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隐患自诊自查
2016/6/7 健康养胃小窍门

     望面色

     望面色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中国人的健康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五脏应五色,其中黄色应脾胃。

     面色萎黄可能患有慢性胃肠病如慢性胃肠炎等,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可能气血两虚。面色晦滞可能气滞血瘀。

     望舌

     望舌包括望舌质、舌苔两个部分。在整体望舌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舌质颜色红,多为肝郁犯胃或胃热炽盛。

     2.舌质红,舌苔黄腻,甚或灰腻、厚腻,多为脾胃湿热。

     3.黄腻苔或为厚腻苔,多认为是食滞胃肠。

     4.舌体微胖,边有齿痕,多为脾胃气虚。

     5.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多为脾胃阳虚。

     6.舌色红(绛),舌面无苔,光亮如镜,多为胃津干涸之象。

     7.舌红有裂纹或花剥,多为胃阴亏损、阴虚内热。

     8.舌质暗或紫暗,或舌边有瘀点、瘀斑,多为胃络瘀阻之象。

     在望舌这一环节,望舌苔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舌苔能反映胃肠方面的不适症状。

     舌苔是由胃气蒸腾所生,因此通过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推测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状况。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受耗。其损耗程度,少苔较轻,剥苔和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在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在逐渐减轻。

     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还要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黄苔: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剧增、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极大。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

     舌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表示外邪入里化热,但津液未伤。舌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

     舌苔黄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有湿。

     舌苔黄白相间,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老黄苔: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灰苔:舌苔灰白,多见于湿浊内困。

     黑苔:舌苔黑多因丝状乳头增生,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真菌增殖所致。黑苔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黏膜下层。黑苔主里证,病情一般较重。高热脱水、炎症、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真菌感染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都与黑苔有着相关性。

     腐苔:舌苔如豆腐渣般堆铺在舌面上,疏松而厚,可刮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未伤。

     白霉苔:舌面生糜点如饭粒状。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

     望呕吐物

     1.呕吐物清稀无臭,多是寒呕,多由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

     2.呕吐物酸臭秽浊,多为热呕。因邪热犯胃,胃有实热所致。

     3.呕吐痰涎清水,且量多,多是痰饮内阻于胃。

     4.呕吐物夹有不消化食物,腐酸味臭,多属食积。

     5.呕吐频发频止,呕吐不化食物而少有酸腐,多为肝气犯胃所致。

     6.呕吐黄绿苦水,多因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7.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因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所致。

     望大便

     1.大便溏薄,水粪相杂者为脾虚夹湿,可以见于慢性胃肠炎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大便量多,夹有未消化食物,秽臭不堪,为宿食停滞。

     3.大便黏硬,夹带腔血,多为肠道湿热,表现为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

     4.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5.大便夹有鲜血,多见于痔疮、肛裂、大肠息肉、大肠癌等疾病。

     6.大便干结多为胃肠积热。

     闻声音

     1.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高亢有力多为实证、热证。

     2.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低沉无力多为虚证、寒证。

     闻气味

     1.口气秽浊为消化不良。

     2.口气酸臭为胃有宿食。

     3.大便臭秽为胃腑有热。

     4.口中腥气为胃肠虚寒。

     5.矢气(放屁)气味酸臭,多为宿食停滞。

     查味觉

     口淡:口中无味,饮食不香,食而不知其味,又称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气虚而致。正常人口中无异常味觉,也属口淡范畴。

     口甜:口中有甜味,又称口甘。若口甜伴有头重身乏,脘闷不舒,口干咽燥,多见于脾胃湿热证。

     口黏腻:指口中黏而不爽。若口黏腻伴有苔厚腻,渴而不想喝,胸闷恶心,多属湿困脾胃。

     口中反酸:指口中有酸味感,若口酸伴有胸满胁痛,嗳气不舒,大便不调,可见于肝胃蕴热证。若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症。

     口苦:指口中味苦的感觉,属热证的表现。若口苦伴身热口渴,小便赤短,多属心火盛热证。若口苦伴咽干,胸胁胀满,小便黄,大便干,多属肝胆火旺,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

     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口味,不要一味吃过于重口味的食物,要刻意吃得淡一点。

     查食欲

     1.食少、倦怠属脾胃气虚。

     2.纳呆、脘闷、口苦属湿热中阻。

     3.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痛为食滞内停。

     PS:关注养胃微信公众号:jkyangwei 小胃每天为您推荐最新,最全面的健康养胃,养生知识。一次关注,终身受益,为您和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养胃小窍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