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评论精选》说说《三国演义》  吃酸杏

上一章     这是我边看三国演义,边打的一些疑问和读后感,望大家不吝赐教^^1. 刘关张三人结义得未免太草率,刘备因为一声长叹认识了张飞,两人在酒馆喝酒无意中看到了关羽,聊了几句就决定共商大议、桃园结义了。

    三人根本全不熟识,只是知道姓字名谁,根底完全不清的情况下就能聚在一起,古人是不是也太没什么心眼了,万一被骗了怎么办?怎么没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

    要说三人结义的现实利益就是:刘备有地位(汉室宗亲)、张飞有银子(颇有资财)、关羽有力气(身长九尺)。三个人如果组成一个团队开战,有名头、有辎重、有将才。也许这三人就是权衡了他们的优长互补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2. 董卓使李肃作说客,用赤兔马换了吕布的投诚,吕布杀了义父丁原,反认了董卓做义父。说实话,这样的儿子我真不敢认。是不是董卓太有自信了,以为吕布断不敢再杀义父?后来王允献貂婵,反间董卓和吕布。董卓就死在这个义子的方天画戟下。我倒是觉得赤兔马和貂蝉好有一比,虽然一个是畜牲一个是人,但都成了人们设计陷阱而用的筹码。貂蝉怎么看赤兔马?赤兔马怎么看貂蝉。二者纵然不能抱头痛哭,恐怕也要相识怃然吧。还有一个最要紧的问题,我不能问不会说人话的赤兔马到底爱谁,所以只能自问:早已长眠地下的貂蝉到底曾经爱过谁呢?

    3. 只看了前几回觉得曹操描写得特别生动,设计欺骗父亲、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刺杀转而献刀等等都很精彩。我觉得这么聪明机变的人物不得天下,真是太没道理了。

    而且,为什么到了曹操举起“忠义”旗,投者那么多。刘皇叔最开始招揽不过500人,而曹操,“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出钱、出粮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是不是就叫做人心所归呢。

    4. 袁绍被推为盟主后,第一个重要官职就授给了自己的亲弟弟袁术,他是这么说的:“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天下英雄都不是傻子,这种有节制性的要害官职给了自家人明显不公,所以一旦同盟结束恐怕他会被众人所弃。

    5. 关羽斩华雄后,在袁绍帐中,曹操和袁术的对话(对刘关张三人的评价),可以看出操有识人之才、容人之心。而袁术,正好是曹操的反例,他这样的人留在帐中,并居于要害位置,真是袁绍误用亲人,是大错。可见他的讨董卓联盟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其实大家也是各怀鬼心,曹操以牛、酒抚慰刘关张,未尝不是在笼络人心。

    6. 黄巾党管亥部围困孔融的北海城,太史慈出城去请救兵,时被数百骑八面为定。有这么一段描写:“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我就想太史慈到底带了多少箭,这是不是有点像80年代的港产枪战片,手枪里的子弹是打不完的。而且我们的古人身体素质显然比今人的高科技要强大,身负沉重的很多箭,正面射人就已经了不得了,而且能快速地八面射击,那得是什么样的旋转速度呢?而且古人80、100斤的武器随便就拎起来了,能像耍把式地所向披靡。可奥运会的举重选手,举个100多斤都费死牛劲了。可见,这个地球确实被污染久矣,人类的体质越来越退化。(89)

    7. 刘备看到孔融的信使太史慈后,“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看到这句我就笑了。刘备英雄孤独,久不被人问津,看他激动的样子,显然那是太寂寞了。我就忽然想到自己找工作的感觉,我虽然不是英雄,但没有招聘单位搭理的感觉倒是和刘皇叔有点类似。神呀!赐我一个孔北海罢!(89)

    8. 吕布夺了兖州后,迫使曹操撤离徐州,陶谦再三甚至以死请刘备为州牧,备力拒。陶谦应该是怕了曹操再来灭族,所以想让出职位,但是为什么非要请刘备呢?旁边就有个广结天下善缘而且更有名望的孔融,这不是让孔融难堪吗?(93)

    9. 曹操刺杀董卓事败后,路经中牟县被捕,后为陈宫所救。陈宫见曹操因疑,杀吕伯奢全家,转念:“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37)遂弃而奔东郡。但后来他居然跟了个更加豺狼之辈、见利忘义的无谋吕布。陈宫到底是怎么想的?按道理他不应该再选择这样的主公了,这违背他做人的原则呀。难道是时运不济,不得已投到温侯门下?(94)

    10. 吕布在定陶被曹操打败,奔走各处,无人收留,跑到了徐州。刘备不顾众人反对,竟收留了吕布,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不知道养虎为患的道理吗?前车之鉴太多了,为什么还不吸取教训?或者他想利用吕布以助阵脚?那么这个选择就太危险了,这不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刘备似乎想用宽厚待人的老好人形象感化别人最后利用其为己谋势,他这种看似忠厚,其实挺没心机,是特别缺心眼的小聪明。最后恐怕是费力不讨好,要失把米。(103)

    开始我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要让徐州的牌印送给吕布,直到陈宫的一句:“‘强宾不压主’,请使君毋疑。”我才明白,刘备这是在试探吕布是否有夺城之意,而吕布“却待要接”,真是太自以为是了,一个败将,兵残马缺、没有任何资本也好意思“接”,你凭什么!这就是过分自信的人,对自己和别人的实力没有清晰的考量,吕布不失败,真是没道理。陈宫倒是个明白人,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跟了吕布,是不是只有在这样有勇无谋的人手下才能显得自己有才能吗?(104)

    11. 看汉献帝不得已利用各路军阀,力不能均后,从长安到许都一路狼狈逃窜,真是太可怜了。我觉得他有点像民国时期的手中无兵的孙中山先生,所以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拥兵自重而且兼具运筹帷幄的能力才是硬道理呀,后来毛主席领导的解放军不得天下也是没道理的。

    12. 李催和郭汜,因献帝的反间计成仇,打将开来。郭汜夺了前来说和的朝廷官僚六十馀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李催劫天子,偏我劫不得公卿!”。这可真是混蛋逻辑,已经完全成了小孩子在打架,你抢了我的木手枪,我就得抢了你的泥和尚才算扯平。真无大将之风。(106)

    13. 吕布终于取了徐州,刘备到处逃命,袁术又催吕布速灭刘备。陈宫却出了这么个主意:“术拒寿春,兵多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袁术,后取袁绍,可纵横天下矣。”陈宫也真敢定计,刘备也真能忍下夺城之恨,屈而就于小沛。恐怕刘备也是令谋打算,准备再夺徐州。(124)

    (我发现,如果是我到了汉末乱世,肯定混不下去。军阀们都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们可以随时背叛,随时缔结盟心。拆伙聚伙都特别容易,大家只是彼此利用,不管新仇与旧恨,只要利益和需要的存在,修好是极简单的事情;当然一旦这些基础消失,反目也在眨眼之际。而且我不知道该信谁的话,随时有人叛变,到处都是奸细。所以曹操的善变多疑,就是我完全可以理解的。)

    14. 袁术派纪灵携大军前来灭刘备,吕布射戟辕门解了刘备的围困。我就开始不明白了,纪灵为什么听从吕布的安排?他可以假意遵从,回到帐中,再图攻击也没有问题呀。军阀们出尔反尔是惯了的,为何现在乖巧起来?而且就凭射中的箭就可退兵,这是吕布在炫耀武力吗?还是纪灵不想损兵折将?可是袁术弑备的决心是极强烈的,纪灵没必要退兵呀?

    15. 张飞夺了吕布的马后,刘备逃奔到许都,曹操说:“玄德与我,兄弟也。”当年曹操父丧徐州,刘备挥兵来保徐州,最后不费一羽而夺。曹操一直怀恨在心,想要杀了刘备。这种套近乎的话谁信呀!变得也太快了。现在刘备狼狈之师,灭之如翻掌,却以揽才为名,收留了刘备,真有点让人莫名其妙。(141)

    16. 曹操十七万大军围于寿春,孙策送来了粮草仍“不敷支散”。曹操让仓管王垕以小斛发放。兵士遂抱怨声起,曹操“借”了王垕的脑袋,“于是众怨始解”。我觉得这个方法太傻了,如果第二天仍然没有更多的食物,兵士一定能看出王垕就是替死鬼,那接着曹操要怎么解释呢?(151)

    17. 刘备被吕布逼得向许都逃亡的路上,在猎户刘安家投宿。刘安这厮为了让刘备吃到“野味”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刘备牵马时才发现“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了”。 我觉得刘安这厮太不厚道,想拍马屁为什么不割自己的肉,反而杀了妻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他对刘备是没有什么诚意的,我记得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君主到处逃亡,路上没有食物,臣子就割了自己的肉给主子吃,这才是真正的忠心。而且这个人割肉后也没有死,所以刘安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再割肉呢?显然这个人精神不正常,随便找了点借口就行凶杀人好满足自己的暴力倾向,绝非善类。

    而刘备的表现也很有意思“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他到底怎么看刘安的行为呢?他是感激刘安?还是可怜其妻?这里没有说清楚,但见到恶行居然没有明确的表态,显然是伪善。所以我就不明白刘备怎么有那么高的人望。

    还有汉朝杀人是不是也太随便了,首先没有一个正当的杀妻理由,难道女人在汉末就那么不值钱?(163-164)

    18. 白门楼一役,吕布被审,看到自己从前的部下说“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宋宪回答“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吕布的表现是“默然”。

    我觉得吕布是个很浪漫的人,有点像一个冲动的小孩子,可以为了自己的欲望和爱人做出许多任性的事情,这样的性格或许可爱,但真不能成大事。而且诸将就一定对吗?吕布现在失败了所以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可以说他的失败是由于偏听妻妾言。吕布的默然,是后悔了?还是在以沉默反对他们的这种说法?(169)

    19. 陈宫终于被曹操抓住了,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操曰:“公台别来无恙!”

    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

    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

    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

    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

    公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

    我抄了这么一大段,还是不理解陈宫为何弃了曹操。而且他对吕布的指责跟那个大将宋宪有点类似。如果吕布真的听了他们的话,仍然失败,他们还会那么理直气壮地叫嚣吗?陈宫的建议不见得是最佳的选择,但吕布输了他就有了批评的权利,其实他这样的性格太孤傲了。我若是陈宫,就会想办法推测吕布的性格,然后定计,想一想怎样使吕布听从我的意见。所以归根结蒂,是他自己没有眼光,辅错了人,是他没有水平。如果他真想发挥自己的实力,即便不选择曹操,也可以选择刘备或者孙策呀。(169)

    20. 汉献帝手书血诏,联系忠心的亲贵,想杀了曹操。我就想曹操不是可以随便杀死的。正值乱世,曹操为一方霸主,果杀之,岂不乱上添乱,曹操一方的统一局面将被打破,其内部争权夺利的纷争必起。如果失去这样一个强势人物,那么汉献帝又要倚仗谁的力量呢?所以真的很同情这个傀儡皇帝,天下大事已不能为他所主。(176)

    后来衣带诏事败,还牵连到献帝已怀孕五月的董妃,曹操甚至不能允许这个女人生完孩子再死,想想这样的皇帝当起来还有什么意思!真的是大势已去了。(207)

    21. 刘备被曹操软禁在许都时,为了防止曹操谋害,开始种田。我觉得刘备真傻,一个征战四方的英雄,忽然灭掉志向当起了农民,这是不是很不合理?谁看不出那是在韬晦呢?但是反过来想,种田也能被人看出是在有所图谋;显露个性志向却更加危险。做人真难呀!这时候想当凡人都已经很困难了。(180)

    22. 喜欢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的这段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181)

    23. 关张闻知刘备被曹操请去,赶忙手提宝剑跑去护主。我要是曹操见关张这样紧张,反而要疑心刘备的居心,如果不是心存反逆至于这么紧张吗?明显有鬼。(182)

    24. 袁术灭了公孙瓒后,刘备向曹操请兵截击其派往徐州的军队,当时他是这么想的:“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更待何时?”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叔并非想保全献帝的汉室,他真正想得的是天下,否则也不会这么着急地脱身,这时他全然忘记看到衣带诏后的忠言。他有没有想过一旦他走了,那么献帝的杀曹大计不是更加遥遥无期了?而且没有他的保护,献帝不是更加地危险?(183)

    后来衣带诏事败,牵连甚广,曹操杀死了所有可以抓住的相关人等。我就想这几人一死就真的显出刘备的精明了。(206)

    我是知道三国的结果,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作者为什么对刘备那么地偏心眼呢?

    25. 关于祢衡,作者着墨很多,祢衡狂妄地侮辱了曹操及其手下。操罚他去当鼓吏时,有这么一段很妙:

    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当面脱下旧破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操叱曰:“庙堂之上,何太无礼?”

    衡曰:“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原来裸体抗议,早在近2000年前的汉末就有了,真的太有意思了。所以中国的古人倒是比现代人敢于以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中国人的这个好传统现在竟然被西人发扬光大起来。

    弥衡冲撞黄祖后,为其所斩。我就觉得弥衡是在是个相当狂妄的人,他怎么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呢?这样恃才傲物的人真是自取灭亡,最可悲的是他的才华根本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也没有被任何人所用,所以他到底有没有才华?也是个存疑的问题。

    曹操最后对他的评价真的很中肯、厚道,而且一针见血,“腐儒舌剑,反自杀矣!”(199-202)

    26. 吉平医生知道了衣带诏的秘密,为了向国舅董承表忠心,“咬下一指为誓”。好像古人古人表忠心的方式就是伤害自己或者是亲人的身体甚至性命,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了(赵氏孤儿就是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我觉得挺野蛮的。

    吉平决定毒杀曹操,告密者揭发后,其被曹操刑讯逼供,打了四个小时,“劈开肉裂,血流满阶”“身上无容刑之处”“截去其九指”最后吉平“撞阶而死”,曹操“令分其之体号令”。

    太惨了!太惨了!这就快成恐怖片了,一看到这些我就想到《切肤之爱》里面的片断。我觉得这几段描写如果拍成恐怖片,视觉效果一定震撼。(203-205)

    27. 关羽被曹操大军围于土山,张辽作说客劝其投降丞相时说:“……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

    我就觉得刘备对这两位兄弟的情谊值得推敲。

    但是从关羽的角度看,也许当年他逃亡穷困之际,正是刘备“吾意独怜才”,与他八拜结交,视其为兄弟,所以才引得一个男人这样的忠心不二。所谓滴水之恩以涌泉报之。恐怕这就是热血男儿的情义罢。(213)

    不过关羽对曹操可真是够狠的,曹操送他赤兔马,他竟“喜而再拜”道:“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这话是不是太伤人了捏!(215)

    28. 关公是不是太爱美了,尤其是对自己的胡子,曹操问他有几根胡子,他自己是这么说的:“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

    男人这么在乎自己的漂亮的胡子,显得有那么点女人气。但这才是大英雄本色,我爱美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我就爱美了!我美得理直气壮!我有这么漂亮的胡子,你们还没有呢。再想想,也只有这样英雄气概的人物说出这种话才显得理直气壮罢。因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而且好像古人,似乎对别人的漂亮胡子也怀着一种赞赏、羡慕的态度。因为没有任何人因为美髯公的胡子问题提出非议。(215)

    29. 关羽挂印封金后,过五关斩六将。每到关口,介绍自己时总自称“汉寿亭侯关某也”。他既然已经挂印,为何总不忘提及自己的爵位?我以小人之心猜度一下,是不是他有点虚荣心捏?(232)

    30. 关羽终于到了袁绍的地盘,却见曹操的两拨人马跑来给他送来了通关文书。关都过完了,这是不是也太马后炮了?真没什么诚意,太不仗义了。(234)

    31.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大权,书上是这么形容他的相貌:“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难道孙权是混血儿?那么他爸爸到底是跟谁生得他呢?那时候的交通还不发达,东吴距离欧洲也挺远的,这真是一个好玩的问题。(248)

    32. 最大的疑问,白门楼后,吕布也死了,那么貂蝉mm到哪里去了?

    33. 袁绍不听话,许攸一气之下投靠了曹操,为其献计,不只胜了官渡之战,并且一举夺了翼州。

    接着许攸两次放出狂言:

    一、“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翼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曹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如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278)

    二、“一日,徐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声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何足道哉’!”(279)

    许攸不是傻冒,怎么两次说出这么狂妄的话?难道因为袁绍不采纳他的意见,他急于通过后面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也不必表露得那么明显。最后被徐褚所杀,真的是有点咎由自取。

    34. 蔡瑁设计杀刘备,定于襄阳大会众官。请刘备主持时,张飞说了这么句话:“筵无好筵,会无好会。”很有远见嘛,那么早就给官僚作风敲了一记响钟。

    我又仔细看了一下,原来这句是在双引号中套了个单引号,即张飞引了别人的话,不知最早这句话是谁说的?(291)

    35. 刘备依徐庶之计夺了樊城后,认了县令刘泌的外甥刘封(原名寇封,后随备姓)为义子。“关羽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入父,何乱有之!’云长不悦。”

    我的疑问是关羽为什么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不高兴了呢?难道后面还有什么文章?(303)

    36. 电视剧《三国演义》我没看几集,最难忘的要数徐庶走马荐诸葛那段,如今看来他在刘备帐下呆了那么久早不说、晚不说,偏等被逼离开才说出卧龙的下落。唉……再聪明的人也是有私心的,这人的占有欲还是挺强地。(307)

    37. 孔明先生可爱的童子。关于他有两处比较好玩的描写。

    一、“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说:‘你只说刘备来访。’”

    童子有性格!

    不过刘备也确实恶心,真有本事,不念这么多头衔,旁人照样认识。这让我想起郭芙经常介绍自己的方式:我的外公是谁谁、父亲是谁谁、母亲是谁谁……众人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她本人到底是谁;还有一例:如今很有名气的洪晃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时,医生问她是谁,她这么介绍自己:我外公是谁谁、我妈是谁谁、我继父是谁谁、我丈夫是谁谁。外加许多定语以显示上述人物的地位。

    三个例子放在一起不是很有意思吗?也许我的想法有些偏,但我觉得这些人都没什么自信。(310)

    二、刘备三访茅庐时,终于学乖了:“有劳仙童转报: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注意“仙童”,他可真会拍马屁。(316)

    38. 刘备二访茅庐,见到他的弟弟诸葛均说:“……今特冒风雪而来……”

    我特别厌恶这种口吻,这好像很多新闻体的说法:某某领导(记者、警察……)冒着风雪、严寒、酷暑、危险到哪里哪里视察、慰问、关怀云云。我想这都是这帮人的工作,你既然拿了那份钱就该做好它。工作要求你就应该考虑到会遇到种种情况,按照工作的要求做到了,算是尽了本分,没什么好特别强调的。特别强调环境的艰苦,是为了不露痕迹地说出自己是多么的不辞辛苦、爱岗敬业、身先士卒……,相当虚伪。他们都应该像《鼠疫》里的医生学习。(313)

    39. 第三十八回,诸葛孔明先生可出来了!刚拿到书时我就在翻目录,没想到这么关键的人物竟耗到全书的三分之一时出场!终于知道原来先生三十九岁时方出茅庐,将近不惑之年后才辅佐刘备夺得三分天下。真的英雄要耐得住寂寞呀,可有的人呢,这样的年纪却已经“死”掉了……感叹ing……(317-319)

    40. 孔明先生宁愿在家呆着也不愿入世。刘备又哭了:“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最受不了这种代天下人表态的口气,刘备有什么资格代表苍生。再说,苍生没了谁也不是活不下去地。这马屁拍得忒没水平了。

    或者换句话说:我刘皇叔是人民的大救星,我可以代表苍生,你要是不出来,“如刘备何!”。就是和我过不去,俨然有要挟的成分。(319)

    不久刘备被曹操逼往江陵的途中,路过景山后,看到从者零落无几,又哭了:“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简直就是太不要脸了。(344)

    41. 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弃了新野和樊城后,面对十余万百姓时,又哭了:“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 百姓逃难在战争中是很正常的事情,说这话真的很不要脸,刘备以为自己是谁,这人也太自恋了。

    后来,甚至要“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虚伪!恐怕他就是知道旁人会救他才敢跳河,这就是做戏给百姓看。真有诚意自杀的,都是偷偷摸摸找个没人的清静地方了断。一般故意表现得要死要活得,都不会真死,肯定有什么图谋。(340)

    42. 第四十一回,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那段,写得真是精彩。当时的紧张程度比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时还要惊心动魄万分,更厉害的是赵子龙“杀死曹营名将五十馀员”。

    《三国演义》中我唯一喜欢的大将只赵子龙一人。(344-347)

    最后赵云保得小主公安全见到刘备,出现了那场著名的掷子事件。我觉得刘备够虚伪,真有愧心,就要认真地掷,掷都没掷死,可见没有诚意,所谓掷子显然只是笼络臣子的烟雾弹而已。不过最后也出了点问题,刘禅为什么是扶不起的阿斗呢?恐怕就是那时候摔傻的罢。(348)

    43. 刘备的夫人们最麻烦,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扯后腿的永远是她俩,后来长坂坡死了个糜夫人又多了个阿斗,相当麻烦。 44. 曹操领百万大军来袭江东,时劝孙权归附,共伐刘备。鲁肃是主战派,当时他是这么说的:“如肃等降操,当以肃回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此话可证:即使汉献帝灭了曹操,重掌大统。但人心已散,队伍就不好带了。有实力的都想称“孤”,谁还稀罕什么爵位,有了天下自己就有了封别人爵位的权利。英雄也好、枭雄也罢,早就不拿皇帝当回事了。(355)

    45.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主降派头号分子张昭说:“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也就是说诸葛亮当时是很有名气的一个人,而他的哥哥诸葛瑾很早以前就在孙权的帐下,可孙权为什么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可得万世基业的人才呢?(355)

    直等到诸葛亮以二乔激周瑜后,周瑜才知道此人厉害,方派了诸葛瑾去做说客。家门口的人才居然被放过了,敢问他们的眼睛都长在哪里了?这是不是应该叫做兔子不食窝边草捏?(370)

    46.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虞翻质问:“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尤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先生的回答相当精彩:

    “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这段话说得实在,不因为曾经的失败或自己的弱小而自卑、怯懦,举陈事实,没有夸夸其谈,赞!不卑不亢的态度,对比的巧妙运用,言语的犀利,不愧是卧龙先生!(357)

    47.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回答薛综的质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

    之所以抄了这么一大段,是我终于明白了刘备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人望。刘备以皇叔身份代表汉朝皇帝的正统而战,“汉朝苗裔”的名头够正;反观曹操是贼,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助了刘备算是匡扶汉室,弄好了恐怕还会有光武中兴的希望;归了曹操就成了乱臣贼子,无君无父了。

    但是只因一个相同的姓氏“刘”就能代表所谓的正义,真真荒谬已极。天下应视能者而居之,汉献帝姓刘,不是也奈何不了大势嘛。

    可见“忠孝”二字当真是当时文人悬在头上的利剑。“无君无父”就是忘本、就是反逆。“一臣不事二主”是当时的主流思想、道德准则。所以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刘备较之曹操算是正统。而刘备则是刘姓皇族中比较有前途的人选,这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刘皇叔了。

    我开始的不明白,是因为如今的环境已经和当时不同,我以今人的眼光看去,自然觉得曹操比较可爱,刘备被人喜欢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同一本书,放在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所控制下的古人眼中,就和我们今天的观点大相径庭了,这样的视线下刘备俨然英雄,虽然他很爱哭;曹操竟成了白脸的乱世奸雄。

    我又想到了昨天写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后的话,历史这个东西呀,真的很难说得清楚。“真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历史的真实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当事人也会有不同的评说角度。而过去发生的是“历史”,今天发生的叫做“新闻”,“新闻真实”岂非也是个老话题了。(358)

    48. 诸葛孔明智激周瑜时,如此形容二乔的美貌:“操本好色,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先生真乃神人也!身居汉末就知道几百年后的唐朝有个杨玉环mm,服了!(365)

    49. 诸葛瑾前来劝服弟弟诸葛亮辅佐孙权,开口以伯夷、叔齐二人之事问之。孔明先生的回答真的太妙了。没等哥哥说出相请之事,便反客为主地请他念在兄弟之情以助刘备。真的太聪明了,把大包袱丢给自己的兄弟,让哥哥先说出伤感情的拒绝。隐含不宣的意思就是:既然你不能为了骨肉之情离开孙权,自然也不能这么要求我离开刘备了。佩服。(370)

    50.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其实赤壁一战,诸葛亮只是作为刘备的说客,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共敌曹操。之后草船借箭,诸葛亮露了一手也是为了自保。借东风只能说诸葛亮在天气预报方面有些心得。

    其中周瑜确实居功至伟: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都能看出周瑜深思周密,用人得宜,及至火烧赤壁前,调兵严谨,真有帅才。

    开始不明白刘备有什么资本和孙权结盟。今天看诸葛亮用兵,以便最后的绞杀。(409)

    51. 曹操跑到了乌林,这时赵云杀出来“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我很好奇,抢那么多旗帜有什么用处?(411)

    52. 曹操败走华容道那段,我对着三国地图研究了半天。就是没弄明白,从乌林到葫芦口,应该先经过华容道呀,曹操是怎么绕过华容道先到的葫芦谷呢?也就是他怎么从 “乌林”——“葫芦谷”——“华容道”的呢?(413)

    53. 关于义释曹操那段。可能诸葛亮就是想放人。

    我统计了一下当时曹操的人马,书上说“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

    之前曹操与张辽,只剩下了“百余骑”;毛玠救了文聘后,“引数十骑到”;后又加上从马延、张觊处分得的两千人马。这总计两千多兵马,又在乌林和葫芦谷损失了很多。

    华容道如果不派关羽完全可以轻松拿下的,所以让关羽去。恐怕诸葛亮就有放人的意思,顺道卖关羽个人情,再用军令状拿关羽一道。此一计,三处得益,先生高明。(410-415)

    54. 自从诸葛亮来了以后,刘备真算是言听计从。这之后他除了哭之外就没别的能耐了。《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真不找我待见。

    55. 周瑜设美人计诓刘备来东吴以换得荆州。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却说玄德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小生偷笑一下,此意颇深呀……(441)

    56. 甘露寺,吴国太会女婿,我要是国太就把闺女给赵云了!刘备老嘛咔嚓眼的,怎么能把妙龄的女儿给他呢!人家子龙年少英俊,多帅呆呀!(444)

    57. 刘备带着夫人终于逃到了刘郎浦。有这么一段:

    赵云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军师必有调度,何用忧疑?”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你说他哭什么呢:日后恐怕又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难舍曾经的繁华?还是后怕“美人计”差点泯灭了自己夺天下的壮志?(453)

    58. 周瑜欲行“假途灭虢”之计,以助刘备攻打西川为由,而图谋荆州。此计被诸葛亮识破,周瑜行至荆州城下,赵云转述了刘备的一段话:“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那当初为什么要与鲁肃定约取西川后还荆州?如果周瑜拿出了当时的约定,刘备又作何解释?

    所以我真受不了刘备这种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说了一大段冠冕堂皇的鬼话,其实心里既想着荆州又惦记着西川。真受不了这种人。(462)

    59. 周瑜在巴丘发出了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后“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这句长叹实在有自抬身价的嫌疑。赤壁之战周瑜确实堪称英杰,但其后在针对荆州以及诸葛亮的逐个用计及行事中,都棋差许多招,谁叫你在诸葛亮面前犯了那么多的错误,周瑜明显差了很多的档次,把自己和诸葛亮并列,确实可以抽自己了。(463)

    60. 周瑜死后,遗书荐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可之前“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孙权知道后“不胜忿怒,欲拜程普为都督”(454-455)

    这时为何不用程普?而用了鲁肃?(464)

    61. 柴桑口卧龙吊丧时,祭文中有这么一句:“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听着像哭情人,比较夸张哦。(465)

    62. 卧龙吊孝后在江边碰到凤雏庞统,邀其共助刘备时,说:“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所学。”

    首先这点就比徐庶厚道,徐庶也是没办法了,才在最后关头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在举荐人才上是没有什么偏心的,况其确有非常之才,才不怕别人顶替了他的位置罢。

    其次,这是否也可以成为当年诸葛亮不投孙权的原因?(465)

    63. 鲁肃举荐庞统于孙权后,“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这已经怪到极点了,还好意思瞧不起别人。(466)

    64. 庞统因相貌问题,不被孙权所喜,后又放出轻视周瑜的狂言,遂见轻于孙权,不被其用。之后鲁肃和庞统有一段对话:

    肃曰:“公报匡济之才,何往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

    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

    肃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

    统曰:“统意实欲如此,前言戏耳。”

    肃曰:“某当作书奉荐。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

    鲁肃和周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庞统对周瑜说了这些,周瑜恐怕会杀了他(前者有诸葛亮的例子),他是不能允许人才跑到敌对一方的。但是假如周瑜还活着,他能否重用庞统?即使被周瑜重用,庞统能屈居周瑜之下?这样想下来,我才明白诸葛亮为何要随了刘备。

    而鲁肃竟然反劝庞统去投刘备,当然他不希望这样的人才为曹操所用,成为自己的大敌,所以希望他去荆州?但我觉得最安全的方法是,扣住庞统,既然我用不了你,别人也别想用你。鲁肃的性格,很值得推敲。(466)

    65. 庞统来到刘备处,仍因容貌问题被轻视,被安排到耒阳县充一县宰。不知庞统怎么想的,赤壁现连环计时,曹操并未因其丑陋而轻视他,但孙权和刘备皆因此而见弃之,所以投曹操怎有“明珠暗投”之说,“暗”就“暗”在正统的名分上吗?

    刘备对庞统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其实刘备真是个庸才,他其实不能识得真正的有用之才,虽然他很幸运地访到了如雷贯耳的卧龙先生,但活生生的凤雏先生就摆在眼前他怎么就没看出来呢?简直就是个睁眼瞎。

    后来孔明按察四郡归来,告知庞统之事,刘备才知道庞统是个大大的人才,于是“下阶请罪”,前后判若两人,真是虚伪。(466-468)

    66. 书已经看完了,后面的懒得打,提前在这里结束了。最后的感触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呼拉拉似大厦倾……蜀、吴完得太快了。正是前面那段词:“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05年4月6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二月二十八)星期三看《三国演义》总结读后感

    一、蜀军每次出击,都要考虑到运粮的问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的数次出征,多数情况下都为粮草所累。所以我想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蜀道难”,不只是对敌人而言,对己方也是个重大的难题。蜀给人的感觉合适作偏安的小朝廷,不好进来也不容易出去。所以每次蜀军运兵出去就比较困难。我坐火车去重庆时,感觉不停地过山体隧道,这还是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试想古人要过去真的不太轻松。

    这样我总觉得,诸葛亮开始的计划就有那么点问题。可能是当时天下局面中原归了曹操、江东归了孙权,恐怕只剩下了蜀地还可有所图谋罢。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想到了诸葛亮很重视荆州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不是庞统早死,诸葛亮不得不入川去助刘备,留荆州与关羽照应;试想如果关羽不是托大,撤走了荆州的兵马;试想如果蜀没有失掉荆州,那么荆州可算是进入中原和东吴的跳板了,这样粮道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这样一路想来,我忽然觉得自己的一个看法改变了。以前我觉得做什么事情如果失败了,那是你还不太努力;可是《三国演义》给我的教训是,即使你很努力了仍然会因运气不在己方而失败罢。“运气总是赐予有准备的人”,“总是”并不是个完全、极、尽的意思,这就包含了不一定的成分。

    二、越往后看《三国演义》越觉得不真实,感觉它既像武侠小说也像神怪小说,又有那么点传奇的色彩,就是不像历史小说。到最后除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已经不太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读了 。

    武侠小说方面:比如武将的对战,就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对打,虽然没有武侠小说来得精彩,但感觉有那么点雏形。尤其作者写作的时候,似乎很少谈及兵卒在战争中的作用,好像战争的胜利主要决定于武将是否胜利,战争大场面描写不是很精彩。甚至武侠小说中处在灵魂地位的江湖义气,也可以在三国中找到影子,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张辽对曹操的忠义……

    神怪小说方面:比如左慈、管铬等人物已经算是神仙了,还有一些神怪方面的小故事。说来也巧,看完《三国演义》我就开始看《搜神记》,特别惊喜地发现很多《三国演义》中的神怪故事出自《搜神记》。

    传奇方面:我先前重看过唐宋传奇,很难不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就是觉得像。

    这让我想到了《鹿鼎记》,开始按惯例以为是武侠小说,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像历史小说,到韦小宝带兵打俄罗斯的时候,我甚至以为清康熙年间就真的有韦小宝这么个大活人了。直到最后看完,我还以为金庸先生遍览史料,发现了康熙年间在皇帝身边有个默默无名的重要谋士就是“韦小宝”。

    三、本书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回的最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是沿袭说书人说书的套路,故意在关键处卖个关子,好赚你下回来听。虽然有时这个要紧的地方并不见得有多要紧,但是作者的写法却很抓人,吸引我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很多时候翻过篇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却让我欲罢不能。有一夜,我竟是不停地打着哈欠,直看到了天亮。

    四、感觉关羽死了以后,作者的写作速度就加快了。之前作者很注重细节的刻画,例如曹操赤壁后狼狈败走的一大段情节,心理、环境写得都很细腻;可后面,就连很重要的空城计那段,我都觉得有点单薄,甚至没有京戏《空城计》来得更为丰富。

    虽然速度加快,但文字更为简练。短短数千字的一回容下了更多的故事情节,作者的文字功力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我去书店翻了下《三国志》,它是分国别魏蜀吴三国而写。而《三国演义》是将三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按时间顺序编排起来,所以我真的佩服作者组织材料的功力,汉末群雄并起,那么多的枝节用哪个开始更为合适?如何安排主次情节的位置,因为有很多事情是同时发生的,先交待魏蜀吴哪一个比较合适?哪些材料可以弃之不用?哪些又是必须交代的?想想都是些让人头大的问题。虽然三国的故事流传多年,已经有了一条大家习以为常的主线,但编成120回有系统、组织严密的小说,真的是很厉害的事情呀。

    虽然我不喜欢这本书,但还是会狠狠地佩服这部书的作者。

    五、感觉本书已经在很努力地糟蹋曹操、吹捧刘备。但我这个现代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竟然喜爱曹操、厌恶刘备。这显然有违作者写作的初衷吧,恐怕作者知道是会晕倒的。套句时髦的说法“这就是因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的巨大碰撞呀……”。

    六、我特别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原谅马谡,虽说马谡失了街亭,但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原谅过别的立下军令状仍然失败的大将(关羽),他甚至能一再容忍有反骨的魏延,为什么就不能赦免马谡?否则西蜀也不至于将才零落得只得一个姜维。

    2005年4月16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三月初八)3:182005年4月23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五)星期六注:本文引文及战事情节请详见原书。我所选择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三版,2000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的《三国演义》,后注数字为页码。下一章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列表 《三国演义》主题阅读 四大名著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