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万维刚:我就是为了赢2016.8.20

     罗胖:

    我们的得到APP的订阅专栏里,有两个辨析概念的高手,一个是万维钢,一个是李笑来。他们都在强调啊,把我们日常用的概念反复打磨清楚,你观察世界的眼光马上就能升级。所以李笑来跟我开玩笑说,这才叫洗脑啊,把乱七八糟的脑子洗干净了。举个例子哈!一般人都以为,爱的反面是恨,不对呀,爱和恨其实是一回事,爱的反面是平庸,是因为平庸而没有爱的能力。再比如说,玩的反面不是工作,而是无聊,是没有当下的趣味和激情。再比如说,万维钢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说奥运精神讲“重在参与”这四个字,它到底啥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输赢无所谓,锻炼身体就好,而是强调要赢,而且赢的漂亮。你看,不理解这个概念,你就不理解奥运会。今天给你看这篇可以让你恍然大悟的文章。(赢)

    

    奥运精神的演变 重在参与 ? 竞技? ?金牌

    1

    每到开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中文世界听到两种特别常见的反思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奥运会既然是个体育运动大会,它的最根本精神应该是强身健体,现在我们一帮从来不健身的人抻着脖子关注金牌实在太荒唐了,应该减少竞技体育投入,把钱省下来搞全民健身。

    一种意见认为:奥运会本质上是欧美贵族玩的项目属于大爷找乐性质,最早特别强调业余性,甚至禁止职业运动员参加,我们中国这帮不是贵族的人,跟人凑什么热闹?更何况还是花国家的钱去凑热闹。

    这两种意见都是错的。

    七月底,因为俄罗斯兴奋剂事件,《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篇非常不错的分析文章《兴奋剂与奥林匹克理想主义危机》:

    
    https://img.yzcdn.cn/upload_files/2016/08/19/FieTy1fzP0eA41i6FtUy8jDnPhtH.jpg!730x0.jpg" />

    此文重点说兴奋剂。但在我看来,作者非常好地梳理了奥运精神的演变,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更有意思,而且我们还能从中思考一个更广泛的道理。

    2

    我们知道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顾拜旦,那么他为什么要创办奥运会呢?是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吗?是为了让欧洲大爷找乐吗?

    其实,顾拜旦创办奥运会的目的,是为了搞竞争,是为了选拔冠军,是为了让人找到赢的感觉。

    作为一个法国男爵,顾拜旦有感于其本国青年精神太“软”,想激发他们的竞争野性和取胜欲望,才创办奥运会。

    参加比赛就是为了赢。在赢的这个过程中,在成为冠军的这个训练中,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性格气质 —— 这种气质既不是广场舞的“参与”气质,也不是高尔夫球的“休闲”气质,而是拼命争胜的冠军气质!

    但是赢要赢得漂亮。所以顾拜旦才说:

    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triumph, but the fight;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won,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这句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在参与”。但顾拜旦的初衷是首先你得是来赢的,然后我要求你赢得漂亮,表现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比赢还重要。

    我们把这个精神的顺序给整个搞反了!一句“重在参与”,把整个前提给忽略了。既然是“重在参与”,我在公园跑圈不好吗,还上奥运会这来干什么?

    顾拜旦所说的“参与”,是参与争胜,不是参与锻炼身体。

    所以,奥运精神的初衷,就是“赢,还要赢得漂亮”这么一种古代骑士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有贵族气质 —— 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打仗冲在最前面,出了事儿敢担当,为了爱情敢决斗的贵族,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那种摆谱贵族。

    所以我们这些观众看奥运最看重金牌怎么不好了?我就想学学运动员的拼命取胜的精神。我不把这个精神用来健身,我用在工作上挑战自我不是更好吗?

    顾拜旦想让我们干的恰恰就是这个。

    3

    那么为什么早期奥运会禁止职业运动员参加呢?

    这在中国的解释就五花八门了。我听到一个说法甚至说当初的“职业”是猎人以射箭为职业的意思 —— 我一个贵族大爷玩射箭,当然不愿意跟一整天打猎射箭的猎人同场竞技!

    这纯属胡扯。

    那时候的职业运动员跟现在的职业运动员是一个意思,就是以体育比赛为生的人

    奥运会禁止这些人参加,根本上还是为了强调一种纯洁的争胜精神 —— 我们比赛是为了取胜,是为了挑战自我,而你比赛是为了钱,这境界能一样吗?

    所以那时候奥运会的“业余”这两个字,既不是贵族的意思,也不是“课外活动”或者“全民健身”的意思,而是“不为钱”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奥运会很敌视职业运动员,但是对服用兴奋剂却没有特别强硬的态度。各国运动员都是半公开地服药,根本没人管。

    结果服药对运动员伤害实在大,而且也的确不符合“赢得漂亮”这个精神,才被全面禁止。

    4

    值得注意的是,“赢得漂亮”这个精神也慢慢发生了改变。改变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是电视。

    因为电视,奥运会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电视观众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三点:

    1. 运动员训练越来越专业化,政府就得给运动员发钱作为补贴,这时候再谈“业余”已经意义不大;

    2. 观众想看最精彩的比赛,所以最终允许了职业运动员参赛;

    3. 药检越来越严格,但是防不胜防,因为在商业化时代赢得比赛的诱惑实在太大。

    这时候回头再看当初的奥运精神,就很无奈了。

    但是自始至终,奥运会的最本质精神还是 —— ?“赢”。

    变的只是赢法越来越低级了,因为你能赢得的东西实在是越来越高级。

    在这个商业化已经把竞技体育变成大生意的时代,连强调最初的“赢得漂亮”的奥运精神都很无奈,如果我们还在把竞技体育跟全民健身混为一谈,是不是就太荒唐了。

    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关系,约等于诺贝尔奖和农村医保的关系 ,应该归不同的部门管,从不同的渠道拿经费,取舍不到一起去,基本没关系。

    5

    我们还可以从中思考这么一个道理:不管你的初衷是什么,这个东西一旦发展壮大起来,牵扯到巨大利益,这个初衷就肯定无法保全了

    大学不就是这样吗?国家最初设立大学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他们,让他们将来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我们肯定希望上大学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那时候,如果听说有人不好好读课外书、参加社会实践、做好人好事,一天到晚就研究怎么考试,上大学就为赚大钱,我们的反应是不是跟当初国际奥委会反感职业运动员一样呢?

    可是当上好大学对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你如果不是一天到晚准备考试反而不正常。

    纽约客的文章只是讲了这么一个现象,完全没说“该怎么办”。事实上可能也没办法,就好像科学家面对物理现象一样,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是这样,就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往前走。

    罗胖曰:

    “重在参与”,不是随便掺和,而是人人争先。

    类似的误解还有很多。比如:

    女孩子说不贪图你的钱,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终生潦倒。

    公司说不考核你的业务,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不知上进。

    自由仅仅是一个起点。

    此后,自由有三种命运——

    1. 成为懈怠的借口。

    2. 成为尝试的助力。

    3. 成为恶行的机遇。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