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炉有辐射致癌?吃味精会变傻?朋友圈的“揭秘”你也信?!
2016/1/23 健康一身轻

小编自己做健康公众号,就总有朋友和我探讨微信微博上流传的各种“健康揭秘”。
比如下面这些:
微波炉的各种可怕“秘密”
这些朋友圈传言说:“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等。”
而在天津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实验室,专家测试了微波炉的辐射为278毫高斯,正常来说只要强度不超过833.3毫高斯都是安全的。
因为微波炉都设有防护措施,因此它向外泄露的辐射值微乎其微,不会危害健康,更没有研究说明会致癌。

另外,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专家还专门做了一个实验。
选取菠菜、小白菜、油麦菜、油菜四种蔬菜各250克进行比对,分别用微波炉、炒锅两种烹饪方式来烹调。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微波炉烹调的蔬菜和炒锅炒过的蔬菜,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区别。
经调查,这样“吓唬人”的谣言网帖是一个健康微信号随意从网上摘录的资料,目的是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还有人信味精吃多会变傻?
朋友圈传言说:“因为味精有谷氨酸钠,所以人吃了会变傻,会脱发、会记忆力下降。”
其实人喝了牛奶之后,体内也会有和谷氨酸类的物质,这和味精里的谷氨酸钠是一类物质。
蛋白质在体内要解体生成以谷氨酸为主的氨基酸(蛋白质中谷氨酸量在10~35%间,甚至更高)。
也就是说谷氨酸类物质,很多食物中都有。吃味精要变傻,吃啥都一样了!

其实味精不能多吃的真正原因是——钠。
味精不会影响你的大脑,也影响不到你的头发,但味精还真的不能吃多。
您别忘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个钠跟盐里的钠是一样的。
如果经常钠摄入量过高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风险,所以最好控制味精的摄入量。
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翟凤英表示,
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成年居民的味精消费与超重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味精吃多了会变胖,因此更要控制其摄入量。

流毒最深的“酸碱体质”
这条谣言传播之广,流毒之深绝对排名第一。
谣言说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酸性体质可能会得癌症,吃过多的酸性食物就会导致酸性体质。
弱碱性体质最健康,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碱性食物要多吃、酸性食物得少吃。
这个谣言的依据是,说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大概pH值在7.35 到7.45之间;
但碱性体质者大约只占总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体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为酸性体质者。

但真相是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到7.45,这是对的,而只有10%的人在这个范围内,70%的人是酸性,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人体有巨大的缓冲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到7.45这个精确的范围。
哪怕是连喝几瓶酸性饮料,也会被“缓冲”掉而不致于不会把血液变成“酸性”。
所以,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也就是说健康人的血液PH值都是弱碱性。
只有得了癌症等重大疾病后,血液才可能变成酸性,但并不是像传言说的那样,你的血液先变成酸性了,后预示你可能会有重大疾病。
所以,所谓酸性体质致癌这种说法完全是倒因为果。
正常人的血液PH值都是弱碱性,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酸性体质。

上一条派生出来的碱性食物更健康
和酸碱体质一样,酸碱食物的说法也流传特别广,网络上还有各种详细的酸碱食物的一览表。
酸碱体质不靠谱,那食物分酸碱对不对呢?
答案是食物确实分酸碱,但是无论是酸性碱性对身体健康都毫无影响。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不同食物的灰的确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
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
但在生活中区分酸碱食物毫无必要!

1930年代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
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实验对象一次性地分别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
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实验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了。
简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据代谢产物的酸碱性,也确实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碱性”来。
不过这种区分没有什么意义,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饮食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影响。
这些健康谣言,您中招了吗?赶紧点个大拇指告诉身边的小伙伴吧!想要收看往期精彩节目的小伙伴们,赶紧在微信对话框里回复你想看的节目日期,如20160120,按照这种日期格式就可以了!
当然了,您还可以回复当期节目的主要关键词,比如咱们讲到失眠多梦,您就可以回复“多梦”、或者“酸枣仁茶”等关键词,也可以收看到当期节目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一身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