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内向者的好消息和外向者的镇定剂2016.10.12

     罗胖:

    昨天啊我在李翔商业内参里看到一段话,说羞涩和内向其实是两回事啊,羞涩呢是对可能的羞辱产生的恐惧心理,而内向性格呢,则是一种对平和环境的偏好。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能力缺陷,一个是价值偏好。大家经常搞混啊,但这个区别还是挺重要的啊,因为咱得知道啊,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必须顺其自然。比如说啊,我不爱穿的整洁精致,就是爱穿的随意,那就得搞清楚到底为啥呀,如果是价值偏好,那就说明我这人啊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这就无可厚非了。但如果我还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就是没法儿约束自己,怕麻烦,没审美,那就是个能力问题了,那就得改啊。把能力缺陷解释为价值偏好,这是我们经常骗自个儿的一个手段。那今天给你看内向性格人的优势。(性格)

    

    咨询顾问苏珊 · 凯恩写了一本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她在书里说,我们处在一个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中,“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健谈的,即使是在聚光灯下也应该谈笑自如”。而内向性格和它的“亲戚”——敏感、严肃以及腼腆,在当今社会会被看成是一种次等的个人性格。但是,内向的人必须要为了社会变成一个外向理想型的人么?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苏珊 · 凯恩显然不这么认为。

    01 理想型性格随时代而变化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崇尚的性格类型。

    美国文化历史学家沃伦 · 萨斯曼说,在 20 世纪,“品格的文化”转变成了“个性的文化”。原因是人们发现,每天接触的、一起工作的人不再是邻居,而是陌生人,“市民变成了雇员,他们不得不面对如何给那些毫无血缘或交情的人留下好印象这样的问题”。

    在品格为上的文化体系里,理想型自我是严肃、纪律严明和高尚的,人们看重的并不是公共场合里你给别人留下了多深刻的印象,而是私下生活中你是否也像绅士一样。

    个性为上的文化体系里,人们开始喜欢那些大胆而幽默的人,“新的个性文化价值观要求的社会角色,是表演者的角色”。萨斯曼甚至说,每个人都会成为“表演的个体”。

    02 移民国家容易形成外向型性格

    外向理想型的特质在欧洲人和美国人中要比亚洲和非洲人普遍,因为大部分美国人是世界各地移民的后代,“周游世界的人往往要比那些御宅族外向”。

    心理学家肯尼斯 · 奥尔森认为,性格特征是可遗传的因素。因此,开放移民的国家和移民比例高的国家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外向型性格特征。

    03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

    心理学家卡尔 · 荣格说:

    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外部的生活和活动。

    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

    内向者会在独处时为自己充电,而外向的人则会首选社交活动。

    外向的人倾向于速战速决,他们习惯迅速做决定,所以更适合处理复杂和带有冒险性质的任务。内向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步调更缓慢而且更有目的性,他们更喜欢在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件事情,这类人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往往表现得相对淡泊。

    04 四种性格类型

    有心理学家把性格类型分成四种:

    1. 冷静外向型

    2. 焦虑(或冲动)外向型

    3. 冷静内向型

    4. 焦虑(或冲动)内向型

    所以“你可能是一个羞涩的外向者,就像有着比生命还伟大的性格却怯场到会晕倒的芭芭拉 · 史翠珊;或者你可能是一个毫不怯场的内向者,就像据说不爱交际却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的比尔 · 盖茨”。

    05 内向 ≠ 羞涩

     内向的人并不一定是羞涩的。羞涩是对可能出现的反对言论或者羞辱而感知的恐惧心理,而内向是一种对于平和环境的偏好。人们混淆这两个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两者之间常常会有重叠。

    许多害羞的人转向内向,是因为社交带来的焦虑,所以内向就成了他们为自己寻找到的庇护所。

    06 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成为领导者

    大多数人都同意,外向的人更容易获得领导权,而内向的人则相反。

    苏珊 · 凯恩则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成为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有人喜欢在群体内,但也有人喜欢独立于群体外,这并不代表独立于群体外的人不具备领导力。

    “虽然外向者通常会在公共领域获得领导权,但内向者则会在理论和美学领域获得话语权……领导力并不只诞生于社交情境中,同样会产生于更多的孤独情境中,比如在发展新技术、创造新哲学、撰写深刻的书籍以及在科学领域有所突破。”

    07 内向者更具创造力优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做过一项测试,他们发现,那些创造力更强的人往往在社交活动中扮演内向者的角色,虽然具有人际交往的技能,却不具备热衷社交的性格。

    这并不是说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富于创造力,而是说,“在那些一生都创造力不竭的人当中,你会找到很多内向者”。

    对于内向者的创造力优势,心理学大师汉斯 · 艾森克有个解释是:“内向者会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任务,防止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社交和两性问题的干扰。”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后院的一棵苹果树下坐着,而其他人在院子里举杯畅饮,那你就更有可能成为被苹果砸中的人”。

    08 头脑风暴的弊端

    1963 年,明尼苏达州大学心理学家马文 · 邓尼特做了个实验:

    他组织了 48 位科学家和 48 位广告业高管,要求他们分别参与到独立思考组和头脑风暴组中。他把两队人分成 12 个小组,每组 4 个人,讨论特定的问题,结果发现,24 个小组中有 23 个小组显示,成员独立工作时会比小组协作时得出更多、质量也更高的想法。

    随后的 40 多年里,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都差不多,而且,小组里人越多,表现就越差,9 人小组比 6 人小组表现差,6 人小组比 4 人小组表现差。

    头脑风暴的失败有三个原因:

    1. 社会惰化,小组里有人会对所有工作袖手旁观;

    2. 产生式阻碍,小组里只有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其他人都在听;

    3. 评价焦虑,怕在同伴面前出丑。

    那人们为什么还在使用头脑风暴这个方法?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往往高估了集体讨论的成果;二是人们希望通过这一方法加强组织的凝聚力。

    09 孤独的魔力

    心理学家安德斯 · 埃里克森从 15 岁开始学习国际象棋,在午餐时间的象棋比赛中,他可以完胜所有同学,直到有一天,班里棋艺最差的一个男孩开始场场告捷。

    “为什么那个我曾经轻易击败的男孩,如今会如此轻松地战胜我?我知道他在学习,他会去国际象棋俱乐部,但是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推动了埃里克森的职业生涯,他在国际象棋、网球、钢琴等多个领域进行研究,试图找到答案,“那些卓越的精英如何在他们的职业领域中变得如此伟大?”

    埃里克森找到的答案是:“在许多领域中,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所谓的「刻意练习」中, 你才能直面让你觉得有挑战的部分。”?

    心理学家米哈里 · 奇克森特米哈伊在 1990 年到 1995 年期间研究了 91 名艺术界、科学界、商业以及政治领域表现出卓越创造力的人,发现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青春期阶段处于社会的边缘。“因为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对同龄人来说都太不可思议了”,但也正是这样,他们得到了更多的独处时间来做感兴趣的事情。

    此内容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合作请联系?iget@luojilab.com。

    罗胖曰:

    我笔记本里抄下过这么一段话——

    没有任何一种品格是可以高枕无忧的。

    一个人清高,就更要宽容,否则清高就成孤傲。

    一个人仁慈,就更要果断,否则仁慈就成软弱。

    强大,就更要敬畏,否则强大生出暴戾。

    富有,就更要节俭,富有易成奢靡。

    博学,说话就更要粗浅,博学易成刁钻。

    尊贵,就更要谦卑,尊贵易生暴戾。

    凡一物,必有阴阳。

    自省中。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