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推拿高手必备穴位 治病集锦!
2016/9/18 中医理疗康复

     ?

    


    

     经络穴位是中国古人超时代的发明,针灸推拿是前人对抗疾患的手段。

     -------欧美列强花了几十年投入无数财力来研究中国的经络穴位,但仍一头雾水。不得意他们派出了大批的留学生,充斥在我国的各个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推拿,以期破解其秘。

     作为中国人,尽管你可以不是医学专业,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你学一点简单的方法,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方法我来提供,学与不学,就看你的了。

     虚火牙痛刺太溪

    

     太溪穴出自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原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

     可用于治疗阴虚之消渴、咳血、唾血、衄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口中热、咽干、唾痰如胶、牙龈肿痛、尿黄、便秘,肺肾两虚之咳喘,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失眠、腰酸、妇女不孕、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

     取太溪穴时,须令患者卧位,放松全身肌肉,并将袜子退至露出足跟部。术者用拇指用力均匀地在内踝与跟腱之间仔细按压,寻找患者感觉酸、痛、胀最为明显且为凹陷的地方,即为本穴的准确位置。

     一般多用捻转补法,即术者手持1.5寸毫针垂直刺入约1寸深,待患者有酸胀麻等感觉时,施以拇指、食指向后同时微微向下按压针身,捻转幅度小于90°,频率大于180次/分以上的捻转补法。一般留针时间以30分钟为宜,并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意念施针处,每10分钟行手法1次,令针感向足跟、内踝或胫骨内侧放散。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手、足阳明经脉分别入下齿、上齿,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亦可引起牙痛。因此,牙痛主要与手足阳明经和肾经有关。临床发现针刺太溪穴对肾虚型牙痛有较好的效果。

    

     巧用阿是穴,事半功倍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敏感点”等。凡无固定部位和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针灸和按摩治疗穴位的,叫“阿是穴”。它和经穴、经外奇穴一样,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穴位。若阿是穴取得准确,应用恰当,对一些病症确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阿是穴的起源

     早在《灵枢·经筋篇》中就有“以痛为俞”的记载。提出了凡是痛处就是穴位的说法。阿是穴这一名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开始提出来的。千金方载: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说“阿是”,灸刺皆验。

     元代、明代称阿是穴为“不定穴”。如王国瑞着的《玉龙歌》中写到“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指出了阿是穴存在于全身疼痛的某些部位,再根据痛点所在的位置,决定给予针刺的深浅,或者用灸法治疗。明代杨继州对“不定穴”的觧释说:“不定穴即痛点”。

     《医学纲目》中,因其强调感应,把压痛点称为“天应穴”。以上说明都是以“压痛点”来定取穴位的。

     近代,因患部或非患部有敏感现象或阳性反应点,所以又有“敏感点”、“反应点”之称。

     “阿是穴”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进一步发展到用来检査、诊断疾病方面。如盖国才编写的《穴位压痛辨别诊断法》,就是从穴位的压痛轻重上,来辨别诊断疾病的。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也很重视痛点的作用。如《运动创伤检査法》一书中,就是根据创伤的部位出现某些压痛点,来确定是属于何肌肉、韧带、肌腱或哪条神经受损的。如“压痛点在脊椎棘突之间的,可能为棘间韧带损伤”,“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的,可能有肩袖或三角肌的损伤”,“膝外侧有囊性肿物或结节状痛的,可能为膝外侧疼痛症候群”等等。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某些病症,不管是表证、里证或外伤,都有可能在体表的某一部位反应出痛点来。一般这些痛点与病变所在的部位、脏腑经络的循行路线有密切的关系。

     1.在病灶附近:是指痛点的出现多在病局部和周围。如腰扭伤的病人,压痛点多在腰的两侧腰眼处,或脊椎间;又如肩、肘、膝、踝关节病变的痛点大多反应在局部和周围。

     2.在脏腑经络的循行路线上:指病变的痛点出现在脏腑所在部位和经络的循行路线。根据过去已被证实的有关经验认为,患心脏病的人,心前区和左肩背有痛点;阑尾炎的患者,在足阳明经的循行路线上,阳陵泉的下方可能有压痛点。另外,五脏六腑的病症,有可能在背俞穴上有敏感反应点,正如《灵枢·背腧篇》中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觧,乃其俞也。”因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俞穴,所以从按压诊査背俞穴的敏感现象时,可以知道脏腑的病症。

     3.根据病人对痛点的主观感觉:

     疼痛感:凡按压体表的敏感点,病人主观感觉为以疼痛为主,称为“疼痛感”。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腱鞘炎、急性扭、闪伤的敏感点,可能为刺痛或闪电样痛。

     酸痛感:指在按压之处,病人主观反应为酸多痛少感觉,称为“酸痛感”。如肾虚腰痛、慢性痹症、关节痛的一些慢性疾病的阿是穴,多表现为酸痛现象。

     胀麻感:指按压敏感点时,病人主观感觉是以酸麻为主,并向一定的方向放散,称为“胀麻感”。如少数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其敏感点表现为胀麻感,可向手指或脚趾放散。

     舒适感:在按压病人的痛点时,病人表现出轻松、欣快或舒服感觉,称为“舒适感”。如有些头痛患者其痛处喜按,按之舒服而痛减。

     阿是穴的临床应用

     针灸的取穴原则分为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局部取穴、远近取穴、俞募配穴,以及经验用穴等,而阿是穴在临床运用中,也应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配穴。

     这里主要介绍单独应用:凡只需取用阿是穴就能治愈疾病的,就单独取用阿是穴即可。如:肱骨外上髁炎、落枕、腱鞘囊肿、腱鞘炎以及棘间韧带损伤等病症,只要阿是穴明显,且固定不移、以痛为主的,不论是针灸或按摩,都可以単独取阿是穴,就能达到治疗目的。

     如落枕症,可在耳朵的敏感点(在耳舟的1/3与耳轮下脚的平行处)。

     睛明,顽固呃逆刺之灵

    

     睛明,乃足太阳膀胱经之所起,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之交会穴。睛,指该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明,光明穴之意。膀胱经之血经本穴入于目,目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本穴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睛明穴有宣泄太阳之经气,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之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记载其“治攀睛,翳膜覆瞳子”。《针灸大成》认为睛明“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眦赤痛、眦痒……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其后的针灸文献多沿承这样的观点。

     现代临床常用睛明穴治疗各种眼部疾患、呃逆、面肌痉挛、急性腰扭伤及鼻窦炎等。针刺睛明穴,对缓解顽固呃逆效果也很好。

     闭目,用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缘直刺0.5~1.2寸,轻微提插不捻转,使局部酸胀并扩散至眼球及其周围,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避免内出血。本穴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刺入颅腔,损伤颅中窝大脑颞叶等重要结构。现代研究认为,在内眦角上稍偏外0.1寸处,正当眼球与眼眶之间最大间隙的凹陷中,进针阻力小,且方便推开眼球,是深刺而又不易出血的最佳位置。

     注意,此刺法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操作。

     此穴不可轻易刺,但普通人可以按摩之,效果一样。

     揉腹摩腹 健脾养胃

    

     揉腹摩腹有很多做法,这里介绍一种可以在工作间期坐在椅子上完成的揉腹动作。此法可以健脾护胃,促进食物消化,胃肠运动,预防便秘。

     并腿端坐于椅子上,或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成站立式。然后双手相对搓至手心发热,平铺于腹部的左右,以顺时针(即胃肠运动方向)为方向,轻揉轻摩腹部30~50圈,力度以有微微发热为佳。

     涌泉穴处身最下,引血下行降血压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故名。《灵枢经·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涌泉定位为:在足底部,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当足第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至阴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以“至阴”二字名其末穴,谓本经之气,由此复行于阴分也。足阳明之经气由此穴汇流入足少阴肾经,阳尽阴至,即《素问·阴阳离合篇》所谓“太阳根于至阴”之义也。因此至阴又是远部取穴、上病下治的常用穴,头面部诸疾均可选用,所以《肘后歌》有:“头面之疾针至阴”之说。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胎盘滞留等妇科疾用,另外还用于治疗因肾气不足而致的小便淋漓或频数、遗尿、水肿等症。

     现代临床常艾灸至阴用于矫正胎位,成功率高。笔者常取此穴用治头痛,疗效迅捷。

     消毒三棱针快速点刺至阴穴后,挤出数滴紫红色瘀血即可。

     小腿转筋路难行 火针承山速解痉

    

     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因穴在腓肠肌两肌腹分开的下端凹陷处,犹在山麓之夹谷,承山巅气势之下行,因而得名。又《金针梅花诗钞》云:“两腨任重可承山”,故名承山。

     一直以来,古代医家就把承山作为主治肛门疾患和小腿局部病症的常用要穴。《十四经要穴主治歌》云:“承山主针诸痔漏,亦治寒冷转筋灵”;《玉龙歌》载:“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针灸心悟》中又指出:“委中、承山二穴,有专治腰背诸疾之功,……,此二穴虽位于下,犹如河流之出口。倘河道为淤泥所阻塞,已无出路,苟决其出口,则流自通畅。腰为肾府,背为膀胱之部分,其强其痛,乃该经气塞滞之故也”。故取刺承山穴,舒筋活络止痛,不仅能治疗腿肚转筋之局部病症,还可取其“远道取穴”原则治疗腰背疼痛等症。

     现代又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痈、痛经、足下垂、腓肠肌痉挛、足内翻等病症。

     给足心“吃”药

     中药敷足心,属中医学外治法中的一种。对于某些病症,特别是对一些不配合吃药打针的小儿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人的“足心”(足掌前中1/3交界处的中点),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涌泉穴所在,药物敷于该处,可通过涌泉穴进而传至其他经络、脏腑发挥效能,治疗多种病症。

     小儿夜啼:将酸枣仁10克捣烂,搓为药丸,临睡前贴敷于双侧足心,次晨揭去,连敷数次。

     热证咳喘:取桃仁、生山栀各10克,胡椒、糯米各10粒,共捣至烂,每晚用蛋清调敷于双侧足心。

     小儿腹泻:对于湿热腹泻的患儿,用苍术和苦参分别研成细末,热重者二味用量取1:3配方,湿偏重者以3:1配方。用时以食醋调敷于双侧足心,包扎固定,5~10小时换药一次。对于腹泻轻者换药时间可稍延长。

     口舌溃疡:可用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和,敷贴于双侧足心,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5天。

     ?投稿邮箱:675739663@qq.com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即刻删除)

    

     附:2016年9月课程计划表(长按下图—保存至手机)

    

     ****关注中医理疗康复订阅号:zyllkfw

     回复“1”查看中医针灸正骨培训课程

     回复“2”针推医书教学光盘学习资料

     回复“3”“我是名中医”技术合作推广

     回复“4”自学中医,观看名师教学视频

     正骨整脊课程介绍,回复“正骨

     推拿按摩课程介绍,回复“推拿

     针灸针刀课程介绍,回复“针灸

     减肥美容课程介绍,回复“减肥

     猛戳阅读原文,肯定有你想要的!!!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理疗康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