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笔记|北大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给孩子有质量的文学阅读(文字版)
2016/3/22 经典绘本
口述:曹文轩 笔记妈妈:喜悦 编辑:王辉
故事对孩子的意义
我是一个说故事的人。我的作品之所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我想是肯定的,这就是我所有的作品都非常非常在意故事。我是一个很在意故事性的人,并且将讲故事的意义看的很重很重,看得很重还不仅仅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它能够将读者给我紧紧地吸引住,而是在我看来一个好故事,一定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故事其实隐喻了存在的基本模式,存在的基本状态。它的运行方式实际上就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还有,一个好的故事,一定是漂亮的想象力的全部。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会看到想象力的奇妙,会被这种想象力所鼓舞,并在潜移默化中让想象力也得到培养和操练。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孩子极具物理天赋,他的母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于是,他去见爱因斯坦,希望爱因斯坦对他的儿子做神一样的点拨。爱因斯坦就对那个母亲说,让你的儿子去读故事吧!这个母亲对爱因斯坦的回答不满意,又强调说,“我是说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儿子成为物理天才?”爱因斯坦说:“那就让他读更多的故事。”
《草房子》从出版到今天三百次印刷,我不知道在此期间,中国是否还有一本书有三百次以上的记录。晚于他六年出版的《青铜葵花》,现在也已经有两百次印刷,我不知道在此期间,中国是否还有一本书,有两百次印刷的记录。现在你们所见到的《叮叮当当》仅仅几年时间就已经售出两百多万册。我的其他作品,都一样有着很高的印刷记录,我曾经问我的学生,如果离开故事,会有这样的局面吗?他们的回答是不可能。
我在写我的作品之前都要将我的东西讲给我的学生、我的朋友与我的家人听。我把能够对他人讲述,看成是一部小说的基本要求,讲通了,讲顺畅了,讲的鸦雀无声了,讲的听者热泪盈眶了,我才会动笔。
文学对于故事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小说来讲,最早的小说与故事有非常非常亲密的关系,最早的小说其实就是故事小说。那么后来小说家们愈来愈不满意小说是讲故事。到了现代主义出现之后故事就没有地位了。
那么这个历史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那么演变来演变去,唯独没有故事的地位,故事的地位被文字冲得越来越淡,直到故事在作品中荡然无存。局面维持了很久,但小说终于感到了危机。这种绝情的抛弃故事的小说在阅读上索然无味,尽管批评家们、小说家们将它解释得天花乱坠,美化的像一支花。那也无法挽回阅读大众。 后来的小说越来越成为供奉与象牙之塔里头无法供人欣赏的东西。这种危机的日益加剧,终于使一批评家与小说家开始重新思考小说的写作方向。
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为打发寂寞,而在篝火旁产生的故事本来是小说的起源,将他抛弃也许严重违背了小说的本性。此时被冷落的故事,被人用手拂去覆盖它上面的尘埃,几经擦拭,又慢慢的露出了她迷人的光泽。
儿童文学没有理由冷淡故事,儿童文学冷淡故事其实没有太深奥的儿童文学内部的原因,主要是受成人文学思潮的影响,多少是一种姿态。
儿童文学排斥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违背了本性。因为儿童文学的对象是一些没有耐心的小家伙们。他们对故事的需要是本能的,一个故事在孩子来讲,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孩子天生就有倾听故事的愿望,在他刚刚有接受能力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对故事的强烈的欲望。
因此大人将讲故事看成给对他们最大的恩赐,听话我就给你讲故事。操纵故事权的大人也将故事看成了惩治小家伙的法宝,你在闹我不给你讲故事!儿童小说,为什么有时候也称之为儿童故事?就是因为故事在儿童文学这个地方是一个根本无法否定的因素,小孩的阅读永远是真正的阅读。那么我本能的觉得我所写的作品,是不能没有故事的,并且我一直在培养自己编织故事的能力。
我在编织故事中无数次品尝到了快感,我有一个想法,我以为在文学这个地方所谈的构思实际上就是故事的编织。编织故事,最让人感到创造的快乐。
你可以畅想一下,你面对一片空白,在那个地方纺织。从无到有,从平庸到神奇, 从灰暗到华彩,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将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你会有种心里的忧郁感,你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寻常的人,故事犹如大厦,你在经过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之后,终于看到它,与黎明或是夕阳时分突然拔地而起,你自己的心灵在此时此刻会受到震荡。
2001年,我在一个重要刊物小说选刊上做了一个专栏讲小说的艺术。第一天的名字就是讲故事的,名字叫永传故事。还是那句老话,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也许古代哲人才是明智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说一定长度的情景也是美。
中国的儿童文学应该有一些讲故事的高手,要有一个一个漂亮的故事。文学的天空有无数的故事放天,他们就像风筝那样,好看的风筝。
我对许多人说过一部小说好不好,不要光看他在语言上的热闹,语言上的枝繁叶茂,语言上的千缠百绕。一部小说,就像一口水塘,语言就是那一塘水,现在,我也将那塘水放掉,看看还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没有,就只剩下一个荒凉的空塘。我就无法承认这部作品是出色的。就剩下的东西,包括人物、文化、主题等,自然包括故事。
天下文章千千万,感动是偏大文章
台湾著名女作家出版人桂文亚女士将有关我的评论文章集合成一本集子。电话中我问她书名叫什么?她说叫《感动》。我非常感谢她对我作品的理解,这个词一下子击中我的要害。我的作品由始至终是建立在感动这个基础上的。
说道感到我们自然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悲悯情怀或者说叫悲悯精神。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以为任何一个果的确能够称得上古老的命题,它肯定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甚至认为文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悲悯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称之为基本属性之一。它才被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也才成为一种必要的、人类几乎离不开的精神产品的。
如诸位知道到那样,古典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这就是感动,古典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感动的文章。当慈爱的主教款待了冉阿让,然而冉阿让却偷走了他的银烛台,冉阿让被警察抓住的时候,主教却说这是他送给冉阿让的,这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悲悯。当简爱重新回到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西斯的身边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悲悯。当祥林嫂于寒风中住着拐棍沿街乞讨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悲悯。当沈从文的《边城》中的爷爷去世时,只是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这一片孤独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悲悯。当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那个女孩在寒冷的夜晚点亮火柴,引来一点点微弱的光来温暖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心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同样是悲悯。我们在一切古典作品中都体会到了这种悲悯情怀。
之前社会中偶然发生的那些古怪行为,时至今日正在变成我们认为正常的行为。人类社会滚动发展到今天,我们得到了许多,但是我们损失的也很多,激情、热情、同情,而损失的最多是各种情感。机械性的作业、牢笼化的现代建筑,各种各样淡化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其实是能够在一起日益加深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不论这个社会还是个人,都在止不住地加深着冷漠的色彩,冷漠甚至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态度,已经成为了新人类的一种心理和生理反应。人的孤独感已经达到了哲学与生活的双重层面,这种孤独甚至到了一种集体性的疾病,失语症。
这种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是所谓的“新新人类”,他们已经受到了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同情心的淡薄,他们还谈不上悲悯情怀。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情景中,另一个人面对着产生心灵的触动,然后有伸手扶持和援助的欲望,那么当他再进行扶持和援助的时候,心里感到有一种温暖的热流。在这种环境中他的灵魂就受到了一次净化,人格会进一步提升,日后他会更愿意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没有再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主动了,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好处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比如情感的损伤和疑虑。我们这样来断言,文学的职能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个基础中最应该包含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讲的悲悯情怀。
文学没有理由否认情感在社会发展意义上的价值,也没有理由否定情感在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情感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从某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介于情感不可分割。在儿童文学这里,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我想,所有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无情冷漠的人,而是一个能够被感动的人,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有悲悯之心的人,一个温暖的人。
一个孩子没有悲剧感、没有悲悯、没有伤感、没有忧伤、没有痛苦,这样的生命能是一个有质量的生命吗?我想,诸位已经注意到了,这是一个缺少怀疑精神的时代,该怀疑的不怀疑,不该怀疑的却去怀疑,满腹狐疑。
悲剧精神
何谓儿童文学?有人说儿童文学就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我觉得这是一个存在质疑的定义。我们打开世界文学史看看,这个定义一定有问题。安徒生的童话是让人快乐的吗?不是让我们笑,而是让我们难过的作品,难道不值得我们看吗?文学史上大量的篇幅留给了悲剧性的作品,至少有80%的比重。如果我们撤去这些作品,文学史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
儿童文学的定义怎么下?我的定义是,给孩子们带来快感的文学,所谓的快感既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那么,在这样一种话题环境下,我还想谈谈另外一个话题,苦,苦难意识。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做讲座,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让我在他给孩子买的一本书上写一句话。我刚刚要写上一句“读书长精神”,却被那位孩子的家长一把抓住了我的小说。不用了,我这里为你准备了一句话,你就写上我这句话好了。她说“祝你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我就迟疑着,她就说曹先生你为什么不写呢?我就望着那个孩子的母亲说:“你以为你的孩子,只知道一味的快乐,就算得上是健康的成长吗?”
那么在一种具有明显缺憾的观念指导下,今天的家长和老师们,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明显错误的认知,他们对孩子的图书阅读放任自流,由着他们去读那些所谓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书,那么孩子们的阅读过程就变成了一种毫无质量可言的享乐过程,哈哈一笑之后,就烟消云散了。我很着急。
如今的童书市场有着太多这样的书。我的意思是今天的童书的格局是有问题的,一个孩子是不能一直都读这样的书的。一个孩子的阅读姿态搞坏了,是要他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纠正的。我这样做并非是刻意为了改变这样的阅读格局,我将作品写成如此风格如此情调,根本上还是以我的人生经验,我日后在知识的推动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美学观决定的,我就是这样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绝非只有快乐,文学也没有理由将自己的全部文字交给快乐。但我也知道,当我的作品不免有一点伤感的时候,我从来也没有陷入绝望,相反,我对世界充满希望,对人性也充满了希望。
快乐至上的观点是我们对苦苦难的认识和解读密切相关的。我们对我们的处境,特别是对今天小孩的处境之苦,显然夸张了,今天的小孩当然很苦,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让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事实。苦和苦难不是只有他们这一代人才有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苦和苦难。
我们何尝不苦,连绵不断的苦和苦难,但是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在面对我们的丰衣足食的孩子们的时候,却将我们曾遭受的苦和苦难忘记的一干二净。只觉得我们的孩子才是受苦受难的,简直是苦海无边。那这就是不是有些问题呢?存不存在着夸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对苦和苦难的认识,在认识上出了问题。导致了孩子们自己被苦和苦难的认识也出了问题,他们大概是有史以来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一代,对此我们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做人要聪明,读书也要聪明。那么,聪明的读书方法当然是要大量的阅读经典。人类的历史就是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要继续延续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候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当年写完《青铜葵花》之后不久,我读了罗曼·罗兰的一段文字。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呢?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辛苦。她们是利是身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和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事体味到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候的甜蜜。
面对苦难我们当抱有感恩之心,《青铜葵花》《丁丁当当》以及我全部的作品,包括我两个月后要出版的《蜻蜓眼》都是这个意思。
如何选书
关于书的选择,圈里的许多人都知道,我对有益的图书分为两种,一种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的书。朋友们都总结为“底子论”。这些年我做的这些书都是这一类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羽毛》等都是打精神底子的书。比如说《羽毛》,它虽然是一个图画书,但是它回答的问题几乎是哲学性的。它回答的问题是属于谁,来自于哪里,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这样的问题纯粹是真哲学性的。图画书非常的有意思,图画书是我们到目前为止寻找到与哲学最靠近的一种艺术的门类。
《羽毛》说什么呢?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某一天来了一个男孩也来了一个女孩。他们就把这个羽毛捡起来看了看,又把羽毛又扔在了地上。他们的临走的时候,女孩就问男孩,“你说这个羽毛是属于哪一只鸟的呢?”从此,这根羽毛就把这句话记住了,最终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寻找的过程。羽毛的跌宕起伏的寻根之旅,也是人的一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与世界上的一切开始了或深或浅的接触和交往。我们的生命因此而丰富,心灵因此而沉静。寻根之旅终结在大地上,但追寻的历程将是一笔财富,不管是对故事中的羽毛,还是对我们。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想过经典这个词的来历,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词?那是因为人类看到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这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这个世界上的图书是无限的。那么怎么样在这个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头读到最值得读的书?人类很聪明,就想了一个办法,怎么办呢?就是把一些人养起来,你们什么事情也不用做,你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读书,然后你们再告诉我什么书是最值得读的。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摸索,我们慢慢地总结出来,那些好书的基本元素和特征,它们穿越了时间穿越了空间,那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今天还活着,这些书就是经典。
图书我的另外一个表述是,书是有血统的,朋友们总结为“血统论”。我认为书分为两种:高贵血统的书和没有高贵血统的书。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是有高贵血统的书,不管你承不承认,它们都是有高贵血统的书。我的意思是,我们并不是要只读高贵血统的书。那些成千上万的没有贵族血统的书也是我们要读的,就像这个社会上不只有贵族一样,还有千千万万的平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他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如果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是民族,却不想与这些文字结下情缘,我想大概是不可能。
我还有一个表述是“文脉论”(朋友戏称)。“文脉”这个词是我这些年使用的最频繁的词。我常常想起我小学五年级的读书。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读的书是满盆满钵的,好在我的父亲就是《草房子》里的那个商侨,他有一柜子书,那里头有几部中国古典名著还有一套书,几乎说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一套书,如果没有这套书,只是此刻我不会在这个地方给大家的交流对文学的看法,这套书就是鲁迅作品的单行本。因为没什么书好看,我就只好看鲁迅的书,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当我到初中的时候,我对鲁迅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痴迷甚至疯狂的程度。哦,那个时候我是我们班上写作文,不光是我们班上,是我们学校写作文写的最好的学生。
我曾经在我的母校创造过一个奇迹,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一口气写了三大本作文本,当时我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来自鲁迅说话的语气和腔调,顺着我的笔杆静静的流淌的我的纸上。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那个东西叫什么,等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那个东西就叫文脉。
一般人谈到我的作品的时候,总是说它的美感、纯净,很少有人说到诙谐幽默。其实,我的作品的另外一种品质就是诙谐幽默,我想你在《草房子》《青铜葵花》《萌萌鸟》这类作品里一定体会到这一点,都是很有质量的。但是我对诙谐幽默有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诙谐幽默是一种智慧,我认为诙谐幽默是我们在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种特质的认识后所产生的一种态度。
课后问答
先回答一个关于绘本的问题。有人问绘本是不是儿童文学,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两年我一直在参加国家的语文教材编写,我去给教材编写组的同志们建议,我说小学语文教材里头,应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资源,这就是绘本。大家都知道。绘本的制作成本非常非常高,因此绘本在选择文本的时候是特别特别严格。所以,绘本的文本就是非常棒非常棒的文章。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绘本,那么他以后应该会很喜欢阅读。
有人问我男孩和女孩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区别,我认为不需要特别在意,他们都会自己选择的。有朋友问阅读量多大才会形成文脉,书读得越多越好,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图书了,你应该让孩子多读那些有文脉的书,有了文脉就会流淌,有了流淌就会有文章。很多家长都问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的办法是家长、老师都应该成为一个阅读者,孩子不愿意读可能还愿意听,朗读会让你的孩子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阅读和写作什么关系呢?亲兄弟,阅读是哥哥,写作是弟弟,或者说,写作是只箭,阅读是把弓,有了阅读这把弓,才能射出写作这只箭。
有家长问孩子痴迷阅读怎么办?孩子痴迷阅读没有关系,只要不影响啥身体健康和生活学习就没有关系。还有家长问古文阅读,我的回答是古文阅读是很重要的一种,一种语言流传了那么长时间,一定是有道理,孩子们多读一些古文,会潜移默化受到熏陶的,写作的时候一出手就会感觉不一样的。对于快乐,我的理解是快乐要有质量,因为快乐有有质量的快乐和没有质量的快乐之分。
最后,还有朋友问我,我最喜欢的作品是那个,我曾这样回答过一个小孩子,我说如果你的妈妈有五个孩子,你问她最喜欢哪一样个,她的回答一定是都喜欢。
本文来源|公众号:妈妈商学院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曹文轩老师经典作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典绘本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