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万维刚:体验过抚育婴儿,你就能更慎重对待怀孕吗2016.9.25

     罗胖:

    万维刚在他的订阅专栏《精英日课》里说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他说啥叫人成熟了呀?就是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举个例子啊,小学课本里肯定只能写冬天到,雪花飘,因为冬天下雪是大概率事件嘛,如果写春天到雪花飘呢,就肯定不是小学课本啊,这肯定是大人看的小说。因为春天下雪不太寻常,只有心智更成熟的人才会接受。想想也是啊,可不就是见多识广,见怪不怪嘛!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嘛。哎,如果这个概念成立,那很多年岁大的人就不见得成熟度高了啊,他们可能至今还接受不了,有人把好好工作给辞了,有人终生不结婚不生孩子。哎,你看,人类历史上成熟这事啊,第一次和年龄无关咯。那今天给你再看一个万维纲的观点。(观点)

    

    01

    九月初这期《罗辑思维》,《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想必各位已经看过了,这期节目是我参与策划的。

    其中提到,在美国,任何人只要能做到三件事,就基本上不会陷入贫困,也就是年收入两万美元以下。这三件事是:

    1.?先结婚后生孩子;

    2.?从高中毕业;

    3.?有个工作。


    可是就有大量的美国人做不到,尤其第一点。可能对中国人来说有点不可思议,难道美国有很多人不是先结婚后生孩子吗?

    文化传统不同,还真是如此。没结婚就生了孩子,可能是美国女性和她的子女陷入贫困的最重要原因。

    未婚先孕,在中国可能是时尚青年的大胆行为,也许有人还认为代表先进文化 。而在美国,未婚先育是穷人的典型特征。

    02

    美国人想了无数办法去阻止未婚先孕,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先进性教育。其中一个办法,也不知谁想出来的
,是给学生们发孩子。


    当然不是真孩子,而是“模拟婴儿” ?—— 一种跟真实婴儿非常接近的玩具娃娃,能哭能闹,能吃奶能排便,冷了不行热了不行,放下不管他不干,走哪都得抱着,喂完奶还得拍嗝……

    总之,是尽可能具备真实婴儿的一切让你感到麻烦的功能。

    

    |一款“模拟婴儿”,中文译为“孩子,好好想想吧!”

    人们设想,如果让那些高中生体验一下抚育婴儿有多麻烦,他们应该就知难而退,尽量避免怀孕了。

    所以美国很多学校都有这个项目,可能连某些初中都有 —— 给全班男女同学每人发一个模拟婴儿拿回家喂养几天,不但不能饿死还必须让它“健康地”回来。

    我就听说有些家长真是特别反感这个教育方法,因为这帮中学生经常都是拿回家就把“孩子”扔给家长照看,家长忙活好几天就不禁要问?——

    这样真的好吗?

    03

    会不会有些学生一看照顾婴儿如此麻烦,索性一辈子都不想要孩子了?又会不会有些学生觉得有个小孩也挺好玩,反而还不怕怀孕了?

    这个模拟婴儿教学法在美国已经搞了至少 20 年,被多个国家学习推广,然而,居然从来没有人严肃地研究过它的效果。

    直到现在。

    终于说到正题,我今天要分享的一篇研究报道是:

    “Robot” Babies Could Increase Teen Pregnancy Rate(机器人宝宝可能增加少年怀孕率)

    这是今年八月刚刚发表的一篇论文,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对模拟婴儿教学法的效果做的跟踪研究。

    这项研究针对的是澳大利亚的女生,她们中有的人 13 岁到 15 岁之间被要求照顾机器人宝宝。结果发现:

    没体验过照顾婴儿之麻烦的女生,20 岁以前的怀孕率是4%;而那些被学校发了孩子,体验过这种麻烦的女生, 20 岁以前的怀孕率则是8%。用中文形容的话这叫“适得其反”或者“事与愿违”。不过,我想还是用一个英文词更有力量:backfire(逆火)—— 为了达到一个效果而搞了个什么政策,实行的结果正好跟你的预期相反!

    04

    我在网上搜索,这种模拟婴儿,在美国最便宜的版本大概是 300 美元一个,而上述报道说在澳大利亚相当于 1000 美元一个。如果学校要买 50 个,这是一笔挺大的投资。

    这笔投资大到足以让家长和社会信服:我们学校为了减少少年怀孕率可是下了大功夫的!

    对商家来说,这是一个产业。对机器人研发者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攻关项目。你可以不断推出功能更全面的新版,让学校隔几年就来一次升级换代。

    职责尽到了,GDP 产生了,仪式感很强,第一手的真实体验,美式的敢想敢干,别人一看,美国人真先进。

    这么好的办法,怎么可能不好使呢,反而有负作用?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动作本身实在太好,结果就不重要了。

    我敢打赌“模拟婴儿”教育会继续在各国开展下去。也许还会被中国的乐于与发达国家接轨的中学采纳。

    不过毕竟文化差异太大,校方可能向家长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家长当年的哺育之恩 —— 1000 美元一个,绝对不能是 10 美元就能演示的哺育之恩。

    今天说的既不是怀孕也不是教育,而是生意。但我们更应该体会到,这背后的社会规律。

    版权信息:此内容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合作请联系?iget@luojilab.com 。

    罗胖曰:

    每一桩生意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

    但是,请注意——

    它未必是在解决它宣称要解决的那个问题。

    比如——

    用电击治疗网瘾的“医生”。

    他不是在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

    他只是在解决父母的焦虑问题,并顺便帮父母推卸责任。

    错位的需求和供给,往往潜藏大恶。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