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医药:“医药界的义乌”是怎样炼成的?
2015/9/23 医药云端信息

     人民网阜阳9月22日电(李家林 苗子健)这是一座素不产药的内陆县城,却左右着全国普通药品的价格;

     这是一座区位不占优势的区域,却有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大市场,以及亚洲最大的药品仓库;

     这是一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全国4000多家医药厂家的60000个品规的医药在此进出,堪称医药界的“义乌市场”……

     在感叹安徽太和医药市场成功之路的同时,你是否会想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太和?是什么给了太和医药发展的源动力?

    

     十万草根闯市场

     如果你和一名太和药商成为好友,千万别在酒桌上问他的发家之路。没喝醉之前,他只会劝你“喝酒喝酒”,喝醉了之后,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开始讲述,语不成声地结束。

     吃不饱饭、扛着麻袋、四处求人、住最便宜的小旅馆……时空在这些关键词中穿梭,眼前的成功让他们在回忆打拼之初时难免心酸。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家统配价和市场价同时并存,“倒爷”大量出现。拥有庞大人口的太和县一些居民为了填饱肚子,盯上了倒卖药品的生意。

     太和居民罗丁山(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为了吃上一口饱饭,1982年,刚刚成年的罗丁山不得已加入“跑单帮”大军。他凭着家里卖掉20袋麦子的70元钱和托人从信用社贷的400元钱,开始了艰辛的贩药之路。

     由于缺乏资金,罗丁山只能进一些很便宜的药。但他没有想到,即便如此,短短三天时间,他净赚了32元钱。

     这32元钱,罗丁山念叨至今,“要知道,那时在生产队,劳动一天不过9毛钱”。

     出门在外,为了不被骗,文化程度不高的罗丁山们只相信乡党。正因如此,太和药商总是习惯于把药品先运回家乡,然后再伺机出手,这样一来,他们又带动了更多太和人贩药。

     虽然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在信息闭塞发展滞后的地方,个私经济仍会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罗丁山回忆道,那时候贩药,如果遇到在国营商店工作的朋友,会不自觉地将脸扭转过去。

     当时,罗丁山还不知道,他们撕开了计划经济的幕布,缔造了最初的市场经济雏形。

     皖北县城里“冒”出的市场萌芽越长越壮,就这样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太和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无比又错综复杂的贩药群体,俗称十万医药大军,开展各种药材药品的“深购远销”活动,太和逐渐成为皖北最大的普药产品输入和输出地。

    

     从生死存亡的危机到“全国普药看太和”

     当 “太和人”和“太和药”南征北战、攻城略地、赚取了第一桶金之时,也因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留下了不少骂名,以至于太和一度被外界认为是“假冒伪劣药品的源头”,太和警方破获假药案的数量与案值也屡创新高,太和医药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一些医院拒绝进太和药,惊醒了太和的主政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太和主政者对医药市场大动“手术”。现在,所有药厂的药品委托安徽华源医药(原太和医药公司)代销,由华源医药提供仓储、搬运、对外交易、收款、发货等等,从根子上杜绝了假药。

     “在生死存亡之际,我们提出‘以规范救市、以质量立市、以诚信兴市’的口号,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安徽华源医药副总经理、董秘张言向人民网安徽频道介绍,历经重组、改革、整合、创新、发展等十多年求索,太和医药产业不仅生存下来,还形成“全国普药看太和”的现象。

     “在太和,贩假药、过期药除了要接受法律上的制裁,还会被同行看不起,一辈子抬不起头。”太和药商丁强说,从安徽华源医药正规途径走的药品,绝没有假。

     市场逐渐规范之际,也是竞争加大之际。为了生存,安徽华源医药一直走“薄利多销”的路线。2014年,安徽华源医药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净利润只有3000余万。

     虽然医药经营净利润不高,但是医药生意带动了当地金融、物流、客运、餐饮、房地产等服务行业,拉动了县域经济,当地人把这一现象总结为“以药为引兴百业”。

    

     太和医药市场的自我转型

     一方面,太和医药市场的成功引发众多的模仿和追随者,外加上医药体制不断改革,太和医药市场的增长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另一方面,裹挟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太和人打算从医药市场中挖出更多金矿,用当地人的话说:“太和不能只停留在做好市场的层面,靠给别人卖东西不是长久之计。”

     如何突破现在局面?太和医药市场开始了自我转型之路,选取的路径是借助药品批发大市场,延伸上下产业链条。

     张言介绍,安徽华源医药抓住公立医院改革机遇,近年来先后托管了诸多医院药房。此外,安徽华源医药正在准备境外上市,利用低息资金并购其他省份医药企业,快速壮大。

     与此同时,太和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和县正抓住机遇,发挥当地药商与国内制药企业联系广泛、人脉资源丰富的优势,瞄准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引进高端医药产业、技术、产品和生产基地,进军医药生产领域,力争打造“千亿产业”。

     安徽贝克药业就是落户太和的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抗艾滋病新药利托那韦。该公司董事长助理王瑞说,这种药从2008年开始研发,历时七年时间,结束了国内长期依赖进口抗病毒药物的历史。

     目前,贝克药业生产的的利托那韦经过国家GMP认证,成为全国最大的利托那韦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印度、意大利、巴西、韩国。仅此一项,每月就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2亿元。

     太和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太和有医药生产企业62家,去年37家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50.8亿元,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1%。

     这一切都显示,太和的医药产业经过“凤凰涅槃”,已找到突围路径,并迎来转型新空间,一个从生产到批发到零售的宏大格局正在有序铺陈。

     医药云端信息

     医药行业第一营销自媒体

     专业 | 深度 | 可信

     咨询 、培训 、 投稿

     请发邮件:drugist@163.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云端信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