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零风险”童年的危险2017.1.16

     罗胖:

    现代社会的风险是越来越小,为啥?除了技术的原因,人们实现利益的方式变化也是一个原因。过去啊,跟人竞争收获更大,而现在和未来呢,反而是跟人协作收获更大。举个例子啊,有个地产商开发了一楼盘,第一期是专门针对教师,还低价销售,结果这个小区的邻里品质马上就上去了,住了很多老师嘛,后来开盘的楼盘价格也就涨了。你看,开发商一点亏也没吃,顺便还尊师重教。这挣钱和讲道德在这个例子里他不矛盾啊。所以我才说在现代社会干坏事,他不是个道德问题,他就是个智力问题啊。聪明人是可以通过光明正大的方法获取利益,社会的风险就降低了嘛。今天给你看现代社会里教育方法的变化。还有,我们请读库的六哥来发布他读小库的贺岁版图书,给小朋友的压岁书。(收获)

    

    20年前,如果一个妈妈每天送孩子去上学,会被当成神经病。但现在,如果一个妈妈每天让孩子独自去上学,就会被老师和家长骂不负责任。过去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童年”的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包括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可接受的风险,什么是负责任的好父母。

    这一代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上下课都有父母接送,到12岁还没自己花过钱,也不会自己去买东西,有的到了高中还没接触过社会。他们甚至没什么机会遇到意外,没有机会受伤,没有机会骨折……

    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待些变化呢?

    1 被不安时刻包围着的父母

    从现代父母的眼睛里望出去,公共空间里到处都是危险,商场、游乐场、大街、马路、从学校到家之间的小路。他们怕孩子走丢、怕孩子受伤、怕孩子生病、怕孩子被同学欺负、怕孩子遇到神经病的老师,还有雾霾、食品……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不安。他们通常会给你一个奇怪的眼神,这还用问?今天的世界多危险?

    这个世界真的更危险了吗?

    看看新生儿死亡率和幼儿夭折率,就知道我们处在人类历史上相对安全的阶段。

    “人类的大脑不是以概率加工的,而是以事件的先入为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正奎教授告诉我,“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就是非常彻底、毁灭性的打击,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比如恐怖袭击,造成的实际伤害并不大,被袭击的其实是安全感,也就是不确定性。”

    所以,即使没有亲历过,只是在新闻报道上听闻,或者看到那些父母悲惨的状况,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替代性创伤”,从而导致高警觉和强烈的焦虑感。

    2 控制化的教育是最坏的教育

    很多的父母,采用的是“不”的教育: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

    “控制化的教育是最坏的教育,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如果真的遇到坏人,孩子知道‘不能做什么’,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张永将说。

    按照张永将的看法,孩子真的遇到危险时,能派上用场的,其实是应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能力绝对不是靠填鸭式的安全知识灌输,或者以“不”开头的教育可以教出来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与训练兼备的模式才能够达到效果。

    “针对孩子的犯罪,大部分是财产犯罪,不是为了伤人。犯罪者更多的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或者至少是有人际关系的,比如经济纠葛。所以,只要掌握好技巧和原则,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禁止式的教育容易导致过激反应,犯罪分子担心罪行败露,反而可能害了他。”

    “我们很多人是因为不了解犯罪人的心理、不了解坏人为什么会做出那种事情来、坏人究竟有没有规律等等,所以才会恐惧和避开这些问题。当我们能够正确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正视,才能有正确的教育。”

    3 自信的孩子才是安全的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克罗斯曾说:“自信的孩子才是安全的孩子。”

    自信来自哪里?

     自信一定来源于“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比如刚刚学走路的孩子往前跑,不时回头看看爸爸妈妈在不在,他的探索意识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有几个关键的成长期:1岁到3岁需要建立的是安全感;3岁到6岁这个阶段则是培养成就感、自信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的是自尊感;6岁到12岁需要建立的是独立感。

    这些都是心理健康形成的关键时期,若是以安全为名而剥夺他们学习独立应对危险的机会,就会非常束缚孩子的发展。

    我们对孩子安全问题的偏执,表面上是保护,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成长所需的正常而真实的环境。

    与挫折一样,危险是人生的常态。真实的生活就是由风险构成的——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社交上的——作为父母,我们不仅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不受任何危险的侵害,即使真的做到了,对孩子的成长也只是有害无益。

    4 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

    挪威心理学家艾伦·桑德斯特(Ellen Sandseter),曾在全球权威学术期刊《进化心理学》上发表的《从进化视角看儿童的冒险玩耍——刺激性经验的反恐惧影响》一文中说道:

    “孩子有尝试危险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在非常的冒险性刺激中,孩子们起初是被吓坏了,但随后就能够克服这样的恐惧。”

    可以说,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如何管理面临危险的“恐惧”的过程。通过参与有危险的游戏,孩子们能够主动得到危险的脱敏治疗——他们强迫自己做害怕的事情,以克服他们的害怕,从而战胜对危险的“恐惧”。

    如果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这种恐惧就有可能会演变成心理学上的“恐惧症”。

    比如,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摔伤会使他们将来恐高,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5岁至9岁时有过从高处跌落而受伤的孩子,18岁时比较少会怀有对高度的恐惧。

    又如,很多家长担心过早地让孩子独自行动,会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症。但研究结果显示:在9岁之前经历的分离次数与18岁时出现的分离焦虑程度成反比。

    更可怕的是,艾伦教授还发现,如果孩子没有机会用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体验冒险,有些孩子可能会转向更鲁莽、极端的行为,比如暴力倾向、嗑药、酗酒等;还有一些孩子则可能变得懦弱、胆小,在犯罪学上,这样的孩子的“被害性”反而更高,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优先针对的目标。

    所以,真正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在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内,让孩子多一些冒险体验、处置危险的体验和模拟。

    ▽

    艾伦教授建议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以下七大类冒险游戏:

    (1)探索高度,或者得到“鸟儿的视角”——她称之为“高度能够激起对恐惧的知觉”;

    (2)拿危险的玩具——用锋利的剪刀、刀子或沉重的锤子,起初这些看上去都是孩子很难掌控的,但孩子需要学着去掌控;

    (3)接近危险的地方——在有大量水的河湖海、池塘、水池和火的附近玩耍,这样孩子将会锻炼出对环境危险的敏锐度;

    (4)混打游戏——如摔跤、玩乐性打斗这样孩子能学会处理攻击和合作;

    (5)速度——比如骑车或滑冰;

    (6)迷路和寻找方向——当孩子们感受到迷路的危险时,就会有强烈的冲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7)探索一个人独处。

    艾伦教授认为,最后一种冒险游戏“对孩子是最重要的”。她说:“当他们独处时,能够学会对他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的结果负全责,这着实是一种非常惊险和刺激的经验。”

    5 还他一个真实、刺激的世界

    当我们追溯为人父母者的种种焦虑和不安的根源时,会发现其中其实有着一种对儿童深深的误解——

    孩子如瓷器一样脆弱,他们没有足够的智力评估生活中遇到的风险,也无法从错误中学习,所以成年人的责任是保护他们远离一切风险,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但事实上,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进化既然赋予了他们冒险的天性,也就必然给予他们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即使刚出生的孩子,也有避害趋利、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比如新生儿因为视觉看不大清楚,嗅觉和触觉就会异常灵敏,帮助他们饿的时候产生觅食反应。

    虽说父母的爱最终指向分离,但只有走过一条一条小路,蹚过一条一条小溪,将来才能见到大山大海。而这些特别自主快乐的时光,将来都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

    本文由作者 陈赛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

    罗胖曰:

    现代化的结果就是人类越来越安全。赫拉利《未来简史》的第一部分就写道——

    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危险,战争、瘟疫、饥荒,已经基本解除了。

    我们这代人还可以亲眼看到——

    1. 因为自动驾驶,车祸逐渐绝迹。

    2. 因为人工智能,预谋犯罪减少。

    3. 大部分疾病都可以被攻克。

    4. 因为金融投资创新,创业的风险迅速降低。

    未来的孩子,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

    缺乏想象力,以至于不敢冒险。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