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惊蛰 | 春天的气息,你感受到了吗?
2016/3/5 新泰洪强医院

     一

     《惊蛰》(左河水)

     一声霹雳醒蛇虫,

     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

     融融翠野启春耕。

    

     “春雷响,万物长”,天空中的一声巨响,惊醒了蛰伏于地底下冬眠的昆虫。“惊蛰到,春光俏”,沉睡一冬的动物都苏醒了,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吧!

     一年之计,不负春光

     “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春雷为鞭策,劳碌一季重新开端。从今天起,田间地头又要热闹忙碌起来了。

     正为梦想奋斗的你,是否也做好准备,继续全力以赴呢?请相信:只要努力,梦想能到达的远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

     惊蛰三候

     1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像害羞的姑娘,用暖声细语说着“春天快乐”。

     2仓庚鸣

    

     惊蛰后五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风和煦,阳光灿烂,仓庚从一条枝桠跳到另一个,唱着“春来到”。何为仓庚?黄鹂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最为讨喜。

     3鹰化为鸠

    

     再五日,“鹰化为鸠”。鸠即今之布谷。仲春时节,树木茂盛,鹰飞返北方繁殖,只剩下布谷、斑鸠在中原地区飞翔。古人以此比喻万物开始生长。

     惊蛰习俗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关于惊蛰吃梨的几种说法:

     1. 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2. 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3. 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防病

    

     洪强医疗·怡康健康管理中心专家表示:早春时节冷暖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春季气温不稳定,气压变化大,气候也比较干燥,体内的血液粘稠度就会增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加上血管收缩时间相对延长,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血管硬化,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甚到还会诱发脑溢血、中风、心梗等。因此,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病人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01

     春捂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天气变化快,气温时高时低,尤其是早晚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着凉感冒,并引起呼吸道疾病,此时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因此“春捂”在此节气中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因为天气变暖而过度减衣。

     02

     适当运动

    

     惊蛰时节,运动不宜太过激烈。人们才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需要循序渐进,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

     03

     早睡早起远离“春困”

    

     惊蛰时节,气候回暖,人们很容易感到困倦、疲乏,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间称之为“春困”。远离“春困”,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加强锻炼外,在饮食上宜清淡,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避免食用大油大腻食品。

     04

     饮食要清淡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以“春宜养阳,重在养肝,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为原则。

     饮食上要温热健脾,酸有收涩作用,不利于体内阳气升发,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物,春季多风,气候变暖,要注意补充水分,多食用新鲜蔬菜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咨询微信在线医生,点击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新泰洪强医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