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莫扎特出生在「粮食胡同」…
2016/6/13 穷游网

    

     每一个喜爱音乐的人,都不会错过萨尔茨堡:它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取景地,指挥卡拉扬的出生地,也是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举办的地方。260年前,莫扎特出生于此,让萨堡成为“上帝宠儿”的故乡。谈起萨尔茨堡(Salzburg),既可指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州,又可指该州的首府萨尔茨堡市。

     *(“salz”在德语中是盐的意思,“salzburg”直译便是“盐堡”。)

     在这座保存完好的典型欧洲古城周边,群山里蕴藏有丰富的盐矿,当年大批的人为了“白色黄金”食盐而来,垄断盐的销售成为萨尔茨堡主教的主要收入来源。后来这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富裕小城逐渐发展成天主教的重镇,如今矗立在山顶上的要塞城堡,曾经是历代德语区大主教居住的地方,千年转瞬,大主教的权威早已灰飞烟灭。

     唯有1756年诞生在这里的旷世音乐天才真正令这座城市闻名于世,他就是——沃尔夫冈·阿马蒂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

     诞生在老街四层的天才

    

     萨尔斯河穿城而过,将萨尔茨堡市区一分为二,历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按照这一天然切割依次建设了老城与新城。

    

     夏日金色的日落洒在萨尔斯河上的索桥、古城和远处的要塞城堡(by foxer)

     信步老城中,粮食胡同(Getreidegasse)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典的铁艺镂花招牌鳞次栉比。在这条粮食胡同的9号门前,永远是一幅人头攒动的景象,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站在这座黄白色的建筑前仰望与感慨。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这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楼房四层。这栋楼房外表是华丽的意式风格,内部却呈现了朴素的德式风格。这里承载了莫扎特一家26年来的回忆,如今则作为莫扎特博物馆对外开放。这座建筑外观装饰着红白两色的奥地利国旗,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都能一眼看到。

    

     by穷游er:XIANG_哥

     走进来,几个房间内分别收藏着当年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乐器、众多乐谱手稿,以及莫扎特写给亲人的珍贵书信手稿。这里还有一间小屋是专门播放莫扎特音乐的音乐室,里面有良好的听音环境。游人可以安静地享受莫扎特的音乐,在那个环境下每个人仿佛都可以与莫扎特隔空交流,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情仇。你只需要安静的聆听,仿佛就可以看到这位小天才玩耍时的童真景象,又或是演奏着家里各式乐器的认真模样。正是在这栋建筑里,莫扎特一点点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

     关于莫扎特过人的天资,有无数种传说,其中有一则是:1760年的一天,莫扎特一家的老朋友——萨尔茨堡宫廷小号手安德烈·沙赫纳,陪着身为萨尔茨堡首席乐师的莫扎特父亲列奥伯德·莫扎特回家,看到四岁的小莫扎特手里拿着鹅毛笔在父亲的空白乐谱上奋笔疾书——

    

    

    安德烈·沙赫纳小莫扎特,你在干什么呢?小莫扎特我在写一首钢琴协奏曲,马上就要好啦。

    

    莫父让我们看看。小莫扎特还没写完呢。

    

    安德烈·沙赫纳没关系,让我看看。

    莫父来,咱们看看这小家伙在忙活什么呢!

     ……!!!

    

    莫父看,沙赫纳先生,看他写的多么规整啊!

    安德烈·沙赫纳一个四岁的孩子写出如此的协奏曲,简直难以置信!

     两位乐师原以为是一个小孩儿的信手涂鸦,但是当他们仔细阅读时却被眼前的奇迹惊呆了,激动和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因为这首书写得歪歪斜斜、洒满墨迹的乐谱竟然乐思井然有序,旋律动听,技巧艰难。

     他们确定,眼前的孩子定是一位音乐天才。

     2/

     让莫扎特一鸣惊人的宫殿演出

    

     1606年,大主教沃尔夫·迪德里赫为其爱人及其孩子建造了一座建筑风格与巴黎凡尔赛宫近似的花园——米拉贝尔花园。在米拉贝尔宫殿内,沿着 “天使台阶”走到二楼,有一间大理石音乐大厅。当年,六岁的小莫扎特蹦蹦跳跳地来到这里,第一次在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他惊人的天赋。

    

     园内修有巴洛克风格的花坛与喷泉,左侧是米拉贝尔宫,以远处山上的要塞城堡为背景远眺,可谓美景如画(by 小小小噗嗤)

     当时人们为了显示小莫扎特奇特的才华,特意用布遮挡了大键琴的键盘演奏。而后,小莫扎特又请在场观众提供任意一个音乐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即兴演奏起来,发挥地游刃有余。正当大家为眼前发生的一切目瞪口呆时,他还展现了自己对乐器十足的掌控能力,先是跳到椅子上为观众献上了一曲小提琴曲,然后拉上同样极具天赋的姐姐南内尔表演四手联弹。当所有人从惊叹中回过神来,为见证这个历史时刻而兴奋不已、拼命鼓掌时,小莫扎特已经与姐姐手拉手一溜烟地跑到后台嬉戏打闹去了。

    

     左:小莫扎特第一次登台的大理石音乐大厅

     右:米拉贝尔宫内的天使台阶(by jane_jn)

     这座大理石宫殿见证了一位天才的“诞生”,同时也拉开了莫扎特音乐生涯的序幕,开始了他那短暂却又绚丽的音乐生涯。自此以后的十年里,小莫扎特进行了数次全欧洲的“神童巡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取得巨大成功。这位身材矮小瘦削的音乐家让所有听众惊讶于自己的才华,也在全欧洲最重要的城市都留下了莫扎特神迹的音乐与传说

     3/

     重归故里

    

     1773年,结束了十年巡演莫扎特回到了故乡。粮食胡同本来就不大的房子对于已经17岁的莫扎特和姐姐来说愈显狭小。于是一家人迁到了位于萨尔斯河对岸的新城马卡特广场八号。

     这里与米拉贝尔花园隔街相望,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另一处故居,也是他诀别萨尔茨堡前最后几年的栖身之所。这所房子见证莫扎特的灵感,在这里他创作了150多部作品。

     如今这里已成为莫扎特故居博物馆,馆里记录了这栋建筑的历史和莫扎特一家的生活原样,并保存了莫扎特一家遗留下来的部分遗物。在这里还展出着一幅创作于1780年前后的名画《钢琴旁的莫扎特一家》。对于自小四处奔波巡演,一生漂泊动荡的莫扎特而言,家庭的团聚是一种奢望。隐藏在他音乐里面的那种强颜欢笑和孤独痛苦是多么的无奈与苦涩。

    

     画中莫扎特与他姐姐南内尔坐在大键琴前弹奏,琴旁是手持小提琴的父亲,墙壁上悬挂着逝去母亲的遗像,是唯一一幅“齐聚”全家人的肖像画

     4/

     25岁,做出人生的抉择

    

     德语区大主教在萨尔茨堡统治了上千年,这座城市里星罗棋布的教堂、修道院、宫殿无一不体现着昔日大主教的权势。其中萨尔茨堡大教堂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座,可以容纳上万人同时做弥撒。莫扎特出生时在这里接受洗礼,结束十年神童之旅后,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头上“神童”的光环早已不再。重回故乡,他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

    

     始建于公元774年的大教堂建有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阿尔卑斯山麓早期巴洛克式雄伟建筑的风格(by i旅行)

    

     内部以纯洁的白色为基调,以大理石和绘画为装饰,中堂的穹顶描绘了耶稣的生平与受难记,穹顶镶嵌着十字架(by sunmicrosystems)

    

     教堂内有堪称欧洲第一的管风琴,共用了6000多个管子,因为莫扎特曾在这里担任大教堂管风琴师,所以现以他的名字命名(by 穆穆vintage)

     在萨尔茨堡大教堂任职的八年可能是莫扎特人生当中最压抑、最郁闷的一段。这时的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对莫扎特父子管束甚严,不轻易批准他到萨尔茨堡以外的地方巡演。这对于从小见识过大小场面的莫扎特来说,犹如囚禁笼中之鸟。

     任职期间,莫扎特完成了他浩瀚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例如绝大多数宗教作品中的弥撒曲、经文歌、众赞歌、教堂奏鸣曲,几乎占据了他近千部作品中的半数。但这些委约作品让莫扎特创作时总不能尽情发挥他的天赋,他深知自己的音乐使命不属于这保守封闭的萨尔茨堡,也非常清楚自己的才能不应在教堂里耗尽,他需要更大的舞台,需要写出伟大的歌剧作品。

     显然,这个连歌剧院都没有的小城已经不可能完成他的理想,他需要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择。

    

     萨尔茨堡老城一角(by maychen745)

     1781年6月8日,25岁的莫扎特向大主教提出辞呈,这一举动在当时是不可想像的,暴怒的科罗瑞多大主教当面痛斥莫扎特,愤怒地将莫扎特逐出宫廷,而且还在莫扎特离开时从背后狠狠踹上一脚。

     这一脚让莫扎特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但同时也让莫扎特从此与萨尔茨堡的生活彻底决裂。莫扎特在与父亲的信中这样记录了他的心情:“人心高贵,也可成为贵族,虽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却觉得比有许多爵位更荣耀”。莫扎特终于成为了音乐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他来到维也纳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十年。

     在那里他终于追寻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新舞台:费加罗、苏珊娜(歌剧《费加罗婚礼》里的主要角色),唐·璜、采琳娜(歌剧《唐璜》里的主要角色),以及帕米娜、帕米诺、帕帕吉诺(歌剧《魔笛》里的主要角色)……这些活灵活现的歌剧人物在维也纳接连诞生,也永远保留在人类艺术史的长河中。

     5/

     无处不在的“莫扎特”

    

    

     如今,萨尔茨堡大教堂侧后方的市中心广场早已改名为莫扎特广场,在广场的中央屹立着一尊莫扎特的雕像。他面朝大教堂,一手拿着空白乐谱,一手拿着鹅毛笔仿佛在沉思,继续构思他那些美妙的旋律。这座雕像的建成也打破了西方长久以来只为天神与权贵树立雕塑的惯例,平民阶层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雕像。

     离雕像不远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铁桥横跨萨尔斯河——莫扎特桥。桥体本身为钢结构,桥面铺有木板,是专供步行者与脚踏车使用的,小桥承载着无数来萨尔茨堡膜拜莫扎特英名的崇拜者的足迹。

    

     跨过莫扎特桥,在离莫扎特马卡特广场故居不远处,是闻名世界的莫扎特音乐学院。主楼楼顶上四座小人雕像风别代表着音乐中的“快板”、“慢板”、“中板”与“行板”四种常用节奏。音乐学院还拥有一个堪称最权威、最全面的莫扎特档案库与全球最大的莫扎特图书馆。走到学院的后花园,能看见一座“魔笛小屋”,这是莫扎特创作其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时居住的,这座极具纪念意义的小屋于1825年拆卸并搬运到莫扎特音乐学院后花园。萨尔茨堡家乡的人们希望借此让莫扎特的灵魂荣返故里。

    

     由奥地利女画家Barbara Krafft绘制的青年莫扎特肖像,只不过是在莫扎特逝世快30年后的1819年完成。此外,这张肖像曾是面值5000奥地利先令的正面图案。

     沃尔夫冈·阿马蒂斯·莫扎特这个名字中,“阿马蒂斯”在拉丁文里意为“上帝的宠儿”。没人可以否认,上天虽然只给了他35年的短暂生命,却赐予了他无限可能的音乐天赋。

     漫步萨尔茨堡时,我们有幸能近距离地感受莫扎特的音乐。据说,萨尔茨堡高耸的要塞城堡,自1077年建成以来便从未被攻陷过。莫扎特的音乐仿佛这要塞一般,穿越了时空,在纷杂喧闹的世界里给我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心灵避难所,而这样美好的乐音将继续震撼着每位聆听者的心灵。

    

    

     走在萨尔茨堡,音乐与莫扎特早已渗透在古城生活的每个角落(by foxer/穆穆vintage)

     作者简介:

    

     柯辉:

     中国瓦格纳协会秘书长,音乐自由撰稿人,北京演出责任有限公司音乐顾问,《高保真》杂志专家组特邀专家顾问,北京音乐广播97.4《古典也流行》,《国家大剧院》栏目特约主持人,中央广播电台106.6文艺之声古典音乐栏目顾问。国家大剧院音乐频道《音乐虫聊天室》特约主持嘉宾。乐评人,文章发表于《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音乐周报》《北京商报》《高保真》《国家大剧院院刊》《广州大剧院院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期刊》《中华文化画报》等报刊杂志,国家大剧院特约音乐讲座主讲。

     - END-

     撰文/霄汉 编辑/张慧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回复“目录+以下关键词”,如:【目录 美国】,收看往期内容。

     亚洲 | 欧洲 | 南美洲 | 北美洲 | 非洲 | 大洋洲 | 香港 | 台湾 | 日本 | 韩国 | 泰国 | 斯里兰卡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土耳其 | 意大利 | 法国 | 德国 | 英国 | 西班牙 | 美国 | 加拿大 | 海岛 | 户外 | 自驾 | 火车邮轮 | 购物 | 美食 | 酒店 | 摄影 | 签证 | 技巧 | 旅人 | 盘点 | 谈资 | 大家帮大家

    

    

     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体验世界

     QYER.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穷游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