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怎样在狂飙突进的时代,做到一天阅读一本书2016.9.30
罗胖:
这个周五,我们上架的不是一款新书,而是一款新工具,我们在得到APP做了一个栏目,叫“每天听本书”。对,就是每天一本精选书的解读啊,可以听音频,也提供了你值得收藏的文字笔记,把书中的精华是直接告诉你。我身边的企业家朋友听到我们在做这个产品,都是眼睛一亮,因为现在大家对知识的需求是越来越大,而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嘛,都需要这么个用碎片时间高效学习的工具。很多书啊,都不值得一字一句去读的,了解个大概也就够了。即使是那些经典著作,你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先稍作了解,再去精读原著嘛。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们缺的早就不是钱了,而是时间。为了对大家的时间负责,这个产品我们研发了半年之久,在这儿吹个牛啊,只要坚持做下去,这肯定是一款伟大的产品。那今天给你看我写的进一步介绍。(工具)

美国有位作家说,“我读两本书,如果不写出五本书,就算是赔了。”
那作为读者,我们不妨也算算账——
如果每本这样的书,都逐字逐句地读,是不是也赔了?
有些书,你真的不需要深度精读。
有的书的确很精彩,但是里面的干货太少。往往用两千字能说清楚的意思,被兑水到了二十万字。
有的书其实很干货,但是和你的世界离得太远。那些反正也无关紧要的边边角角,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干脆略去?
有的书其实很该读,但是暂时抽不出功夫。那为什么不先知道其中的核心思想?当别人在聊起来的时候,至少不会一脸茫然。
2015 年,中国出版的书籍种类,除去课本,还有?38 万种。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别忘了,还有英文书、法文书……
别忘了,还有已经躺在图书馆里的书……
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但在这样的海量面前,勤,真的还有用吗?
花?3 天读一本好书,确实应该。
但人生苦短。
选择埋头只读一本书,其实也就是不得不错过了更多书。
怎么选?
不必选。
我们其实只是需要一个新工具。
人类世界的所有旧问题,都是靠新工具来解决的。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打磨,我们才把这个产品——《每天听本书》,带到你们面前。
《每天听本书》,不是逐字逐句的“朗读”。因为那会耗费用户更多的时间。
《每天听本书》,不是对书本框架结构的“缩写”。因为丢掉了细节就是丢掉了灵魂。
《每天听本书》,也不是“笔记”。摘抄书中的原句,脱离上下文环境,其实没有意义。
《每天听本书》,是“转述”。
“转述”,有人格。
专业读书人精读每本书,挑选书中最触发他感受和认知的部分,形成文稿。他们时刻在自问——自己都没有被触动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浪费用户的时间?
“转述”,是在对用户说话。
有没有形成准确、有效的知识传达,这是我们唯一关心的问题。
每当你在枕上、厕上、车上、跑步机上、地铁上,时间都在飞驰而过。现在起,有人在耳边为你呈报精华中的精华。
《每天听本书》,不能代替你阅读,但能陡然间放大你的阅读视野。
剧透一下我们为此所开展的幕后工作:
1. 从书海中每年为你选出?365 本书。讨论每个选题,净耗时大约?2 小时。
2. 组建一支专业读书人团队,精读每本书。净耗时大约?72 小时。
3. 形成书面稿件。净耗时大约?6 小时。
4. 组建一支专业说书人团队,形成口语稿,打磨口语表达。净耗时大约?48 小时。
5. 录制成音频。净耗时大约?4 小时。
每一本书,都经过至少?132?小时的磨合准备,至少?5?名专业人士的协作。
而您只需要——
用?20 分钟听完这本书,只花?4.99 元。
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4 本书,优秀如你,在假期也不会停止进步。
1. 《关键时刻》

2. 《决定未来的十种人》

3.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

4. 《细节》

戳↓↓↓四本好书全拿下

国庆七天, 我们也为您准备了?7 本好书,凡人休假,你听书。
与其低头赶路,不如来「得到」APP,每天听本书,走上读书的高速公路。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