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感觉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好了?2016.9.24

     罗胖:

    有一位教谈判的老师跟我说啊,谈判中最实用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诚恳的问对方一句:如果你在我的处境里,你会建议我怎么做咧?哎,而这句话才是扭转局势的根本,因为如果对方一直处在和你攻防的过程中,你不管怎么费劲口舌,对方还是个守门员,随时准备扑出你的球啊。而只要这句话一出口,对方本能的就会转换立场,成为帮助你的人,这中间的区别可就大了。我曾经讲过一句类似的话,就是和任何人打交道,都要想办法把对方从面对你的乐队指挥的位置,转变成背对你的,和你一起看向前方的合唱队领唱的位置,虽然立场不同,但只要为同一个目标思考,其实很容易达成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只要一个诚恳的请教,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从此不同啊。那今天给你看怎样获得别人的信任。(信任)

    

    社会通病? 刷脸? 人性的曲木 涟漪效应 ?产生信任的四个要素

    01 隐藏的变量

    无论互联网上传播的事件,组织结构内的人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人和人的亲疏远近,一个组织或公司的能力界限,种种种种,背后都有一个隐藏的变量 ——信任。

    我们这个社会的病,大抵也可以归结到这个变量的缺失。有人提出过一个公式:

    结果 =(策略执行)× 信任

    

    信任这个隐含的变量,常常被忽略。

    拿公司为例。总有一些公司在创业的时候,战斗力爆棚。变大以后,做什么事都变得难以推进。

    老板就奇怪了:我这么聪明,战略没有错,人人都夸我犀利;若论执行力,下面的兄弟也都是业界翘楚,大价钱挖过来的,怎么聚在一起就成不了事呢?

    他很有可能没有注意到信任这个隐含的变量。缺乏信任的组织,机构运作如同生锈的齿轮。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沟壑林立,还美其名曰“靠刷脸”。


    随着组织日渐臃肿,自我感觉良好的老板会奇怪地问:“为什么你们都不能像我这样?”

    他不晓得自己的任性对信任的破坏起到的标杆作用,还在那里奇怪,为什么我们回不到刚创业时候了。

    能够做大的企业,都懂得用制度和文化去弥补人性的曲木。而企业带头人能够身体力行,则是对“信任”的最大维护。

    

    “我设立的这套制度,对自己是例外的”,抱着这样想法的老板很难理解甘地那句话—— “My life is my message(我的生涯就是我的讯息)” 。

    甘地早年的追随者尼赫鲁,因为在带领印度走向现代化的理念和甘地不合而分道扬镳。但尼赫鲁说,甘地说过的,他都会要求自己先做到,他是永远可以信赖的。

    信任有一个涟漪效应。

    首先对自己的能力是信任的,对自己然诺守信,然后才可能培养互信,再一环环扩展到组织的信任、社会的信任。每一次涟漪外扩,等同于光子的跃迁,需要相当的能量,需要必要导致信任和“预先给予的信任”的行为。

    02 好人不一定就能获得信任

    信任的破坏,是一个热力学不可逆过程。这就像公牛闯进了瓷器店。信任被伤害的感觉相信人人都有。

    那么,有些人天生就被人信任吗?或者诚信的人、好人想当然地容易被人信任,是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不是的。《信任的速度》的作者?Stephen M.R Covey 在书中指出,产生信任需要具备四个要素:

    其中两个要素属于品德:诚信,动机;

    还有两个属于能力范畴:才能,业绩。


    举个例子。当你得的是感冒发烧一类小病的时候,你信任的是那种特别有医德的平凡医生 —— 不要给我开死贵的药、做死贵的检查,用平常的药解决是最好的 —— 这时候你看的是诚信和善意的动机。

    而在需要做难度很大的心血管类手术的时候,你会打听谁的手术水平最高,你希望他最好收礼物和红包,因为如果能事先收取红包的话,这个手术八九不离十就有把握了 —— 现在你信任的是能力,至于这个医生的品德,已经退居其次了。

    所以你看,信任并不会因为你是值得信赖的好人就可以轻易获取。

    03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想要在竞争的世界里活下去,你得有能力,还得有值得信赖的历史。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个人或者企业在幼小初创的时候就要重视底线,抱着等发达了再洗白白的心态,定会失败。因为人性对信任,是要算旧账的。

    为什么德国总理勃兰特为二战时德国犯下的罪行下跪,如此震撼人心?因为他为德国重获信任做了关键的切割。

    如果一个人在过去有意做了危害他人的事,过后从未为此反思和道歉,以为今日的发达能够扭转过去的“不得已” ,大约都是痴人说梦。

    心理学指出:“人们惯以动机开脱自己,以行为评判他人。”你所谓的不得已,是他人根本无意了解的动机。人们看的是你的行为,做过什么,是否认过账。

    现实中,互联网上抹黑对手的惯常手段,就是在对方的动机上做文章 —— ?“哎呀呀,她哪里是为了做慈善,她是为了邀功出名啊”、“哎呀呀,他绝对是为了炒作才这样做的 ” —— 这都是从质疑动机来破坏信任。

    理清和坦白自己的动机,会让更多的人信赖你。

    04 我们或许正处在危险的边缘

    《信任的速度》一书里,列出了能够获取和巩固信任的十三种行为。要全记住并不容易,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就差不多了。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讲某公司用水印技术查证员工是否违反信息安全条例。当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安全行业,或者炒作安全行业的就业形势和喜人前景的时候,这个社会的信任成本就到了危险的边缘。

    信任的最大秘密是,它首先是无私给予的。想要赢得信任,你要先给予。就像一个小故事中讲的那样:

    小女孩和他父亲一起过独木桥,父亲有些担心孩子的安全,他跟女儿说:

    “来抓住我的手,这样你就不会掉河里了。”

    “不,爸爸,你拉紧我的手才对”,小女孩说。

    “有什么区别吗?”迷惑的老爸问道。

    “区别好大的,”小女孩回答,“如果是我抓你的手,要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很可能我就会突然放手。但如果是你抓我的手,我可以保证,无论发生了什么,你都不会松开我。”

    在任何关系中,信任的本质不在于这个关系绑定了什么,而在于它粘连了什么。所以,你要抓住爱你之人的手,而不是期望他们抓住你的。因为牵手不仅仅表达关心,也表示你对那个人的信任和爱。

    本文由作者 何万青?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本文文眼——

    “人们惯以动机开脱自己,以行为评判他人。”

    看穿这两层之后,知人、论事、正己,就都有了根基。

    顺别说一下,本文作者何万青,也是研究王阳明的高手。

    所以,必须再推销一下熊逸新作《王阳明——一切心法》。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