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你是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吗?
2016/9/26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
↑↑↑免费送你12本亲子教育电子书
作者: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
01
大多数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中,对于父母的最大抱怨,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有位30岁的男士向我诉说他的父母,“每次想让我吃什么东西,在我表示不愿意的情况下,仍然要剥开包装袋强塞到我嘴边,并且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这是我最恨的事了”。
26岁的小Y,每次谈恋爱,回到家母亲都要详细询问女儿的约会情况,甚至要了解每句对话,再对比自己安排的相亲对象,然后出谋划策,仿佛自己才是女主角一般。母亲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围绕着女儿的恋情,让小Y感到只想逃离。
如果说,强迫喂吃东西、安排相亲,还是无伤大雅之事,那么父母监听电话、私拆信件、翻看日记等,则是严重侵犯到个人隐私领地的行为。当孩子严厉斥责父母时,仍然还要面对父母一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神态。
久而久之,性格较为独立的孩子就会养成处处与父母对着干的习惯。青春期的小J说道,“记得有一次打篮球回来,我刚换下的衣服已被妈妈洗好晒出,爸爸端着水等在一旁,我觉得自己永远被爱绑架着”。到了这个地步,无论父母是好心还是无意,都已被孩子统一解读为操控了。
虽然这些看上去都是一桩桩不起眼的日常小事,但在控制与反控制的长期冲突以后,即使不演变成吵闹打骂,也在内心埋下了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不会随着时间长久而消散,反而因为生活中充斥的无时不在的控制,对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心理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02
首先,产生自卑感
一个人的最初自信,来自于“我是个有价值的人”。
父母处处操办的行为,会使得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信任自己所做所想,渐渐地,内心也习惯于把自己当小孩子,希望有人能照顾自己。这样心态的人,就会形成以他人的评价为标准的思维方式。因为分析、看待事物时内心没有主心骨,无法确信自己的判断,因此在思想上就容易随波逐流,做事的目的演变成了取悦他人态度的手段。
其次对自己产生厌恶感
许多孩子在家里表现出的冷酷暴躁,其实是被长久忽视和不公平指责后正常的负面情绪反抗。
但父母往往高举“以爱之名”的大旗,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父母责备子女的份儿,绝没有子女说父母的错的道理,孩子也容易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观念内化于心,结果就导致许多青少年厌恶和痛恨自己。
03
再次学会了伪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中国现在很多父母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对待孩子有时棍棒交加、有时痛哭流涕,其目的在于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孩子。
但是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被欺骗的,孩子的内心能感觉到欺骗和伪善的意味,于是孩子以后也会学会这种与人相处的不良招数。
最后
导致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年轻人要么处在“葛优瘫”的状态,要么就以对社会不满的发泄方式甚至是犯罪,来实现自己所谓的“自由”和“价值”。
04
然而父母并不是完人。
我在咨询中见到、听到过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曾经也受过自己父母或长辈的精神“虐待”,使得他们的情感、交流模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他们不自知,又将这一问题通过言传身教,“遗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这就需要我们真真正正地看清楚,究竟自己的亲人以及他们的每个行为背后究竟以何种心理驱动的,有什么样的错误甚至罪恶被掩盖在了理所当然的表现之下,我们需要真正认清他们,才有可能给自己、给他人一个相对公平的认识和评价。
比如,母亲对孩子的个体边界不明确,过多参与孩子事务,或强迫孩子事事必须按照她的想法来,使孩子成长为无独立行为能力的巨婴。这种控制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生悲剧之起源。
母亲行为的形成源头,往往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妻子的热情不能给予丈夫,无法唤起丈夫的回应,最终只能指向幼儿,造就大批童年悲剧。
05
其实不论是在亲子关系还是婚恋关系中,我们都会发现,处处存在自我的人,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TA在把一切自己认为“对”的和“好”的想法都加诸在别人身上。
TA的意识里觉得:“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爱他,我想让他更好。”但实际上,TA潜意识里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我的价值是建立在对生活、对他人的控制之上,所以,我需要控制一个人,我需要用某种方式让生活变成我希望的那个样子。”
这种想法,是TA自己意识不到的,就算TA意识到了,TA也一定会用最激烈的方式去抵抗这种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毫无疑问在左右她的行动。控制不了自己人生的人,往往通过控制他人,来试图满足自己的安全掌控欲。
因此,当你的身边,出现喜欢控制他人的人,首先要进行沟通,观察并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是害怕、是惶恐、是空虚,究竟是为什么会拼命想抓住一切能控制的事情来增加安全感。和这种人吵闹是没有用的,越吵只会让对方因为感到失控而更加崩溃,当然一味让着也不是办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对方不再因为内心空虚把你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转移对方的生活重心,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克服“不敢走出去”的心理障碍;根据你对他的了解,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06
当然,作为孩子,你也得设法摆脱长期以来的精神依赖,这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而最重要的就是每次坚持不妥协态度。否则,虽然为了眼前和谐的假象,你暂时哄得了父母的开心,但这只会加深父母的掌控欲,未来你仍得相应承担内心冲突所酿的苦果。
相互独立,才能真正相爱。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五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新浪微博和知乎:心理咨询师曹怀宁。来源: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xinlishudaozixun),联合国际心理协会,打造“线上心理疏导,线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