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有些问题,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解2016.8.17

     罗胖:

    我经常说啊,提问比回答困难,为啥?因为提问者往往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他自个儿以为的事实。举个例子哈,有人问,我没钱,没能力还想出人头地,我该咋办?你看,没钱没能力就是个他自个儿以为的事实啊,他是懒得发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啊!再比如说下面这些问题啊,怎么让不爱吃饭的小孩爱吃饭呢?睡不着的时候怎么才能睡着呢?如何跟不讲道理的女朋友讲道理呢?哎,听出来了吧,这些问题的本质都一样,只要深想一层,这些现象都是他自个儿以为的。也许人家小孩,只是希望你多哄哄他才不吃饭;你睡不着是因为打游戏太多;你女朋友是觉得你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才不讲道理。哎,所以,分清事实和你以为的事实,不仅可以提出个好问题,而且往往分的清,问题本身也就解决了。我今天给你看一篇把这个道理讲清楚的文章。

    1

    我有一位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凡是你告诉她一件事,她都要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一个侦探式的问题:不关注信息的内容,而关注信息的传播路径。很大程度上,这个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些头脑中的自以为是。

    “到处都在说啊。”

    “可你是怎么知道的?”她像偏执狂那样锲而不舍。

    “我看到的。”

    “从哪里看到的?”

    “我从朋友圈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的。”

    被这个老师虐了很多次之后,我慢慢开始改变自己的认识习惯——

    我会提醒自己,“澳大利亚人污蔑孙杨用兴奋剂”,这未必是事实。

    事实是“我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上写着澳大利亚人污蔑孙杨”

    这个习惯很有好处,因为后面这句话我怎么说都不会出错,这是我亲眼确认过的。前面这句话则有可能被打脸——现在新闻翻盘翻得特别快,更要时刻记住这一点。

    进一步地,我还会问自己:“你如何确认这上面的东西是真的?”在你决定相信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

    我问过很多人,很多人觉得多此一问,“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那么多人都看过了,怎么可能不是真的”?但是进一步地研究这个过程,他会发现:“我是看到朋友圈里 10 个以上的人转载这篇文章,看到它的阅读量 10万+,5000 人点赞……所以我决定相信它说的东西是真的。”——通过这种思考,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做出全知视角的判断时,会遵循怎样一套规则。

    虽然,这仍然不能保证你相信的内容一定是真的,但可以帮助你增加一些自我了解。

    2

    一位母亲向我寻求建议:孩子最近学习压力很大,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问:“您怎么知道他压力很大的?”

    她瞪大了眼睛:“我就是知道!”

    问得急了,她就说:“我是他亲妈!我不知道谁知道?”

    我后来想,也许她觉得,我问“你怎么知道”是怀疑她的判断有误,因此需要用“我就是知道”来维护“压力很大”的准确性。但我并不怀疑(确切地说,是并不在乎)这句话本身准确与否。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孩子对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那个“压力很大”的概念,是如何被家长接收到的?

    孩子亲口对妈妈说压力很大、老师向家长透露孩子压力很大、孩子最近脸上起很多小包、某门学科成绩起伏大……这些都有可能让妈妈得出“孩子压力很大”的判断,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具体情况,就可以用具体的方式去处理。

    当然了,处理起来也会有麻烦,但是对这些具体麻烦的讨论,和对“压力很大”这一抽象概念的讨论,在难度上不可同日而语。

    我把前者称为人的难题“孩子亲口对我说他压力大,我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讨论的,针对具体情境的反应困难。

    而“孩子压力很大,该怎么办”这种问题,我把它叫做上帝的难题 。它是抽象层面的困扰,它与现实中,真正的人际互动并不直接相关。

    3

    我们常常会用上帝的难题为难自己。

    最常见的比如“妈妈和媳妇同时掉水里,先救哪一个?”这是典型的上帝视角的问题。

    而作为具体的人,真正为难我们的情境其实是:“媳妇问我,妈妈和她同时掉水里我先救哪一个,我怎么回应我媳妇?”

    看上去只是表述的小小差异,但它从一个伦理上的两难困境,变成了我和媳妇的关系问题。前者是无解的,后者的解法可以有很多。

    上帝的难题之所以更难,是因为对于这种全知视角的问题,我们往往不满足于某一个具体情境下的应对方式,转而寻求抽象意义上的,大一统的答案,足以应用于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人物,放之四海而皆准。小概率的风险也要照顾到(“万一呢?”),以及考虑到每个人没有说出来的想法(“我就是知道他怎么想的”)……

    这样一来,很多问题就变得像是“如何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个人”一样——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或许很有意思——对于现实世界来说,无解。

    4

    有时候,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在定义问题的不可解决。

    在心理咨询课上我们教学生如何提问,有学生问我们:“老师,遇到那种根本不听你提问的人,你要怎么问?”这种问题常常噎得我说不出话来。

    冷静下来想想,他已经把人定义为“不听你提问的人”,而且还是“根本”,在这个定义的范畴里显然不可能存在答案。这就像“怎样让不爱吃饭的小孩爱上吃饭”,“睡不着的时候怎么才能睡着”,“如何跟不讲道理的女朋友讲道理”等问题一样,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解了。

    而解决难题,最关键的那个问题或许就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时候,并不是看到,也不是听到,你只是在头脑中创造了这个“事实”。

    本文由作者 李松蔚?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李松蔚”。

    罗胖曰:

    提问为什么比回答更难?

    因为提问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

    只是在描述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在找解决方案。

    只是在说困住自己的难处。

    而不是提对方能够回答的问题。

    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找什么,而且知道什么人那里有——

    这个问题基本就已经解决了。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