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吴军硅谷来信 踩刹车的智慧 2016.12.12

     罗胖:

    最近有一位老板跟我讲他的心得,他说啊,什么叫企业管好了呀,就是老板从踩油门的变成了踩刹车的,绝大多数老板都觉得自己牛哄哄,是企业的灵魂舵手、发动机,无所不能,其实这是因为他根本就没办法让每一个同事有自我驱动的能力啊,所以累死活该。更重要的是呢,这样的企业很容易翻车,因为老板踩油门,那一旦方向错了,那什么力量能给他踩刹车呢?而真正的好组织这个关系是倒过来的,人人都是自我驱动,老板只办一件事,就是踩刹车,就是通过调节资源制止那些过激的做法嘛。那位老板最后总结啊:搞管理管住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激发活力;做正确的决定不重要,重要的是少犯错误。那今天给你看吴军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重要)

    

    你好!前段时间,著名作家王蒙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各做了一次报告。他讲的内容很多,我对他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1 “做”真的比“不做”明智吗?

    讲到中美文化的比较,王蒙讲:“美国很了不起,但是并非做的都是对的。美国人总是在想:I do it, I try it,这有进取的一面,但是有时候就不计后果了。中国过去的文化是,大家都在想 I can’t do it,这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智慧的一面。美国人是否应该想想,做事情的时候了解自己什么不能做、做不到。”

    王蒙的这段话确实反映出两种文化在思维上的差别。

    我们过去总是说,中国人缺乏进取心,但事实上,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发展得不错。现在,中国并不缺乏进取心,变得什么都想做了,反而似乎迷失了方向。

    美国则相反,在冷战结束后的这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什么事情都在做,但是正如王蒙所总结的,出现的问题很多。美国现在倒是在思考,什么事情可以不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朗普,他在反思美国是否做了很多不必要做的事情。

    现在,其实中美调了个个儿。

    
2懂得“不做”,是一种智慧


    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比知道什么事情能做,有时显得更难。

    之前和段永平等人聊过,巴菲特从来不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是再三叮嘱他们这辈子不要做什么。我虽然没有像他们那样去和巴菲特吃饭,但是对此深有同感。

    在约翰·霍普金斯读博士时,我的老师,语音识别的泰斗贾里尼克给我的指导,总的来讲就是告诉我什么做法不管用,这来自于他几十年的经验。至于什么方法管用,他说他不知道,让我们年轻人自己去找。

    当然,他给我们创造条件,每星期请一个世界一流的学者来做报告,暑假还要把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们请来工作八周,让我们有可能找到该怎么做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找到了一些好的做法,贾里尼克会说:“哦,这个不用浪费时间了,我们在IBM已经证明它不管用。”这样给我们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试错的时间,也避免经历不必要的失败。

    时间长了,你的失败少,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总是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

    ▽

    远的不说,近的就说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的口号是“Yes,We Can”,意思是什么我们都行。这个态度倒是很积极,但是这位40多岁的年轻人之前只有两年的从政经验,只知道加速,不懂得刹车的道理。

    本来美国已经病得不轻,该好好调理才是,但是他偏偏要给它打鸡血,吃春药,结果从全民健保开始,做一件事失败一次,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八年下来,不仅让美国丧失了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而且把世界局势搞得很紧张。

    如今,特朗普当选总统,表示要修正奥巴马激进的政策,包括全民健保、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对非法移民的政策等,也就是说要刹车了。

    另外再补充一句,即便是希拉里当选总统,她也要修改全民健保法案,废除TPP,也会做相应的刹车。

    3 刹车和引擎,一个也不能少

    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并不等于知道了什么事情能做;知道了什么方法不管用,也并不等于知道了什么方法管用。因为它们并非对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要知道什么事情能做、怎么做,是需要年轻人动脑子的了。一个好的导师知道不约束自己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进步。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问主讲嘉宾比尔·盖茨,下一个像微软这样的机会在哪里?盖茨说,这是我该问你的问题。像盖茨这样的智者,很清楚什么事情不能做,但是他希望年轻人提出什么事情能做,这样才能突破老一代的思维局限性。

    ▽

    一个汽车也好,火车也好,既要有引擎,也要有刹车。引擎的作用很好理解,刹车的作用常常被忽略。没有刹车,不仅会出事,而且无法转弯。

    小到个体,大到组织,不可能永远沿着一个方向走,经常要不断转弯,改变方向,开过车的人都知道刹车在转向时的作用。了解不能做什么的智慧,会使得我们的转弯变得非常顺当。否则,开车横冲直撞,很难开到目的地。

    让年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找出该怎么做的方法,就好比机动车的动力;有经验的人告诉他们不该犯的错误,这样机动车就有了方向。这样的配合,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陷入泥潭。

    4 刹车和引擎,切莫偏废或颠倒

    在对引擎和刹车作用的理解上,人们常常有两个误区。

    一个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忽视刹车的作用,就如同奥巴马一样。一个没有引擎的汽车,最坏的情况是不能开动,但是一个没有刹车的汽车,开起来就如同闯入瓷器店的公牛,会把周围的一切都给毁了。

    前一阵子默克尔终于开始反思她在难民问题上的政策,她想回到美好的昨天,但是为时已晚,是她不懂得刹车的道理,才毁掉了欧洲。这个误区,今天很多人已经看到了。

    ▽

    但是,还存在第二个误区,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把引擎和刹车搞反了。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有动力的人应该成为引擎,有经验的人应该成为刹车。这个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不这么做。

    一个好的社会或者组织结构,应该是地方自治,层层往上构建,因为动力来自于底层,而约束来自于上层。一个有活力的国家,一个蓬勃发展的组织,无不如此。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是把全社会每一个人求富的动力释放出来了,而不是像文革时期那样由国家告诉人们该做什么。

    如果再把历史放得长远点,几个世纪以来统治世界的是荷兰-英国-美国这些国家,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地方自治。

    英美就不用说了,荷兰其实是一个联省共和国,很像美国,而它的国名Netherlands严格来讲应该译成尼德兰,它是个复数名词,和美国的United States一样,我们通常所说的荷兰(Holland)只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省。美国的国体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荷兰的经验。

    ▽

    但是,总是会有人痴迷于顶层设计,本该起刹车作用的却去扮演引擎的角色,而下面该起引擎作用的,却不得不被动地去刹车。

    在奥巴马领导下的美国恰恰违背了建国国父们对引擎和刹车良好的定位,使美国有了今天的尴尬。好在奥巴马马上就要卸任了,这也要感谢美国国父们对权力的约束。特朗普会很好地扮演刹车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依然有大量的张巴马、李巴马和王巴马等人,他们依然搞不清引擎和刹车的关系。

    回到我们个人,我们需要不断地探寻怎么做的方法,也要不断地了解什么事情不能做,这样我们驾车就自如了。

    愿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够驾车自如。

    祝安好!

    

    2016年11月30日于硅谷

    此内容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 版权所有。

    罗胖曰:

    萧伯纳说过一句很牛的话——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

    一个没有油门。

    一个没有刹车。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