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爸爸的纠结:到底要不要送孩子上幼儿园?
2015/11/20 经典绘本
最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送小小哈上幼儿园的问题,想的我都有点寝食难安了。这大半夜的,睡不着,还是通过文字来梳理一下我的思绪。
三年前,我很坚定地让哼妈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因为我觉得,我所能给小小哈最好的爱(“礼物”),就是给她一个全心陪伴他的好妈妈。所以,我好好爱哼妈就可以了。
现在,小小哈快三岁了,作为爸爸,我能给他最好的三岁(12月6日)生日礼物是什么呢?是一个好的幼儿园吗?
之所以想送小小哈上幼儿园,无非是:他慢慢长大了,应该试着离开我们,学习独立。他应该有固定的小伙伴,有集体生活,慢慢适应社会(规则)。哼妈应该有休息,我和哼妈有更多的相处时间比如去看电影之类的,然后再生一个,给小哈一个更加亲密的玩伴。
但是,我又很纠结:在幼儿园里,他能得到老师的悉心照顾吗?他能自由地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吗?他的“三观”能够很好地被建立吗?……
写到这里的时候,就想起wen(三个孩子的妈妈)在后台的留言,真是让我羡慕:
哈爸,关注你很久了,公众号做得很不错。今天也简单说几句关于孩子上不上幼儿园。我觉得可以参考美国的教会学校,孩子三岁以后一周去学校2~5个半天,时间不要太长,一次3~5小时。全职妈妈或者半职妈妈利用这些时间休息,交流,也可以去教室做志愿者。这种半学的状态过度到以后上小学很容易。对于妈妈也是个休息的机会。我是一个三娃妈,老大现在上公立小学,以前是半天学,她适应小学非常好。老二现在三岁半,在一个教会上两个半天,他交了朋友,懂得了学校纪律,集体生活,共享的很多信息。我相信他以后也会上小学没问题。老二上学的五个小时,我带着老三买菜,或者参加妈妈们的聚会。我觉得有分有合挺好的。当然我现在美国生活,有教会学校这种条件。国内多半没有吧,那就妈妈们自己组织一个吧,轮流上课之类的,就是你说的共生共学之类的。总之,我们完全可以找一个平衡点,让孩子从家庭生活过度到学校生活。妈妈们也不是非全职即上班,在美国半职妈妈不少。
可惜,正如wen所说,国内多半没有这样的教会学校。如果谁知道望京甚至北京有这样的教会学校,请务必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一下。
昨天下午,我就电话咨询新东方的百学汇。这是俞敏洪老师做的,据说是国内首家素质教育中心,是“现代版”的青少年宫,是兴趣班的“超市”。其实我并不关注有什么兴趣班,有什么课程。
我关心的是,小小哈能不能在百学汇待两三天,学什么并不重要。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周一至周五,白天都没有课程,要到晚上五六点才有,课时一般九十分钟。周六日是全天都有课的。而且知道新东方正为百学汇在望京地区选址,预计明年年初就开学。虽然不能“托管”整天,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一个选择。
所以,我又开始琢磨我自己提出来的“共学家庭”。我不说“在家教育”,是因为这个词汇容易误解或是不能完全涵盖我要表达的意思。”在家教育“,如果只按字面理解,就是在家里教育孩子。那哼妈现在所做的就是在家教育,也计划也有安排,比如昨天她就带着小小哈去电影博物馆和火车博物馆了。
我不想只有哼妈教育小小哈,一是说哼妈要休息,一是小小哈要有更多的生命榜样。这样的榜样,按照粲然在《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的说话,就是“珠贝”一样的老师。
珠贝一样的老师,何其难寻。所以要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人,成为珠贝,成为照亮孩子的人。而这,需要学习,互相砥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我说的“共学家庭”里。
很多人说,“共学家庭”这个提法很好,但很难实现,然后例举了很多理由:很难找到教育理念相同的父母;即使理念相同还要妈妈全职;还要设计教授课程;还要场地……
大家所例举的这些理由,都不是实现“共学家庭”的条件。我心中的“共学家庭”很简单:就是几个家庭的爸爸妈妈每周固定聚会一次,共读一些经典书籍,交流一下婚姻育儿,共享自己的信息。如果说“共学家庭”有什么条件的话,就是找到有强烈意愿学习的爸爸妈妈。
因为我觉得,学龄前的孩子,并不需要学什么课程,孩子需要的是榜样,是自由地玩耍。如果组成共学家庭,孩子的榜样就不只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
而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信息和资源。比如前阵子,我们一家和哼妈的哥哥一家,各自带着孩子,开车到一个郊区,吃住在农家院,摘苹果梨子和山楂。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而如果只有我和哼妈的话,我们应该不会带小小哈去的。我们和哥哥嫂子一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共学家庭”,只是我们没有固定时间在一起学习,因为他们在天津,我们在北京。
就在我提出“共学家庭”的那天,还在外地的佟画(她的孩子五岁)就对我说:“我们两个家庭可以先开始共学,慢慢等别人一个一个加入。”
我想,不管孩子上不上幼儿园,妈妈是否全职,“共学家庭”都是必要且可操作的。我会把“共学家庭”的最新想法和实践第一时间告诉大家,欢迎大家留言。
或许,给孩子三岁生日最好的礼物,是一个更好的爸爸。
写完文章就不再那么纠结了的:哈爸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典绘本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