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凯文·凯利如何构建无可争辩的说服力2016.11.5

     罗胖: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讲清楚一个道理,我的体会是啊,就道理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距,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那啥是有用的呢?哎,创造一个概念。比如说孔子说的那个“仁”,这个词本来只是指对人好,但是被孔子演绎出了一大套理论。其实啊,讲道理和做生意一样嘛,本质上不是说服别人,而是创造一个协作体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创造嘛。哎,你有了一个概念,既方便与你自己阐释,也方便别人体会和辩驳相关的道理也就传播了!就像凯文·凯利反复讲的“失控”两个字,其实早就超过了这个词的原意,成为大家都投入智慧的时代符号。那今天呢我们收集凯文·凯利《未来三部曲》珍藏版订单的倒数第二天。今天给你看知识大神采铜的一篇文章,凯文·凯利为什么有说服力。(说服)

    

    8个提高说服力的技巧

    凯文·凯利的每一部作品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必读书。确实,这位数十年如一日站在科技潮头的观察家,用他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嗅觉,不断为我们描绘着激动人心的未来,正在发生着的、不断被应验的未来。客观来讲,一本带有预言性质的、描写未来的书是十分难写的,因为未来到底咋样,谁都无法百分百保证,从逻辑上来讲,也没有人可以严格证明未来的模样。

    凯文·凯利不仅写了,而且写得让人信服,让人击节叫好,这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他同时复合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把未来拉近,并以一种立体交错的状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1.类比

    在《必然》中,类比方法不仅经常被使用,而且用得别出心裁。

    比如用“水泵的老化”来类比“信息产品的老化”;在强调“升级”的必要性时,凯文·凯利说“升级是一种卫生措施“,因为“只有定期升级,才能让你的科技产品保持健康”。

    他还把互联网比作“超导体”,说互联网的复制品“能够通过网络无休止地流动下去,就像超导中的电流一样”。

    其它类似的精妙类比还有: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匿名好比稀土金属。

    现在的一辆汽车更像是一个装有车轮的电脑。

    人工智能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

    2. 对比

    凯文·凯利很善于对比不同时空的事物,作为预言未来的依据。

    “过去”的人们预言“现在”时,会受限于既有经验而作出很保守的预测,这种预测往往被华丽的现实击碎,而当“现在”的人们展现“未来”时,也会有类似的局限性。

    此时,凯文·凯利就会反复告诉你,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了,未来一定比你设想的更加激动人心:

    所有人都觉得写作和阅读已死;所有人都觉得,当你能安坐下来聆听音乐的时候,创作音乐就太过麻烦了;所有人还觉得,业余者更本不会制作视频……

    那么,当你目睹在21世纪最初10年的开端里,5000万个博客几乎瞬间爆发出来,每秒钟都有两篇博客发布出来的场景之后,就会感慨这有多么震撼了。

    3. 延展

    把在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和洞见,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是凯文·凯利所擅长的能力。

    例如在“知化”一章中,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在四十年前扛着笨重的摄像器材旅行的情景。相机发展到现在,由于大量智能技术的嵌入,变得又小又轻,大大方便了使用者。

    从“知化的摄影”出发,凯文·凯利开始往其他领域迅速延展,竟一口气罗列了近二十个领域:知化的法律、知化的金融、知化的音乐……

    由于《必然》是对人类前景的整体描绘,所以这种延展的功夫就非常重要,延展到的领域越多,越能给读者以分析的全局感,也让所阐述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4. 逆推

    “我们会更经常相信那些不太可能的事物” ——凯文·凯利如是说。不太可能的事物成了他的灵感来源。

    一件事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更可能发生,从逻辑上看有点荒诞,却是他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我称为“逆推”。而那些看似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观点,还会被他倒过来用。

    比如在分析未来的阅读趋势时,他把别人提出的纸质书的四种不变特征——?书页一成不变,版本一成不变,介质一成不变,完成度一成不变——像摊煎饼似地翻个面,变成了电子书的四种变化特征:书页是流动的,版本是流动的,介质是流动的,改进是流动的 。

    逆推的方式帮助于我们打破常规思维,跳出经验的条条框框,去认真地思考更多可能性。

    5. 清单

    清单的妙处是,它是汇聚事物最简单的方式,它让表面无序的东西变得有序,又可以无穷无尽,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头脑中的遐想。

    《必然》的目录就是一个典型的清单,十二种趋势整整齐齐地并列着,像一对列兵,沉默中暗流涌动。

    “知化”章囊括了一组“智能种类清单”:除了我们人类自己的智能外,凯文·凯利构想了?26 种“异类智能”。这些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很可能陆续成为现实。这样一个长长的清单所展示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

    6. 融合

    线性思维的特征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一个成熟的思考者,则往往能从惯常的二元对立中跳脱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去融合两者。

    例如凯文·凯利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时,他并不认同人工智能与人类终将互相竞争的流行论调,而是更看好两者的融合:

    你可以在没有人工智能协助的情况下比赛;也可以成为极其聪明的国际象棋电脑的傀儡,仅仅按照它的指示移动棋子;或者你可以当一个卡斯帕罗夫提倡的“半人马”型选手,也就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结合的赛博格(Cyborg)……

    合理地推测,它也能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飞行员、医生、法官、教师。

    融合的思想蕴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包容性:未来并不是对过去和现在的颠覆,而是让我们既有的生活延伸出更好的可能。

    7. 亲历

    没有什么论述比亲历的事件更有说服力了。而凯文·凯利恰好是美国数次科技浪潮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有太多第一手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比如他会亲自考察“黑科技”们的源头:

    大约两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IBM研究实验室位于纽约州约克顿海茨的林间园区,想要今早一窥让人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的到来。在2011年的《危险边缘》中夺魁的超级电脑“沃森”就诞生于此。

    他曾亲历过科技巨子的远见卓识:

    2002年左右,我参加了谷歌的一个小型聚会,与谷歌出色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交谈时说道:“拉里,我搞不懂。已经有这么多家搜索公司,干嘛还要做免费网络搜索?”然而佩奇的回答让我一直难忘:“哦,我们其实是在做人工作智能。”

    8. 数据

    网页的总数量已经超过60万亿,平均到每个在世的人身上,就是接近一万个页面。而这些网页,全都是在过去不到8000天里创造出来的。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数据所具有的说服力,但很少有人能像凯文·凯利那样如水银泻地一般使用数据:数据星星点点嵌入行文中,既不显刻意,又能即时发挥效力。

    《必然》一书中数据的使用并不僵硬和程式化,不用来简单展示,而是用来进一步地分析、比较。甚至其中应该有不少数据,是凯文·凯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出来的。他是货真价实的“数据探索者”。

    比如在“提问”章中,他写道:

    2007年,我计算出谷歌回答每个提问需要的成本大约是?0.3 美分,并且这个数额可能逐年下降。根据我的计算,谷歌从放置在每条搜索或答案周围的广告中得到的收益为27美分。

    为什么凯文·凯利的作品如此吸引人?

    因为在他宏大而又严密的思维下,各种分析和论述技巧顺畅自如地交错使用,构造了一个极具真实性和立体感的未来。

    未来为我们提供了比任何人类历史都多得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让我们更有机会成为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采铜授权罗辑思维独家发布。商业转载请取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

    罗胖曰:

    据说美国国家气象局的门口写着一句话——

    “我们说过的正确的话,人们都忘了;我们说过的错误的话,人们永远记着。”

    这是做预测的人的悲哀。

    反过来,期待看到预测的人的悲哀是——

    不管未来被描述的怎样真切,未来仍然是你自己创造的。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