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谋精粹》 6.唇齿相依:蜀吴重结盟

上一章
    国与国之间,往往因利而相交,也因利而相恶,古今如此。曹操南征,刘备、孙权为图存,乃联盟抗操,迄赤壁得胜,吴为谋已利乃袭荆州,蜀吴交恶,蜀乃伐吴:刘备败归白帝,不久病逝,为共同长远利益,两国又重申旧盟,从此,蜀吴一直相依为命,共同抗魏。

    严峻现实使人清醒

    蜀吴的最后联盟是有共同的基础的:这时吴、蜀之间的矛盾算是解决。

    过去吴、蜀的矛盾是因荆州问题,蜀要据之,吴要夺之,而吴袭得荆州后己志满意得,对蜀己无所要求,刘备因荆州被袭,一怒之下想先灭吴后代魏,讵料彝陵一战,全军几乎覆灭,仅得身免逃归白帝,始知吴亦强大,凭目前己之实力是不能灭吴的,夺回荆州亦已无望。因此,他的头脑较清醒了,不得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认输。以前蜀、吴之间有同有异,异是对待荆州的不同态度,同是对抗曹魏的共同利益,是时己无异只有同,共同的利益使蜀吴又联盟。也只能是这样,因蜀、魏势不两立,而吴降魏是出于一时的权变,他和魏国的根本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魏国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消灭吴、蜀两国。但蜀、吴任何一国都非曹魏敌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不彼曹魏逐个击破。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是客观形势造成的。

    蜀吴再盟,三国鼎立

    不过,蜀、吴后期同盟的重申和巩固,还有赖于孔明的多方努力。开始,吴国的态度很暧昧,既不与蜀国公开对抗,也不敢公开得罪魏国。如曹丕起四路兵取川,许以若得蜀土,各分一半,促使东吴也起兵来接应,孙权与陆逊商量,决定虚应之而迟不出兵,观望魏、蜀胜败才决定去向: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如四路兵败,则作别议。孔明也料到孙权不会立即出兵,故当他退了四路兵后,即物色适当人选——邓芝,使之入吴,向孙权陈说利害,终于使孙权绝魏和蜀;吴也派张温使蜀,双方重申旧盟。当然,吴、蜀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彼此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如孙权称帝后,遣使入川,以表盟好,并约平分天下。众议皆谓孙权僭逆,宜绝其盟好。后主遣使到汉中间孔明,孔明说:“可令人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乃派使赴东吴向孙权作贺,并呈上国书,约吴兴兵伐魏。权与陆逊商议,逊说:“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

    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尽管蜀、吴同盟是有限度的,但彼此遥相呼应,互相牵制曹魏,使曹魏不敢轻率兴兵入侵,三国能鼎立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吴、蜀同盟抗魏是个重要的因素。下一章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列表 《三国演义》主题阅读 四大名著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