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评论精选》苏辙 三国论 翻译

上一章     苏辙的三国论浅显而易懂,想必读过之人多如过河之鳅。这篇文章愚者也读过多遍了,不过后来苏辙后悔说,少时锋芒太露,好议古人得失,大意是对自己年少时轻狂表示不满,愚者以为:虽然此文学术价值不是甚高,但是对文章的写法却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能入续古文观止。

    三國論

    蘇轍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

    蓋嘗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後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悲夫!世之英雄,其處於世,亦有幸不幸邪。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 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擊勇,此譬如兩虎相捽(抓),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蕩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沖,徘徊而不進,其頑鈍椎魯(愚鈍),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徘徊不前)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

    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純,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於二袁之間,困於呂布而狼狽於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苏辙的三国论浅显而易懂,想必读过之人多如过河之鳅。这篇文章愚者也读过多遍了,不过后来苏辙后悔说,少时锋芒太露,好议古人得失,大意是对自己年少时轻狂表示不满,愚者以为:虽然此文学术价值不是甚高,但是对文章的写法却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能入续古文观止。

    三國論

    蘇轍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

    蓋嘗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後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悲夫!世之英雄,其處於世,亦有幸不幸邪。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 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擊勇,此譬如兩虎相捽(抓),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蕩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沖,徘徊而不進,其頑鈍椎魯(愚鈍),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徘徊不前)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

    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純,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於二袁之間,困於呂布而狼狽於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译文如下:

    如果天下的人都胆怯而只有一人勇敢,那么这位勇敢的人将获胜;如果天下的人都糊涂而只有一人拥有智慧,那么这位智者将获胜。勇敢的人碰到勇敢的人,那么勇敢就不能依靠了;同样,聪明的人碰到同样聪明的人,那么智慧也不足以依靠。所以说: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不能够平定天下的,所以天下进入乱世的时候,英雄们蜂起而难以平定。

    (赞一个先,苏辙此文为策文,上来要求先抓住考官的眼睛,前面说得非常有气势,琅琅上口,最后说智慧和勇气不足以平定天下,那么什么能够呢?如果主考官上来第一段就看不下去了,效果可想而知)

    我曾经听说过:自古以来的那些英雄君主,他们所遇到的那些所谓的有智慧和有勇气之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的勇气和智慧.悲哀啊!人世间的英雄,处在世上,也有幸运和不幸的呀.汉高祖.唐太宗都是智勇超过天下人而得天下.曹操.刘备.孙权则是智勇相当的人相遇,从而失去了得到整个天下的机会.以智攻智.以勇攻勇,这就好比两只老虎相斗,牙齿.力气相当.谁也赢不了谁.势力足以相斗,却不能有一方彻底取胜.在这个时候,可惜没有汉高祖那样的人来制服他们.(第二段已经立论....有点像高中生写的议论文吧?下面开始举例说明)

    当年项羽凭着百战百胜的威信,成为诸侯的盟主.叱咤风云,发泄者其本身的怒气,向西反攻刘邦.其势就像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了一般,天下的人,都以为汉即将灭亡了.而刘邦凭借着不是十分智慧和十分勇敢的本领,挡住了项羽的进攻,使项羽徘徊而不能前进.项羽的愚鲁迟钝足以被天下人嘲笑.最后能够击败项羽而后等待项羽自杀,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个人的勇敢和力量,如果不停的使用,就必然有耗竭之时.其智谋用久了而未成功,必然有所疲惫而不能成功.对方以长处制我一时,我只要将他挡住,使他达不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徘徊不能,走又走不掉,那么项羽已经必败无疑了.(第三段为第一个分论点)

    现在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人人都知道其才能可取的一面,不知道不可取的一面.世上人说,孙权比不上曹操,而刘备比不上孙权,刘备缺少智慧且勇气不足,所以有比不上两人的地方.但是如果不知自己的不足还能去求胜,那也就够糊涂的了.刘备的才能近似刘邦,却不知刘邦所用的方法.当年刘邦的才能表现在三方面,先占据有利地势,以体现出取天下的趋势;招揽韩信.彭越等出奇制胜的将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果锐刚猛之气却不用,以深折项羽猖狂之势.这三方面,三国君主的才智都比不上.只有刘备接近却未能达到,却还有洋洋自得之心,若比作一个锥子,则太迟钝而不够锋利,若比作一个圆锤又太过锋利了而不能用来打击。这二种方法在实战于中,还没有肯定用哪一种.所以总是想有所为却不成功,想做的又总是达不到.弃天下入巴蜀,不是好地方.;用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却处于纷乱的争战之中,自身又不是将领.不能忍住一时愤恨之心,亲自率兵去打别人,是气度还不够.悲哀啊!当他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狼狈地跑到荆州,百折不挠不能说不象高祖的风范,但最终不知所以自己能干些什么.自古以来的英雄,只有汉高祖是没人比得上吧.下一章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列表 《三国演义》主题阅读 四大名著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