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vs大V店哈爸:下乡养儿何以成功?
2015/10/28 经典绘本

     哈爸的话前两天,就《下乡养儿》这本,和三川玲老师有一次聊天。没想到组织者(新星出版社)这么快就整理出来了。很高兴参加这样的聚会,有这样的对话。下面是文字整理和部分照片,转载自“下乡养儿读书会联盟”。

     上周六,我们在北京办了一场《下乡养儿》的特别读书会,有幸请到“童书妈妈”三川玲老师和大V店的哈爸作为嘉宾,一起聊了聊他们与《下乡养儿》的渊源,他们对天天“下乡”这段特殊教育历程的看法,以及读书会与图书销售、社群建设的关系。

     今天把这段现场实录分享给你,看看他们在对谈中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三川玲:我想成为这本书的一部分

     其实这本书我也首先是它的读者。我也是《读库》那本杂志忠实的读者,那次我拿到那本杂志的时候,我想,《读库》居然会登教育类的东西,居然会登这样教育的东西,当时我拿起完全就放不下了。记得当天我还要去我的好朋友家里喝酒,舍不得放下来,我就带着,想喝酒的间隙还可以看一下,结果就把那本书落在她家了。因为还没看完,我就很着急,第二天专门打了一个车去他家把那本杂志拿回来。这应该在很多人的读书生涯,特别是像现在这么丰富的(渠道下)是很难得的。看完之后发现只有(上),(下)还没有,收到第二期杂志发现怎么没有(下),又等了一个月才看到(下)。

     因为《读库》是双月刊,就这样子整整折磨了半年时间,终于把这个看完了,看完之后特别特别激动,觉得心里面有很多很多话要说,最主要我是从专业的角度,我在想,六哥为什么会把《下乡养儿》登在《读库》上,我有没有勇气去出版它。正在这个时候,我的好朋友新星出版社的副社长刘刚说,我们有一本书,你要不要写个书评?我问哪一本?他说是《下乡养儿》。我当时听完以后说:“写!”我花了差不多半个月时间,其他事情都没有心思干,真正写出来只有很短的时间,两三个小时就写完了,但我一直在想怎么写它,每天都在家里转来转去。写完之后我真的自以为写得很好,我跟刀哥说,如果你不把它放成序的话我就不给你了。

     那不是我第一次写序,但我很想跟它成为一部分,成为这本书的一部分,让更多的人看见。这本书设计得那么好,你拿到它的时候会觉得它的质感和冯老师的文字是一致的,我爱不释手,当天晚上是抱着它睡觉的,后来看见它走得那么好,真的很高兴。

     哈爸:咱们妈妈有力量

     我刚才一看片子,也觉得非常有缘分。这本书是去年10月18日做的第一场读书会,我自己做的大V店,也是10月18日成立的,非常奇妙。

     其实我比较孤陋寡闻,《下乡养儿》这本书是我们大V店上的妈妈向我们推荐的。我们大V店上的一些图书也好、绘本也好,还是其它一些母婴玩具也好,很多是妈妈们的推荐,然后我们会有一个选品团队来进行筛选。他们告诉我了这本书之后,我一看,“下乡养儿”这个名字很吸引我,为什么?我受的教育是比较残缺的,但幸好我是在农村长大,好像还保留了一点点的自由和一点点的想象,不然的话,就被教育给摧残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个名字非常吸引我,又有这么多妈妈的推荐。我看六哥也推荐,三川玲老师也推荐这本书,我说我要看一看了。

     看了以后没得说,这本书是要上的,而且当时我们希望重点来做这本书,所以我们大概是8月中旬,在大V店上架这本书,到现在销售成绩还不错,我相信应该能够做得更好。

     我们不管是线上也好、线下也好,都有很多妈妈,我们也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刚才我就在拍照,在我的朋友圈里问,这本书我们要不要做线下读书会,很多妈妈说,要做的。因为我们已经比较成型,可能不会像责编那样做得很辛苦,你们只需要提供很好的资料。妈妈们的力量非常强大,你给她们提供一些支持,他们给你的反馈是非常惊人的。

    

     生活即教育 教育无捷径

     三川玲:那天陪冯老师录节目,有一个观众问,如果我们要养好小朋友,是不是都得下乡?下乡养儿为什么最后养成了呢?其实那天我们讨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后来我回去反复思考了这个问题,还在我家里面做了一点实践工作,我在想,其实乔老师和冯老师夫妻俩做的一个主要的事情是让天天在生活,生活其实不是一场考试,不像我们拿驾照,我那个驾校的教练教我,你看着倒后镜,对着这个点倒,就一定能倒进车。其实生活没办法走捷径,没办法骗得过考试,因为生活天天都在考试,天天都要去应试,与其这样,我们就不拿它当考试。

     书里面,你会觉得天天生活的能力有多高,她能够管好家里面十几二十个动物,能够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们把它折算成数学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自然科学应该掌握哪些,具体到我们管理学要管理好多少东西,你会发现生活能力是远远高于考试能力的。所以天天为什么回到城里面考上了公立学校,而且还是大队长,三道杠,考试还老是得第一名。你就会发现,生活的能力会折算到你学习的能力,这点至今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

     我们生活中经常充满荒谬的事情,但我经常想,我们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什么,肯定不是为了让他考上哈佛耶鲁,因为注定很多人是考不上的。那怎么办呢?你就是为了让他得到幸福的生活,既然考试成绩很好,考上北大清华能得到幸福生活,我从小让他有生活的能力,也能得到幸福的生活,我觉得它们是殊途同归的,而且如果说你把考试这个东西放下之后,你会发现你可以选择的路更多,你的孩子可以过得更轻松。那种轻松不是少做一点事情。其实天天在书里面做的事情是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我这几天天天在家里让我的女儿做各种各样的家务,我们商量怎么样让她做,最重要的是和我们家奶奶统一思想,让她愿意让孩子做这种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妈妈们肯定容易讨论出怎样让孩子有生活的能力。包括那些写9000字书评的家长,肯定能分析出来,哪种生活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完全能分析出来。那是真正培养小孩的过程。

     哈爸:一个人有生活能力了,可以折算出很多专业的能力出来。用苏联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让孩子进入生活、进入自然,或者是进入书的世界,其实是让一个孩子有强大的智力背景。

     我们不要只是把“智力背景”理解为“智力”。在教育圈子里面它叫“第二套大纲”。第一套大纲就是学校里那些课本,第二套大纲就是生活,就是自然,我们看过多少课外读物,如果这部分丰富了,作为学生,他哪门功课都OK,都可以折算出来。如果钻在某一个学科里,可能在这一个学科你好像很拔尖,但你肯定走不远,或者你会偏科,所以我特别赞同三川玲老师说的。这样看来“下乡养儿”的意义真的非常大。

     三川玲:尤其是天天现在的生活,现在天天取得的成就,我觉得都是可以把它作为书的补充延伸部分,讨论为什么这样的生活能够导致后面这样的结果。是吧?

     哈爸:“下乡养儿”更好的理解,我以为是让孩子进入真实的生活。现在孩子的环境是被打造的/异化的。真的是可以讨论出很多好东西出来。

     三川玲:我这两天在想,天天这个东西不是偶然的,我觉得是必然的,很多人会觉得是个案,我觉得是必然的。

     哈爸:因为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你有大量的智力背景,有生活、自然,大量的阅读,那这个孩子不会错到哪里去,怎么可能会错呢?就像三川玲老师说的,这是必然的。

    

     读书会能成为图书销售推手吗?

     三川玲:我觉得读书会好像是越来越多的分享书的方式。我记得前几年其实还没有什么读书会,我在广州有参与创办一个读书会,今年已经到了第六年还是第七个年头了,后来包括像有朋友去年主办过全民阅读大会,还有很多读书俱乐部会来读书。

     我自己觉得,读书的人口在中国来说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的延展性高,前两天我跟六哥聊了一个话题,有点儿伤心。六哥跟我说,凡是我非常非常爱的一本书,一定注定不能卖太多。他说,如果它的趣味让你爱得那么极致,注定它是个性化的趣味。冯老师,很不幸,这本书的审美是蛮知识分子的。刚才我在下面拼命想我的答案,这本书为什么还没“火”?可能是因为书里面并没有太多“神器”,就是可以马上用的宝典。那为什么它那么受读书会欢迎呢?因为冯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可供讨论的基础,我相信讨论的时候起码会有三分之一的人指责冯老师这儿做得不对那儿做得不对,每个人在这上面都有话可说。但它就不像另外的我们觉得卖得特别好的书,你真的可以用啊,回家后这个东西你就可以这样用,比如带小朋友去买东西,把钱给他,他再找回来钱,他就可以学会算术,妈妈今天晚上立刻揣一点钱就带着小朋友出去试这个方法了。我自己觉得会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实我发现家里面花钱的都是妈妈。如果大家都能够去买这个东西,而且强调它对生活的启发和共鸣——就像你看一场电影一样,你看个电影不想干嘛,就是想看一场电影而已。如果这样一种享受风气能够出来,我觉得这个书可能会有另外一个结点能够爆发出来,这是我的想法。

     哈爸:三川玲老师说,这是一本好书,是我们举办读书会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没得讲。当然,它确实不一样,很多书,就像三川玲老师说的,可能功利性比较强,拿来就可以用,而这里面是一种生活,是一个案例,可供讨论的,所以我也觉得它是非常适合做读书会。

     从营销的角度,三川玲老师说得没有错,这本书是可以当做一幅画、一部电影来欣赏,这是OK的,我们看到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会去传播,这是OK的,但你很难监控这本书的销量如何。我们大V店的模式是,每一个参加读书会的妈妈她自己都有自己的店铺,如果她觉得这本书好,又参加了读书会,又有现场活动,然后她自己又可以去卖这本书,那她的分享欲望就会更强,这本书的销售又是可以监控的,是,我们做了这场读书会,比如我们跟海豚传媒,今天做了一个《极地重生》的绘本读书,同时在全国20个城市进行,发动妈妈们的力量,你同时做20场,这个销量马上就可以反映出来。一是这本书好,让别人愿意传播;第二,如果跟她的利益有点相关,她会(更有动力)传播。要跟她建立连接,就好像最近《小王子》电影上线一样,重要的是建立连接,建立关系,别人可能更容易去传播。

    

     育儿社群建设:好目标+对的人

     三川玲:老实说我刚刚听哈爸说,我觉得我们做得其实挺不好的,我们会觉得用人力太多,很少这样子做社群活动,有时候我会知道他们有各地一个个的团体,但真的觉得管理起来会花很多力气,我自己真没办法(笑)。

     我们尝试过的,比如做另外一些书,会去城市里巡回,做大型活动,后期我可能会觉得做一些线上分享,持续提供帮助会好一点,我觉得哈爸会比我有经验得多。

     哈爸:建社群,我刚才也说了,一是我们有很好的东西,二是和妈妈利益相关,三是妈妈们本来就有产生互相连接的需要,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工具,或者说大一点,叫平台,你让妈妈们相聚起来,如果是社群,相聚起来肯定要做事情,是同一个妈妈群体,要干同一件事情。大V店的妈妈,如果功利一点地讲,可能是赚钱的,但我们更高的目标是“做更好的妈妈”。它的目标性会很强,你既然要建一个社群,那就要找到同一个群体,要做一个什么事,推广亲子阅读,推广好的育儿甚至夫妻理念,你的目标是要赚钱,做更好的妈妈,你把工具给她搭建好。

     三川玲:我帮你做一个很好的解读,我觉得哈爸刚刚说的是赚钱,还有影响你的生活,甚至改变你的家庭的关系,提高你的生活品质,这就是我们说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把生活、情趣、理想和赚钱、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是最高(境界)。

     哈爸:已经没得说了(笑)。我是觉得如果做社群的话,同一个人群、做什么事情、目标是什么,把它梳理得比较清楚就比较OK。反正我是很相信妈妈们的力量无穷。

     妈妈们其实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群体。做爸爸的可能在这方面会参与得少一点,但作为妈妈,不管是在育儿上还是在婚姻、夫妻上,都非常投入,非常愿意学习,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妈妈们的力量是很大的,而且妈妈们也愿意去分享,或者叫贡献她们的力量,你不给她回报都OK的,这种参与感就已经让她觉得很好了,一个人,如果你向这个世界洒出一点爱,做了一点事情,这本身对她来讲就是很好的回报,妈妈们都是这种心态,我付出了、我参与了、我就很高兴,不一定要有什么收获。

     三川玲:我们做活动的时候也发现,比如在广州,我们做活动,累计会有将近2000人参加,做地面活动其实是很大很累的工程,但我们几乎是依靠志愿者完成,包括在上海、在青岛都是这样。只要一个人真的想做一件事情,他其实不计较得到什么东西,但你一定要找到想做这件事情的人,我觉得这样就可以做到,所有事情都能解决。

    

     注:《下乡养儿》在大V店有售,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即可。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典绘本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