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还有未来吗?--为你揭开"城乡差距"之谜
2016/6/10 鹏媒体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历史已经证明,农村就应该穷,而且会一直穷下去!
一 封建时代,农民很穷,农村很穷。国民党时期也是如此。由于大部分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几乎不占有任何土地,导致农民只能依赖地主而生活。农民很苦,农村民不聊生!
二 毛时代,农民仍然很穷,甚至更穷。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饿死的农民以几千万计,农民生活几乎完全滑到历史的低谷。"大跃进""浮夸风"看似主要原因,实际上根本不是,"集体化、大锅饭",才是万恶之源。刘少奇看到了这一点,一"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农业生产马上上来了,农民也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村相对城市,仍然是很贫穷的,这当然有几千年的历史原因:农村一直很穷。更有现实原因:"剪刀差"政策,农业产品低价供给工业,牺牲农村利益支持城市发展,一代农民利益的丧失换来了中国的初恋步工业化。农民因为户籍而被限制流动,只能固定在土地上,固定在农村,要跳出农门只有上大学和参军。农民完全无家底,连几只鸡都被当"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所有农民完全没有任何积累,赤手空拳打天下,改革开放时只能白手起家。相对来说,城市很多家庭是有些底子的!
三 改革开放时代,农村、城市面貌都有所改变,农民、市民生活水平也获得大幅提高。但就相对水平来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似乎更穷了,农村更落后了!
封建时代,毛时代,改革开放时代,似乎都证明了农民是富不起来的,农村是落后的--中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但国外呢,西方发达国家、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农村、农民的状况比中国好得多,甚至比城市还好!为什么,原因在哪里!
有人认为,城乡差距的根源是国家向农村的投入太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近几年国家及地方财政及补贴支出不下于10万亿级,国家为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也出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效果十分有限,城乡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在深入探讨城乡差距的根源之前,我们来看看几幅图和几组数据:了解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
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是一个事实。去过农村的人或生活在农村的人,都认为农民很朴实,但朴实的背后是落后和贫瘠。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感受会更强烈。有些农民还住泥巴房,室内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家俱,显得空空荡荡!污水直接排到地下,解手还得上茅房!夜半三更时,很多人害怕起夜,只好在床下配一夜壸,以供不时之虚。
农村泥巴房

农村茅房(厕所)

夜壶

城市生活

城乡教育差距更是极端。据2014年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介绍,初中阶段具有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城乡之间相差14.5个百分点。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没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之前都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有些乡下,几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甚至有些地方,还要租用民居,一年搬四五次也司空见惯。而教育差距是不断积累的,经过几十年(一二代人)的积累,这种差距将日益固化,短期改变几无可能。
农村教室

从动态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利润表)来说:2015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0万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4万亿元,城镇人口为7.7亿,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12万元;农村居民总收入为6万亿元,农村人口6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元。城乡比为:3.12:1。

再从静态财富(居民资产负债表)来比较: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5年,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4万元(全民财富约200万亿),其中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20万元和6万元。城镇家庭的人均财富是农村家庭人均财富的3.22倍。
以上从动态和静态分析了城乡财富差距。还没有考虑表外资产差距。其中有两个表外调整項必须考虑:
1灰色收入 这一点农村几乎是没份的(虽然村干部有机会沾染,但同七八千万体制內的人作比較,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中国灰色收入约占GDP12%,2015年达8万亿,这样按动态计算的2015年城乡比例就应该调为:4.16 :1 。
2房地产溢价由于农村房地产不能计价(或者说没有价值),近十几年来房地产的溢价主要为城镇居民所享有 (2.75亿农民工约1%在城市买房,但由于比例太低,溢价几乎可以不计)。如果加上房地产,这个城乡比值就可能在5 :1,甚至更高。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差距这么大呢?
一中国对农村功能定位问题:农村只能搞农业。城市的定位是发展工商业,而农村只能发展农业。农村当然农业,农业当然农民。这就是所谓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为整个国家机器服务的一个部件,农村沦为继续为城市作牺牲的附属品。城市让农村依赖农业,而农业不靠补贴是不赚钱的,农村只好一直穷下去。
建议:1 农村除了农业外,可以搞副业、加工业、乡镇企业。以副补农,以工强农。目前实行的新农村建设,就地城镇化是一个比较好的途经。2 在尽可能情况下大力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有钱可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实行"倒剪刀差"--以工补农。比如以前推行的家电下乡。3 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场制。4 在目前2.75亿农民工基础上,继续解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输送更多的劳动力,在目前劳动力红利逐渐丧失的情况下,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之苦,颇有一箭双雕之功效。
二计划配置土地指标,限制集体土地入市是问题的关键。由于有计划配置指标,在农村改变土地用途,难于上青天。土地不能入市交易,更是限制了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根本活不起来,死在那里,成年荒芜,无人问津。
建议:逐步废除计划配置土地指标的制度,减少甚至取消集体土地入市的限制,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让农村士地有序流转起来,让市场去调节农村土地用途。
三农民宅基地只有占有、使用权,没有收益权。宅基地产权残缺,直接导致市场化的先天不足,这就导致了抵押、评估、中介、仲裁等大量市场功能的缺失。中介公司、评估公司、金融机构、法院也不愿意为农村土地房屋提供市场服务。农民的建筑只能是农民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农村的房屋,没有任何商品属性和资本属性,甚至连居住属性也是不完备的,只能为农民生产粮食提供居住服务的!
建议:恢复农民宅地收益权,允许农村住房进入市场交易,像城市房地产一样,可以买卖、抵押、租赁、典当等一切市场行为。农村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将极大促进农村经济,让农民与城市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恒产(房地产)。同时城市房地产价格自然下降,城市人也不再为买不起房发愁!
四户籍限制了农民自由流动,农民身份加剧了农民一直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建议:取消户籍限制,不分农业、非农业人口;农民可进城,城里人可下乡,自由迁徙,"只知是中国人""不知哪地人",自由选择居住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鹏媒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