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味道,特殊的回忆,特殊的人......
2016/9/7 吃在遵义

提醒:点上方↑↑↑“吃在遵义”即可免费订阅我
知道吗?
在遵义,有一群特殊的人
20世纪60年代,国家提出“三线建设”,一大批技术专家,工人远离家乡不远万里来到遵义,帮助遵义人民建设家乡,很多老一辈的前辈一生都奉献给了遵义这片土地,有的人青春懵懂来到遵义,生根发芽,成家立业,最终扎根遵义。直到现在,我们还能依稀看见当时的厂矿影子,北京路的061-航天基地,上海路的长征厂,还有八五厂、八七厂。

许多和小编一样的厂矿子弟,自小生活在厂子内,在厂内读书、学习、玩耍。特别留念着当时厂内的大食堂,热腾腾的大包子、馒头还有数不清外面吃不到的菜,北方饮食文化、江南饮食文化和地地道道的遵义味道产生冲击,形成了独有的“厂矿味道”...

寻找遵义本地特色美食
解读美食背后深藏的故事
-----八七厂的美食

“生活不是只有诗和远方,
还有特殊的味道。”

“八七厂”创办于1966年,主要是一家生产和加工钢铁、钢绳的厂家。八七厂六十年代随三线建设入驻遵义,最早抽调湖南、天津、上海三个地方的专家和工人来到遵义建设八七厂,而后,就近的金沙、桐梓以及铜仁地区也来到遵义,也将各地的饮食习惯带到了遵义,久而久之,便在饮食方面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大杂烩模式,从八七辐射到了整个遵义!

有一种情怀叫“八七馒头”
现在,很多伙伴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三轮车用大棉被盖着,高音喇叭喊着“馒头,馒头,北方老面馒头”,可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同学可还曾记得,遵义的第一任馒头明星是八七馒头。“八七馒头”5分钱一个相信每个八七80后子弟都有这样的“馒头情怀”
87馒头还有一个称呼叫下岗馒头,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下岗潮,87厂也不能幸免,许多工人下岗。凭着自己的手艺就做了馒头到处叫卖,久而久之87馒头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还被媒体报道过称为下岗再就业的典范。

在这里,酸汤火锅到底87的好吃还是电厂的好吃,这一争论持续了很久,在那个地界,87厂、电厂相互毗邻,饮食文化互相渗透。这酸汤究竟是哪里先有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曾经的味道!

与一位老板聊天了解,他的店面是2002年第一场雪的时候开业的,至今为止他们家的酸都是正宗凯里酸运到遵义,再经过老板自己加工调制而成。电厂、87的酸汤如今早已遍布遵义市的大街小巷为提供着“厂矿味道”的酸汤。

好吃的味道要用专属的器皿,这砂锅就是为了酸汤而准备的。

当年的菜品可没有这么丰富,简单的蔬菜,单一的肉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我们能在酸汤里品尝的菜品越来越多。各种丰富又新鲜的蔬菜、肉类,每一样都可以包裹在你的口腔中,为你提供着让人垂涎的味道。


贵州独有的酸辣椒+番茄制作而成的酸味很棒!只要有外地朋友来遵义,我都会带他们去87厂吃酸汤~不为别的,只为在看看那些老房子、在找找童年我那已经零碎的记忆。

对于和小编一样的男生来说,酸,并不是我们记忆中那最美好的味道。男孩仿佛对酸天生有种抗性。更愿意将自己的舌头交给辣、咸这种重口味。比如,八七厂干锅 。

还是露天围坐,还是嘈杂又“乌烟瘴气”的环境,似乎,饮食在87显得是如此的生活,如此的自在。记忆中的那份宁静和喧嚣还停留在我的味蕾上,只是转眼间。我已从一个贪吃的孩童成长为只能怀念的父亲。不过,我会把这份味道带给我的孩子。


不喝酒、不喝饮料,干锅上来后先来2碗米饭,就着翻腾热辣的三线肉、肥肠,咸香麻辣的味道下肚才能满足的说出第一句话。配菜里的泡菜萝卜和芹菜清爽的让你忍不住再来2碗米饭,这才是男孩的最爱。

这个记载我童年的地方,似乎没变,但似乎又全变了。

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这里消失,懵懂的爱恋在这里浮现,我耳边响起了当年我妈唠叨我的话语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我想起了16岁时的那个她,那会的天很蓝,那会的我们很单纯,那会的八七很热闹,特别在87吃烙锅的地方.

这里的烙锅,从开店1、2年到整整16年的都有。这一片长大的娃儿都是吃这个烙锅长大的。对87的孩子来说,青春年少的时候,吃烙锅只是个借口,希望能和她多说说话,甚至在她面前抽两只烟,展现下自己的男子气概。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曾经在87的烙锅放声高歌过?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曾经在最张狂的岁月在87烙锅里直愣愣的看过一个姑娘?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曾经在87的烙锅里流下莫名其妙的眼泪?
我想,我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遵义有着太多太多美丽的地方,太多太多好吃的美食,可是对于我来说,对于和我一样在厂矿长大的孩子来说,或许只有这些特殊的印记,特殊的味道。才是我们睡梦中的记忆。吃着这些熟悉的味道,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如果你也怀念。何不约个三五好友回到87再重温一遍?
“识别下图中二维码”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吃在遵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