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人物》 第七 用人为政

上一章     刘备的用人方式是有他的特点的,那就是帮会模式,靠拜把子、讲义气等为精神纽带来建立自己的统治。这是和他的出身、经历分不开的。曹操和孙权都是真正的官僚士族家庭出身,是名门望族,都有一帮亲朋故旧,可以靠亲戚门第关系建立起自己的骨干;曹操更有足够的实力,并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加上本是朝廷庙堂之官的出身,可以进一步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刘备出身是寒微的,论门第家族,他只能依附别人;论官场秩序,他根本就没有资格说话。刘备要发家只能是依靠小集体主义的义气作为自己组织的精神基础。

    荆州有个名士裴潜对刘备的评价是:“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说的就是他这种帮会式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是介于社会和家族之间的怪胎。义气是超越家族血缘的,所谓异姓兄弟,不需要血缘亲情来维持,“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信条实质上又是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的反叛。对于社会,义气则体现了小团体性,维系的不是什么爱国忠君的大义纲常,而是相对狭隘的无原则的朋友之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又是凌驾于大义的。“义气”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特殊现象,不是个性化的人,而是个性化的小团体,这种团体不能够说是政党或者是政权的雏形,而恰恰是政党和政权的危害。“义气”的基础,是对政府或者政权的绝望,同时也是对血缘和个人能力的失望。这种精神基础,一方面决定了刘备集团的坚韧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这个集团发展上存在的瓶颈。 刘备当年屡战屡败,而关羽、张飞等人还一直追随着他,依靠的就是所谓的义气。同样也就是义气,让刘备不可能在徐州把更加骁勇的吕布放进核心位置,也不可能让陈登这样的文臣超过自己大舅子糜竺等人地位置。到了荆州的刘备,应该是对这种精神基础的瓶颈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始吸收荆州的土著,逐渐改变自己集团的帮会性质。等到自称为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的前将军、张飞的右将军相并列,不封张飞为汉中太守而力排众议启用后进的魏延都是这种向政权化的转变的妙笔。

    刘备集团在政权化转变的时候,是缺乏如荀彧、郭嘉那样的人才的。诸葛亮在刘备转变集团性质的时候,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相反,马超归降,关羽来信问马超才能可比谁?意思并非是一定要超越马超,可是诸葛亮为了讨好关羽却复信说马超不过是勇猛而已,以贬损新进的马超来抬高关羽。在刘备准备封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诸葛亮更是建言:“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止;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诸葛亮的胸襟上其实是不如刘备的,其他人的政治见解也不能够给刘备以帮助,这也就注定刘备集团的政权化事实上是难以成功的。这也就注定了刚刚有点规模的刘备政权里有限的人力资源不但不能够充分协作,相反相互掣肘,朋党之风盛行,其政权效率甚至还不如刘关张东逃西窜的时候。
    刘备的用人方式是有他的特点的,那就是帮会模式,靠拜把子、讲义气等为精神纽带来建立自己的统治。这是和他的出身、经历分不开的。曹操和孙权都是真正的官僚士族家庭出身,是名门望族,都有一帮亲朋故旧,可以靠亲戚门第关系建立起自己的骨干;曹操更有足够的实力,并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加上本是朝廷庙堂之官的出身,可以进一步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刘备出身是寒微的,论门第家族,他只能依附别人;论官场秩序,他根本就没有资格说话。刘备要发家只能是依靠小集体主义的义气作为自己组织的精神基础。

    荆州有个名士裴潜对刘备的评价是:“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说的就是他这种帮会式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是介于社会和家族之间的怪胎。义气是超越家族血缘的,所谓异姓兄弟,不需要血缘亲情来维持,“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信条实质上又是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的反叛。对于社会,义气则体现了小团体性,维系的不是什么爱国忠君的大义纲常,而是相对狭隘的无原则的朋友之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又是凌驾于大义的。“义气”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特殊现象,不是个性化的人,而是个性化的小团体,这种团体不能够说是政党或者是政权的雏形,而恰恰是政党和政权的危害。“义气”的基础,是对政府或者政权的绝望,同时也是对血缘和个人能力的失望。这种精神基础,一方面决定了刘备集团的坚韧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这个集团发展上存在的瓶颈。 刘备当年屡战屡败,而关羽、张飞等人还一直追随着他,依靠的就是所谓的义气。同样也就是义气,让刘备不可能在徐州把更加骁勇的吕布放进核心位置,也不可能让陈登这样的文臣超过自己大舅子糜竺等人地位置。到了荆州的刘备,应该是对这种精神基础的瓶颈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始吸收荆州的土著,逐渐改变自己集团的帮会性质。等到自称为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的前将军、张飞的右将军相并列,不封张飞为汉中太守而力排众议启用后进的魏延都是这种向政权化的转变的妙笔。

    刘备集团在政权化转变的时候,是缺乏如荀彧、郭嘉那样的人才的。诸葛亮在刘备转变集团性质的时候,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相反,马超归降,关羽来信问马超才能可比谁?意思并非是一定要超越马超,可是诸葛亮为了讨好关羽却复信说马超不过是勇猛而已,以贬损新进的马超来抬高关羽。在刘备准备封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诸葛亮更是建言:“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止;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诸葛亮的胸襟上其实是不如刘备的,其他人的政治见解也不能够给刘备以帮助,这也就注定刘备集团的政权化事实上是难以成功的。这也就注定了刚刚有点规模的刘备政权里有限的人力资源不但不能够充分协作,相反相互掣肘,朋党之风盛行,其政权效率甚至还不如刘关张东逃西窜的时候。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在口口相传中被神话到了近乎完人的程度,所谓“诸葛多智,而近于妖”。诸葛亮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史实上的诸葛亮,还是传说中的诸葛亮,也恰恰都反映了中国仕进知识分子独有的劣根性。

    自来读演义的比读正史的要多,就先谈谈演义里的诸葛。演义里的诸葛亮和中国其它演义小说里的智多星角色是一样的,聪明,聪明到要处处表现他的聪明。而很不幸,他们的聪明往往是用在耍弄耿直的下属和暗地里耍弄他们的上级上的,对于敌人,他们的耍弄往往是赚了些小便宜,就不见获得什么大收获。越浅的水就越容易浑浊以显得深不可测,越没有什么本事的人就越喜欢弄玄虚来掩盖自己的平庸,不管是什么战役,他们总要造出些个神秘感来,谁都是他们手里的木偶,听他们摆布,越是自己人越要受他们摆布。传说里的诸葛亮们眼里,别人都是无知的群氓,越是自己人越无知,越愚蠢,越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连被他们捉弄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才够他们的好伙伴。甘心被他们捉弄并言听计从的领导是才算是好领导,甘心被他们捉弄甚至耍笑的同事和下属才算合格。归根结底,诸葛亮们的眼里,自己是天生优越,天生高人一等,谁都要尊重这种优越,谁都要遵从这种优越,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是优越的,和他们是没有平等的合作的,平等是他们对恭维者的赏赐和对换取官帽的银两。现实里自以为的诸葛亮们,每每也是这样的世界观,看不起任何人,可是又往往没有看不起的理由,因此,每每也更被别人看不起。

    史实上的诸葛亮之所以最后堕落到廖化当先锋的境地和这种劣根也是分不开的。鞠躬尽瘁的背实质是事必躬亲,事必躬亲的原因是对下属的不信任,无能的固然不能够信任,有能的则更不能信任。或者,有人会提到姜维,事实上姜维在诸葛亮的心里不过就是“鹰犬之任”,诸葛亮死后命令统率全军回朝的是那个小人杨仪,诸葛亮的继承人是蒋琬,然后是费祎。后来被一个刺客宰了的费先生,在压制姜维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只有持这种观点的人,才是诸葛亮觉得能够托国的人,不然就至少是个浮躁。姜维能够得诸葛欣赏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是资历不如,只身来蜀,没有依靠;另一个是因为诸葛亮当年兵败于张郃的时候,得姜维和拔西城县数千老百姓入蜀是唯有的政绩,如何不需要夸大呢?姜维这样的人才在蜀国的用人体制里能够最后掌权只能说是运气好,适逢其会罢了。

    中国主流文化里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种劣根性的破坏力,为了保住自己政治上的位置、学术上的位置,具有这种劣根性的知识分子总在有意无意地干着忌贤妒能、戕害人才的勾当,从战国时的庞涓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要还没有被后来者所打倒,这些人的身前身后名都算得上是堂皇而至于高尚。下一章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列表 《三国演义》主题阅读 四大名著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