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的穴位+手、足三针,可治疗百病!
2016/9/8 中医理疗康复

     ?

    


    

     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足三里穴(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1、间谷(经验穴)

     定位:合谷和三间连线的中点, 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和输穴之间.

     主治:头痛,目痛,咽喉痛等五官诸痛.

    

     2、中渚

     定位: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属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

     主治: 五官诸痛,肩背肘臂酸痛,手不能屈伸。

    

     3、后溪

     定位:第5指掌关节后缘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属手太阳小肠经输穴,亦为八脉交会穴(督脉)

     主治:头项强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腰背痛 。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

     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1,太冲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属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

     主治:下肢痿痹、足跗肿痛、头痛、眩晕、耳鸣、五官诸痛。

    

     2、内庭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属足阳明胃经之荥穴。

     主治: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五官痛

     3、足临泣

     定位:第四跖趾关节之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属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亦为八脉交会穴(带脉)

     主治:足跗疼痛、胁肋疼痛、偏头痛、目赤肿痛。

     选穴原则:胸部以上疼痛手三针为主穴足三针为配穴,胸部以下疼痛足三针为主穴手三针为配穴。

     治疗经验:1、头疼:间谷、后溪、(中渚、太冲)

     2、五官诸痛:间谷、中渚、(后溪、太冲、内庭)

     3、颈肩臂手痛:中渚、后溪、(间谷、足临泣)

     4、胸背腰腿痛:太冲:、内庭、足临泣、(后溪) 注:(括号内是配穴)

     三、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

     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

     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四、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

     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

     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

     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

     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手三针、足三针的特点

     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1秒。

     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

     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

     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六、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

     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

     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投稿邮箱:675739663@qq.com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即刻删除)

    

     附:2016年9月课程计划表(长按下图—保存至手机)

    

     ****关注中医理疗康复订阅号:zyllkfw

     回复“1”查看中医针灸正骨培训课程

     回复“2”针推医书教学光盘学习资料

     回复“3”“我是名中医”技术合作推广

     回复“4”自学中医,观看名师教学视频

     正骨整脊课程介绍,回复“正骨

     推拿按摩课程介绍,回复“推拿

     针灸针刀课程介绍,回复“针灸

     减肥美容课程介绍,回复“减肥

     猛戳阅读原文,肯定有你想要的!!!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理疗康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