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评论精选》再写三国 (四) 洛阳兵变 (下)
上一章 作者:holybull
洛阳兵变(下)
八月戊辰日,灵帝去世仅仅四个月。何进又一次踏进了皇宫。他这次来,是要和他妹妹摊牌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十常侍假传懿旨,说是何后有事相商,把何进招进了皇宫。不管怎样,何进就是进宫了。董卓前日的讨逆表,让他自信满满的跨过了青锁门。
关于请董卓入京的事情,何进的部下多有议论。袁绍、卢植等人都认为,董卓来者不善。可唯独何进对董卓是一百个放心,把他视为最有力的外援。《演义》对这一段描写很有意思。何进似乎是在一片的反对声中,嘉奖了董卓的“忠义”;又在一片反对声中,有恃无恐的去皇宫收拾十常侍。
为什么去收拾十常侍,却又把自己的卫队留在了宫外看热闹?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何进自以为是的昏了头,还是他对自己的妹妹有绝对的信心?或者他认为十常侍已经被他吓得尿裤子了,根本没有对付他的胆量?
我们还是来看结果:何进的首级被张让他们,耀武扬威的从城楼上掷了下来。张让这么做,无非是觉得自己已经杀了反对他的主谋,胜负掌握在了他们宦官的手上。
也难怪,他们杀何进确实杀的漂亮,只要何进掌兵的部下再投降,他们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控制下整个京城,进而整个大汉的天下。
可是他们低估了袁绍与曹操,他们两个除宦官的决心,可不是何进之死可以动摇的。甚至反过来,何进的死给了他们发难的机会。杀宦官最热心的应该是袁绍,宫中的大清洗就是由他指挥的。根据他的命令,宫中的宦官无论大小,一律斩尽杀绝。
袁绍那时的职务是校尉,领的应该是禁军。这官相对于清理内宫,这么敏感的一件事情来说,似乎小了点。所以需要更有分量的人,来为他撑腰。袁隗多少应该算一个。以他三公的身份,与袁家兄弟的关系,以及向来不甩宦官的姿态。很有可能进攻的最后决定,便是出于他的决断,然后又交给袁绍去执行。他没有想到的是,袁绍会如此的极端的执行这项命令;他们更想不到的是,袁绍会莫名其妙的让少帝被张让等人截了去。
我们很难想象他在听到小皇帝下落不明的时候,是怎么样一个表情。而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他又是怎样坐立不安的等待着小皇帝的消息。直到董卓进京。
董卓奉少帝进京,实在是很风光的一件事情。一方面,他是名正言顺的进京来扫除阉党,重正朝纲的;另一方面,他成功的救回了少帝,成了皇帝的救命恩人。再加上他那骇人的凉州兵马,使他成了众人既敬且怕的人物。而在回京后第三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更多的人有理由相信,董卓这位外藩将开创另一个时代。
这件事就是,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并且把他的首级作为见面礼,送给了董卓。
《演义》里面把丁原写成了荆州刺史,带了兵来挑战董卓。这样的写法,无非是为了给吕布一个漂亮的出场。而事实上,吕布几乎是干净利落的答应了董卓的邀请,踏着老上司丁原的尸首,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有了丁原在京城的属军,董卓更加的有恃无恐。他现在已经不想回凉州了,他要在洛阳把持朝政。或者换句话来说,他要把救皇帝的功绩,转换成切实的权利和利益。于是,在他自己提议下,何后下懿旨,封他为司空,总揽朝政。
到此,洛阳兵变算是告一段落。它本身的曲折离奇,并不亚于任何一次的宫闱之乱,对朝野官宦们的冲击也是不可估量。但更重要的,或者说我更关心的是,它期间所体现出来的,中央政府对国家控制的削弱,以及周边军阀的崛起。
何进的死,无疑宣告了中央的尴尬境地。他的继任者董卓,本身就是西凉的一个大军阀。他与其它军阀的区别只在于,他控制了京城洛阳。其后的一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则是彻彻底底、明目张胆的启示了乱世的开始。
在此,我放弃了对何进与十常侍,在整个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评判。这里面的是与非,并不具有太大的价值。多骂他们几句白痴、猪头,也不能证明我比他们高明多少。在下一章中,我将关注董卓做的另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情。虽然它也算是洛阳兵变的一个部分,但由于它实在太过重要,所以我还是另起一篇。它就是所谓的废立之事。下一章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列表
《三国演义》主题阅读
四大名著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