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世界被单一声音占领,我们需要跳出”沉默的螺旋“
2016/6/8 EMBA
上世纪50年代的《12怒汉》,是一部法律主题的经典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名18岁的男孩儿,被指控在午夜谋杀了自己的父亲。这起谋杀案有两个证人,他们都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证词,统统指向嫌疑男孩。根据法律,这12名陪审员,必须一致表决男孩有罪,才成完成使命。

第一次表决后,有11位陪审员认为男孩有罪,只有1位陪审员觉得可疑,提出异议。面对11:1的表决结果,8号陪审员的意见,处于绝对弱势。虽然,他并没有找到,可以判定男孩无罪的证据,但至少他提出了男孩无罪的可能。而另外11名陪审员,显然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举手判定男孩有罪,因为全部证据,确实指向的是 男孩杀了他的父亲。
电影的进程,是那一位坚持意见的陪审员一次一次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事实上他没有男孩无罪的证据,他只是对已经掌握的证据表示怀疑,认为这并不能判定男孩有罪。在一次一次举手表决中,这位陪审员动摇了其他人的信念。最终,陪审团决议男孩有罪的判定不能通过。

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这部电影还常常被人提起,一方面当然是电影的题材使然,另一方面,男主角在被完全孤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逆转了局势,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和这个电影故事相关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20世纪70年代,“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提出的理论。它认为,人们在表达自我观点的时候,如果受到广泛认可,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如果自己的观点,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长期以往,便形成了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力求不犯错误,并依照规范行事,来博得他人的欢心。因为大多数人,会因为害怕出错,被孤立、隔离,便选择压抑自己的心声。在古代,犯错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各类文字狱、宗教审判,都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惩戒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而设置的酷刑。到了现代,虽然没有封建强权,人们也还是会陷入沉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十足把握,所以随大流,才是最保守的选择。另一方面,我们每天接受着数以万计的信息,却没有精力逐个消化,久而久之,在强效传播的影响下,逐渐丧失了思想上的独立。
虽然我们说,现在的新媒体环境,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匿名性,让我们能够自由的表露心声,但是,网络上集体无意识的”沉默“行为,还是时有发生。2011年的药家鑫案,就让全民陷入了 集体无意识的批判中。
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活在强势的一方,但是要学会,用相对弱势的角度去思考。既然沉默的螺旋,并不会这么快消亡,我们就需要跳出这个怪圈,从那些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东西里,找到自己的思想。为此,推荐给您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充电300秒”,您可以找到包括“传播课”在内的系列知识型音频干货内容,每天5分钟,在碎片化的时间用听的方式,深谙大众传播的运行规律,看懂流行现象的来龙去脉,掌握引爆话题的方式方法。
最后,希望你我都能为自己勇敢发声,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从,就是对世界最好的尊重。
点击“阅读原文”,您可以聆听有关商科领域的智慧声音。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MBA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