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吴军硅谷来信《与巴菲特共进午餐》2016.11.29

     罗胖:

    我们从一开始创业做内容,就立定了一个宗旨,绝不批评、吐槽和骂人。即使明知道骂人会有流量也不骂,那为啥呢?这可不是因为怕得罪人,而是因为我们知道,一旦开启了否定性思维,就意味着对一种价值视而不见,那这种价值的未来增长就和我们没啥关系了。所以我们不是怕得罪了别人,而是怕耽误了自己啊。巴菲特曾经建议过所有的投资者,永远不要做空股票,也就是永远不要赌一家公司没有前途。哎,那为啥呢?原理上和我刚才说的是一样的,一家公司下跌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上涨的空间是无限的。你赌他有前途就是输了也有限,你赌他没前途,那那个损失可就是无底洞了。最近吴军老师在他的得到专栏《硅谷来信》里面系统地介绍了巴菲特的建议。今天我选择了其中一篇给你看。(建议)

    

    你好!在前两封信中,我们讲了巴菲特在和两位中国投资人的午餐中都说了些什么。

    2015年,又有一位中国上市公司的老板跑去和巴菲特吃了午餐,承蒙他大方地将那次长达三小时午餐谈话的一些信息披露给我。我把这些内容整理后,再结合巴菲特之前和中国投资人谈的一些内容,今天与你分享。

    01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根据段永平先生讲,他从巴菲特身上所学到的不仅仅是价值投资,还有就是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智慧。

    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可以挣钱的机会非常多,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昙花一现。吴晓波在《大败局》一书中总结了中国早期炒股最成功的一批人,除了一两个得到善终,剩下的一半破产,一半进了局子、潜逃在外,甚至干脆被人谋杀。这些人共同的问题都在于不懂得什么事情不能做。

    对于一个企业,什么事情不能做呢?

    段永平讲,不熟悉的,不是自己核心业务的,当然不能做,这是巴菲特的思想精髓。但是很多人不信这个邪,一定要尝试,虽然我们常常鼓励大家尝试新东西,但是并不意味着在没有搞懂之前就盲目地做。

    ▽

    他给我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当年段永平的步步高公司曾经夺得央视广告的标王,因此靠着黄金时段的广告,这家公司的品牌迅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为了维持品牌,也为了宣传自己新的产品,他的公司每年都投入几亿到现在的几十亿做广告。当然,也就让广告公司挣得钵满。

    说到这里,你可能马上会想到,与其让广告公司挣钱,还不如自己成立一家广告公司,或者收购一家呢?

    的确,当时步步高的很多高管也意识到这一点,向段永平建议自己创办广告公司。但是段永平并不认可这种想法,认为自己办广告公司一定会办砸,因为他不懂这个行业。

    下面的人当然还要据理力争,他们说,你怎么就肯定我们办不好呢?或许我们能够学习,能够办好。

    段永平解释说,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可能办好,但是我知道一定会是一个失败的结果。因为如果你们的逻辑成立的话,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应该是可口可乐广告公司,或者宝洁广告公司,但是结果却不是,这里面必然有它的原因。从这个很特别的想问题的方式上,我能体会什么叫做智慧。

    段永平接着和我讲,当年和他先后夺得央视广告标王的企业,无一例外地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今天它们绝大部分消失了,个别的还在苦苦挣扎。而他因为没有去做那些自己不懂的事情,而是把心思放在一代代产品的更新上,十几年来公司发展得非常稳健。而这些,则是他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

    02 投资是艺术,不是技术

    巴菲特在外人看来,他的一些行为和决定与我们通常的认知有矛盾之处。

    比如,在投资领域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最好多买几只股票以便降低风险。应该讲这种思路是正确的,比如标准普尔指数就是这么做的,它挑选了500只股票,年均回报为8%,比70%的基金表现都好。

    对于99%的个人投资者来讲,最好的投资就是大量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巴菲特本人也认可这种原则。在他的遗嘱中讲,他死后(捐赠之外)所留下来的财产,绝大多数要买成标准普尔500指数,可见他对这个指数的推崇。

    但是另一方面,巴菲特自己在投资时并没有分散投资,而是集中在十几只股票中,这样其实风险是非常大的。但是这样一来,巴菲特反而创下了50年来,年平均回报率22%的记录,要比标准普尔指数的回报高得多。也就是说,他的想法和他的做法是矛盾的。

    ▽

    另外,既然他很会投资,那么为什么他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也不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呢?

    按照段永平的解释,巴菲特根本就不认为投资是个技术活,而认为那是一种艺术。

    我之前讲过,西方科学和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继承性和可叠加性,也就是说总体来看,后面的人学习前人的知识,会比前人做得更好。但是,巴菲特认为,投资不是一个技术活,而是个艺术活,大部分人学不会,这就如同我们今天没有人敢说钢琴弹得比肖邦或者李斯特好一样。

    对于投资也是如此,有的人稍微一点拨就学会了,有的人怎么学习也学不会。对于子孙后代,巴菲特对他们也能够掌握投资的艺术并没有信心,虽然我们知道他的儿子投资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不敢保证孙子也能行。

    因此,为了稳妥起见,他要求后代干脆也不要自己动脑筋了,交给标准普尔算了。

    03没那么多人才,就别做那么多事

    你可以看出,巴菲特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和中国的投资人讲,如果我和芒格能少犯一些错误,即使错失掉很多投资机会,他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比今天的规模不知道要大多少。

    然而,他自己在做事情时,似乎又没有遵循这样的原则,因为他的投资非常集中。这种矛盾如何解释呢?

    巴菲特和散户们,甚至华尔街基金经理们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散户可以三个月研究10种股票,基金经理们会雇一大堆人一年研究上百种股票。但是巴菲特的团队却是十年只研究为数不多的股票。

    比如他一直关注高盛公司,但是他觉得高盛股价过高,因此一直不买,等到了金融危机时,他果断地投资进去。

    巴菲特不认可雇一大堆人研究股票的做法,因为在他看来,懂得投资艺术的人非常少,一个基金找到三五个这样的人,已经算是运气了,如果招聘100人,一大半是懂投资技术而不懂投资艺术的人,这些人不堪大用。

    正是因为缺少懂得投资艺术的一流人才,伯克希尔·哈撒韦只有精力分析少数的股票,这也是为什么它的投资组合中只有很少数的股票。当然,这样它肯定失去了很多投资机会,不过既然它追求的是少犯错误,而不是失去机会,这种做法当然合理了。

    谈到这些经验时,段永平补充讲到,他拿巴菲特的这种思路把自己公司里的人员梳理一遍,发现还真是这样。那些无论是懂得产品艺术、营销艺术还是管理艺术的人,都是少数。这也是他不愿意把自己公司产品线拉得很长的原因,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人才。

    ▽

    今天和你聊的这些内容,其实和当下社会上普遍的认知相差很大,甚至有些矛盾。两千字读下来,你可能感觉它和我们说的:1.要大胆尝试和创新,2.通过培训人能够精进,以及3.小米、乐视等公司每天讲的打造生态环境完全相反。

    我们不评论用哪种方法投资或者做事情更好,只是在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地往前冲时,提供给你一种相对冷静的思维方式,供你参考。我一直认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祝顺利!

    

    2016年11月23日于硅谷

    此内容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 版权所有。

    罗胖曰:

    本文两个核心道理——

    1. 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2. 少犯错比多成功更重要。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基本认知——

    两百年来,世界经济都在往上走。

    我们处于财富持续爆发的过程中。

    这一趋势不仅不会逆转,而且会越来越快。

    为什么很多人听不懂巴菲特在说什么?

    因为他们经常纵容自己成为一个悲观者。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