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金庸犯过的那些错2016.8.24

     罗胖: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学习小窍门哈,其实也很简单了,就是看到好文章,存到笔记里的时候,一定随手写上几句评论,哪怕是一个词儿也行啊,不求水平多高,只是为了通过这几句评论,把这个信息放到我的知识大背景当中,产生关联。否则呢一个单摆浮哥的信息,过不了多久也就忘了啊。给单个信息赋予大的背景,这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我们店里的双肩背的包卖得特别好,哎,这只是个信息,没有啥意义,但是只要我出去问一下,为啥卖的好呢?同事就会给我一个答案,说没准是因为大家现在玩手机吧!为了腾出两只手,所以就买双肩背了。你看,这就是给信息一个背景,就成了市场的洞察,以后呢,要么可以在这个洞察上举一反三,要么就可以纠正这个错误,总之,我的进步就有了基础。那今天给你看一篇有趣的文章。(背景)

    

    1

    在古代 ——

    人们普遍按辈字取名;书生模样的人通常总是手摇折扇,他们读四书五经或《三字经》;

    有身份的人家需要称呼“老爷”、“小姐”,另一类人被称为“太监”,而圣旨的开头一句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家里有时放置着花梨木太师椅和紫檀木茶几;

    不论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掏出银两付账;

    经常有人到关外去采掘人参;

    他们会吹唢呐,或拉着胡琴唱戏;

    能喝到碧螺春、祁门红茶、铁观音和普洱茶;玉米、花生、南瓜、辣椒、蕃薯也是常有的食物……

    这些,都是金庸小说中时常发生的“时代错置”。

    虽然在很多人印象中,这些似乎都毫无疑问是在“古代”出现的情景,但其实上述这些反复出现的桥段,绝大多数都只能追溯到明代中叶以后 。也就是说,人们所想象中的那个“古代”,其实可能只有五六百年的时间


    2

    金庸的小说里有很多这样的史实性错误。

    当然,很多人对通俗文学应该遵守历史准确性这一点不屑一顾。用金庸自己的话说:“稗官小说不求事事与正史相合,学者通人不必深究。”

    但这个问题令人感兴趣的地方不在于通俗文学中叙述历史的正确与否,而在于:人们究竟是怎么想像那个抽像的“古代”的

    除了少数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对古代只有模糊的印象。

    可能有一些极为突出的事实,知道的人会多一些:例如人们大多知道清代中国人才会留辫子。

    对相隔久远的两个时代,人们也大抵还能分辨其应有的差异:先秦的人总不至于会使用纸币宝钞。

    但对于那些容易含混的细节,常常就不易明了了,因为后起的历史印痕已经深深地占据了人们的想象力——

    【马镫】

    在那些汉代或先秦的历史剧中,骑兵的装备看上去像是“典型”的古代装束,但实际上那个时代恐怕根本还没有发明马镫。

    我们确实难以想像,如果《三国》的时代还没有马镫,将领们是如何上马,以及在阵前厮杀的 —— 在兵器撞击的瞬间,人太容易从马背上摔落下来了。

    【茶】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流行过三种饮茶方式,团茶、粉茶、叶茶。

    但在金庸小说中,无论哪个时代,仿佛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是用开水冲泡喝叶茶的。除非一个人特意去了解过,否则他既没有前两种饮茶方式的记忆,也几乎无从得知。

    3

    不仅现代人如此,事实上中世纪欧洲的民间史诗在描述古代英雄时,也常常赋予他们 11、12 世纪骑士的特征。

    更不用说中国西南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时常提到玉米、红薯、南瓜这类 16 世纪才传入中国的美洲植物,仿佛它们从古至今就是当地人的食物一样。

    我们通过某些符号化的东西去设想一个遥远的古代。就像一个从未去过美国的人,只是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来想象美国。L.P. Hartley 1953 年的小说《媒人》中有一句名言:“过往即异国。他们做事不一样。”

    当我们回望古代时,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眺望夜晚的星空:

    那些密密麻麻的星星,事实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距离和大小,但在我们的眼里,都只呈现为一个弧形平面上差异不大的亮斑,难以感受其无限的纵深距离感。

    不同历史时段内的事物,于是被不加分辨地视为是出现在“古代”的情形,所以单田芳讲述隋唐英雄的评书中,出现了用“喳”来回答的桥段。

    4

    正因为通俗文学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是如何想像古代的,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出:现代人的古代想像是多么深地建立在明代中叶(16 –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古代”形象上。

    很多这段时间内才出现的“新”事物,已经被如此广泛地视为“古代”普遍的情形。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发展,已经重塑了中国人对古代的感知,沉淀在人们心里,甚至影响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本文由作者?维舟?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碎片化的符号,只是信息。

    结构化的信息,才是知识。

    所以,探测一个人是不是有某个领域的知识,不用考他信息,而要看他能不能在信息之间构建关联。

    比如,我经常会问年轻人一个问题——

    “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相信我,很多人答不上来。

    甚至包括文科生。

    他们背过,但是忘了。

    在他们那里,历史只是一堆杂凑和符号和零碎的信息。

    在构建起关联之前,打了一个冷战,就随风吹散了。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