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和空气一样重要:提升健康成为国策!_范志红
2015/3/4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健康改善,规划需落地!

     虽然我国政府对国民健康日益重视,北京市在于2011年就编制了“健康北京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但至今为止,这个非常好的概念和规划,除了环境改善方面已经做出巨大努力之外,从促进健康来说,在很多方面的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目前我国居民死亡原因80%以上是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大部分疾病与不合理的饮食方式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转向健康生活方式来进行预防和控制。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都提到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但其中主要的思路仍然是拓展医疗机构的治疗能力,而并未将重点放在疾病预防方面,对改变生活方式和加强营养指导更是极少提及。

     据北京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表明,40-60岁人口当中,血脂指标不正常的占50%以上,如果加上血糖、血压、血尿酸、脂肪肝等指标,指标不正常的比例超过60%。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0年调查数据,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按空腹血糖5.6的标准),这个数据超过美国水平。其中40-49岁人群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1%,18-29岁都达到了5%!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率高达50.1%,如不加以干预,他们在几年到十几年当中就会正式成为糖尿病患者,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出现并发症。报载,每个糖尿病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将近万元,而一半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又会罹患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很大比例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眼底病变和肾功能损害。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老年痴呆率也会明显高于健康老人。

     目前我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未来十几年当中,工作人口和抚养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下降。而就在这段时间之内,现在40-50岁的人将成为退休老人。健康的老人仍然能够为社会分担工作,创造财富,直到80岁仍可活跃于社会和社区当中。但目前的情况是,虽然我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但健康寿命并不高,在40岁到80岁之间,这些人会因为慢病而持续消耗社会资源。最令人担心的是,就在十几年之内,老龄化高峰和各种慢性病患病高峰相重合,将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压力。

     显然,这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民所应有的状态,也不是长期可持续发展所所应当有的局面。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放任慢性疾病暴发,再下力气去治病,犹如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最终必然付出沉重代价。

     如果国民的健康状态不能改善,慢性疾病迅猛增长的态势没有明显改变,有限的医疗服务将无法应付疾病增长所带来的需求增长。即便实现目前推进中的各种医疗资源整合措施,也未必能够解决医疗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能解决社会保障和医疗费用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慢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医疗费用越来越高,政府和家庭最终都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由于中年时各项指标已经不正常,到退休之后已经进入严重的疾病状态,不能在社区和家庭中发挥活跃作用,很大一部分人还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丧失自理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照顾负担。

     从发展角度来说,最有经验的中年人创造力下降,劳动效率下降,甚至发生早夭,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因为需要大量人力来照顾患病者和失能者,又会严重影响到有效劳动力的数量,妨碍经济发展。

     一对年轻夫妇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如果又有两个老人同时患病住院,甚至失能,即便没有经济问题,在精力上也是无法应付的,他们怎么能够产生幸福感?

     总之,如果错过现在这个慢性病井喷之前的防控时机,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同时,令人担心的是,尽管很多人在50岁前甚至40岁前就已经进入慢性疾病患者的行列,全社会至今仍然缺乏预防和控制的共识。一部分国民虽然逐渐产生了健康意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该从哪里获得帮助。我国还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建立社区营养师、国民健康指导员和注册营养师(RD)等制度。正规医院的医生工作过于繁忙,而社区医生不仅人力严重不足,而且其中受过营养、运动、健康促进等方面专业培训的比例甚低,难以给居民以及时、准确的指导。这种情况说明,在健康指导服务方面,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还很低,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卫生系统虽然已经进行了很多疾病防控的工作,但仅限于少数试点,少数人群,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跨部门的健康工作机制来综合调动和管理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政府扶持、购买和管理健康服务的综合方案。向谁去购买服务?如何培养出足够的服务力量?如何管理和规范这些服务,保证它们的质量和成效?这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那么,健康改善的种种规划就很可能一直停留在纸面上。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绝不仅仅是医疗系统的事情——正如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由质监局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能仅由环保局来解决一样。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努力,需要有一个综合的机制,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来加以推动。

     没有什么民生问题比健康和生命更重要,没有什么幸福感能够离开身体健康而存在。作为代表国民根本利益的政府,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把促进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的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像重视大气污染防治一样形成共识与合力,以创新的机制推进相关工作。如果现在还不开始努力,只怕在迅猛的老龄化进程中,真的就来不及了。

     其实,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慢性疾病的防控,与养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都密不可分。它不仅是保障民生的关键,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健康服务产业的一个大好契机。应当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老龄化进展较早的大城市要充分利用医学、营养、体育、教育等专业人才资源,在这方面为全国探索出一个有益的模式。

     如何建设“健康城市”?

     (以下几点是我个人给全国人大代表所提建议,希望社会各界支持!)

     1.把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把促进国民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放在和解决大气污染一样的重要地位上,并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发展契机。

     2.把国民健康指标和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指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像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一样,制定全国和地方的健康改善相关条例,其中规定政府、企业、社区、团体、个人等各方面对于健康改善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将部分健康服务和防病措施纳入医保体系的方案。

     3.打破“健康工作=改善医疗”、“健康工作是卫生系统的事”、“防病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之类思维定势,建立跨部门的健康促进协作机制和联动机制,协调、规范和管理各政府部门、学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养老业、健康管理产业、健身业、餐饮业、食品企业、媒体等的健康相关活动。只有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才能避免出现良莠不齐、谣言误导的混乱局面。同时,要像环境评估一样,对相关领域中的各项公共措施进行健康效应评估,凡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公共政策要否决。

     4.以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健康管理工作加入社区职能当中,在稳定社区医生队伍的基础上,开展社区兼职营养师或兼职健康指导员的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由政府聘用这些人员,制定岗位标准,对其设立资质标准、备案机制和培训机制。

     5.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参与健康促进活动。

     6.引导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智力投入健康产业发展,把健康管理、健康服务于信息产业、物联网、高端服务业、培训业等联系起来,打造一套符合国情市情的健康产业模式,并带动一整条产业链,拓展巨大的内需市场,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增长点之一。

     如果您喜欢,请推荐给您的朋友和家人!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范志红

     祝您和您的亲友平安、健康、快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