一位做建筑图书的出版业同行,准备引进一套欧洲建筑丛书,全套有二三百本,囊括了当代建筑的各位大师,全面呈现其作品和建筑理念。

    我想当然地认为这套书会很好卖,因为它本来口碑就好,建筑装饰类图书又永远在书店里占据相当比重,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人多,钱多,需求又大。

    她说给我的发行量却低得惊人。这套书只引进了十几种,原来宏伟的出版计划看来会中途夭折。

    她的观点也是:大家的学习动力没有了,因为钱太容易挣。一个建筑师不用看这些书,照样有挣不完的钱。

    一个行业的繁荣,对个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4

    我们去年签下一套英文书的版权,写人类伟大的历史文化遗迹。因为它和建筑有很大关系,所以我想邀请建筑界的专家——外语又好、又懂建筑的人来翻译。

    找到一位人脉广的老师求助,他说:“你可能在建筑界找不到人。没人愿意接你的活儿。你看,能够胜任翻译的人,得是具备一定能力和资历的人。一本书的翻译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稿费最多几万块钱,可人家用几个晚上时间画建筑图纸,就能挣几万块。”

    我说:“这不正好吗?用几天时间画图,把几万块钱挣出来,那不就没有后顾之忧,更能踏踏实实、专心致志搞翻译了吗?”

    “你这个逻辑太自作多情了,也把你的书看得太重要了。人家想的是,花几个月时间来翻译你这本书的话,就意味着耽误了画多少图、失去了挣多少钱的机会。并且这种活儿都还排着队等他来接呢,谁还稀罕为你翻译,谁算不明白这笔账呢?”

    一个人都温饱无忧了,何必还为挣钱,把自己搞得连翻译一本书这么有乐趣的事都不做呢?我兀自不甘心地咕哝。

    有了小房子还要改善性住宅,有了大房子还要弄别墅。永远挣不完的钱,永远画不完的图。大家的时间,都用来赶这些行活了。

    好吧,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破产的公司、机构不计其数,但中国几百家出版社,好像自始至终没有一家倒闭的。

    行业的繁荣或依赖政策形成的稳定,会给一些鱼龙混杂、蜂拥而入的从业人员造成错觉,相信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甚至以为自己“亦有贡献”。可在危机来临之前,一个人的能力储备、职业素养、知识更新、自我成长,会自觉地被激发、强调出来么?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担心:这些永不倒闭的出版社,已经把一些编辑养残,自我破产了。

    我们有没有勇气和清醒,独立于外部环境和行业冷暖,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

    本文由作者读库?张立宪(老六)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组织解体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快。

    组织解体的方式,不是倒闭。

    而是迫于竞争压力,把自己平台化。

    组织变成一群人的协作体。

    就像一个球队。

    你确实是在一个群体里效力。

    但是你的每一个技术动作,每一分贡献,都在被整个市场观察。

    你必须成为自己的 CEO。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你是否拥有一家公司——

    实质上,你都即将成为“创业者”。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