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 | 如何做到准确判断
2015/4/14 现代护理报

    

     输液反应是医疗活动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其本身并无致死性。但是它可诱导病人基础疾病恶化,从而带来生命危险。临床中应注重防范,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判断要准确,处置要果断。

    

     输液反应的原因

     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严,混入致热源。致热源进入人体导致寒战、发热反应。

     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护士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麻痹大意,未能履行“三查七对”,对液体外观未仔细查验;或未做到“一人一管”和“一液一管”,用同一支注射器给多人或多组液体配制药液,导致医源性致热源输入人体。

     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暑或寒冷季节。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的温度与人体的温度差距加大,输入人体后导致输液反应。

     输液速度过快:凉的液体快速进入人体导致输液反应。

     液体配伍过杂:如果一组液体中加入药物品种过多,药品之间可能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化学反应,生成致热源而导致输液反应。如有的一组液体中加入青霉素、病毒唑、双黄连或穿琥宁、地塞米松等,加上液体本身的药物成分共五六种之多,实属不当,这有可能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

     如何防范

     找到了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防范起来就不会太难。

     把好药品质量关:选购质量保障体系完好的厂家生产的药品,选购不易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

     把好液体配制关:每一位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都养成先把液体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窗口看一看(看有无杂质及混浊)、把住瓶盖转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的好习惯;坚持“一人一管”和“一液一管”;缩小液体与人体的温差,若液体瓶子太凉则不宜急用,适当升温最好;输液速度要慢;液体配伍应避繁就简,尤其是中药针剂,最好不与西药配伍混合,如果要用,必须有文献资料作为依据,不可凭经验或想当然。

    

     判断要准确

     简单地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与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虽然二者在刚发生时都有面色苍白、胸闷、恶心等前驱表现,但前者发冷、寒战更突出,10~15分钟后面色潮红,寒战过后或同时出现高热、超高热,临床发展以分钟计,与后者相比较平稳;而后者的本质是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其前驱症状发生数秒、数十秒后即出现面色苍灰、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瘫倒下去、呼吸浅促、脉搏细速、濒死感、昏厥、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骤然衰竭,其临床过程以秒计,与前者相比要急骤得多,无寒战、高热过程。

     处理要果断

     1.不要拔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拔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要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2.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

     3.五联用药:吸氧;静注地塞米松10~15毫克(小儿0.5~1毫克/千克/次)或氢化可的松100毫克(小儿5~10毫克/千克/次);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毫克(小儿0.5~1毫克/千克/次);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毫升(小儿0.1毫升/千克/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如末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山莨菪碱5毫克(小儿0.1~0.5毫克/千克/次)。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后平稳下来。

     至于输液反应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则应慎重。原因是输液反应不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用肾上腺素违背了输液反应的病理机制,肾上腺素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快速升压效应,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正确的。另外,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会使原有高血压病的病人病情恶化。当然,在一时不能判断出是输液反应还是速发型过敏反应时,小心使用也未尝不可;在输液反应又合并血压急速下降时使用也是对的。

     至于烦躁不安时镇静剂的使用也应慎重。实践证明,输液反应经上述处理大多能很快安静下来,不再需要用镇静剂;对这种病人用镇静剂会掩盖病情变化。

     来源:医药卫生报 作者:秦川

     -END-

     做白衣天使之音,为医护发展服务

     做家庭护理顾问,为百姓健康导航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