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的育儿经: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环境
2016/8/29 哈爸哼妈
2016年8月28日,蒙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邀请,就周国平老师的新书《女儿四岁了,我们开始聊哲学》,在字里行间书店(金源),我得以和他有一次“对话”。因为“实力悬殊”,我与其说是对话嘉宾,还不如说是主持人、提问者。与其说是对话,还不如说是访谈。
这次访谈(毕竟不是讲座形式),我受益匪浅,趁着还有印象(所以,下文中引用周老师的话并不精准),做一点笔记。周老师自己带了录音笔,全程都有录音。在对话之前,他担心录音笔的电池不够,还特意让工作人员给他找了新电池,自己安装。开始时,自己按下录音键;结束后,也自己按下结束。他非常珍惜自己的所思所言。

他也非常珍惜别人的思想,包括他女儿啾啾的。这套书,在对话时他说,不是他刻意写育儿日记写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他发现啾啾的一些吉光片羽,“情不自禁地作记录”,“如果当时不记录,别说过几天,过两个小时恐怕就忘了”。他也倡导父母写育儿日记,记录孩子的成长,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都是在探索,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在帮助父母。
整个对话,包括后来的提问环节,让我确实感受到他曾说他“最为看重的身份是父亲”并非虚言。这样一位学者、哲学家,在育儿的事情上异常投入。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书名里的“四岁女儿”是啾啾,现在已经18岁了,刚刚去美国留学,但不是学哲学。周老师还有一个九岁多的儿子。啾啾在5岁的时候,就能独立自主地看完《窗边的小豆豆》;儿子在六岁的时候却最多认识20个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周老师的两个孩子这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周老师说,他不会用姐姐去套弟弟,不会让弟弟也一定要按照姐姐的成长轨迹成长。当然,他也不会用自己去套孩子,女儿学什么,完全是她自己的选择,包括她去美国留学也是她的选择。
扬长不补短
因为儿子识字很少,所以语文成绩很差,其他科目因为识字的原因也会相对差一些,周老师完全不以为意。他不担心孩子的成绩,“小学的成绩一点也不重要”。小学成绩能决定什么呢?完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儿子成绩差,唯一让周老师担心的是,孩子自己受不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为此,他安慰孩子,说他自己小学时语文成绩也很一般。我向周老师确认,这是真的,还是他为宽慰孩子说的“善意的谎言”?周老师说是真的。在他印象中,他只受到过语文老师一次表扬,老师说他的“字迹工整”。这也不妨碍周老师现在成为著述颇丰的作家。
为孩子的自信心,除了安慰孩子,周老师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很多画家朋友都说我儿子的画不是一般孩子的画。”他儿子在绘画上表现出惊人的才华。“要扬长,很长很长,不要费力去补短。在某一方面很长,就什么也不怕。”
不要为成绩、职业送孩子上任何培训班
周老师儿子的成绩不是很好,就自然有人问到要不要送孩子上培训班补习班的问题。对此,周老师非常决绝地说:“不要送孩子去培训班。”在他看来,现在所谓的培训班补习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我没有送孩子上过任何培训班。”周老师说。不要为了孩子的成绩,也不要为了让孩子学习某个技能,为了将来的职业,而送孩子去培训班。“未来的事情你怎么知道呢?!”
我很认同周老师的观点,不过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导师,所以要区分现在市面上有的培训班和导师的区别。我猜想周老师的一对女儿就有导师,即使不是正式的导师,比如他女儿他自己就是导师,他儿子的导师是他的那些画家朋友。
为此我也向周老师求证,周老师补充说,单纯地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就是孩子喜欢,上“培训班”是可以考虑的。
给孩子有爱、自由的环境
在周老师看来,做好父母并不一定要有高学历。给孩子有爱、自由的环境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到的,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不知道周老师有没有看过微信朋友圈类似于“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妈妈相爱”的标题文章。
他说:“父母的状况会给孩子的人生打底色。父母相爱和睦,孩子就会健康情商高。”说这话时,他的妻子正安静地坐在离她不远处,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他。她也非常关心周老师的身体,周老师的腰这几天突然不适,我们一见面她就对主办方说希望稍微压缩一点时间。
在分享结束后的签售环节,她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次周老师就不签除《女儿四岁了,我们开始聊哲学》以外的书。因为现场来了周老师很多还没有成为父母的粉丝。
对孩子来说,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环境?除了上面说的父母相爱,周老师还提到两点:一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强烈建议父母“不要太紧张”。我印象中,周老师多次有说父母“不要紧张”、“不要着急”。他说他是一个不喜欢规划的人,不会给孩子任何规划,而且他认为“我这样是对的”。
你是孩子最为重要的环境
二是父母需要学习,要有素养。周老师多次说学历、知识不等于素养。“对于父母而言,老天对你提出一个新的使命,你要学习,孩子生长的环境很重要,你是孩子最为重要的环境,不是说你的学历要多高,而是应该说你要有智慧。”
智慧、素养,这当然不像育儿技巧、方法那样一学就会,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在我的理解里,周老师以为“善于倾听”就是智慧了!
在对话过程中,我有问周老师,绝大多数父母并不像他那样有哲学素养,怎样才能与孩子有高质量的亲子对话?“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于刻板,过于正式,在教育孩子中,最重要的是善于倾听,很多东西是孩子本来就有的,有萌芽的,我会非常细心和耐心地听她说,然后和她讨论,于是孩子就更喜欢和我说,整个过程是非常自然非常无痕的。”
周老师并没有把他对生命对哲学的理解强加于他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如果我这样做,我就不是哲学家,而是愚蠢的书呆子。”他也建议父母,对于孩子提的问题,最好的应对是和孩子讨论,如果实在回答不上了,那就向孩子老老实实承认“我也不知道”。

(小哈在现场看周老师的新书。周老师说:他更希望孩子们看这套书)
“这件事要政府办!”
在提问环节,有一个男生(应该是一位新晋爸爸?)问到:他说在北京的工作压力很大,有了孩子,得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带,但他又担心,老人的教育会让孩子重复他自己的经历,担心老人是“落后”的。“怎么办?”
“政府办!”周老师对每一个问题都很严谨,都会思考一小会儿再回答,但对这样一个问题,他的回答脱口而出。这个回答让我心有戚戚焉,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强大的同盟者,因为我一直希望政府给一些家庭经济有压力的全职妈妈育儿补贴。去年两会期间,我还“献计献策”,专门写了《政府给持证上岗的(全职)妈妈补贴!》。
我的理由很简单:政府既然花纳税人的钱做“九年义务教育”,更应该花钱培养三岁以前的孩子。“三岁看老”,三岁之前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好的教育,孩子的未来也会堪忧,对社会的贡献会低,交税也会少。而这个时候最好的老师,当然是孩子的妈妈。
“我建议这个时候的孩子的妈妈做全职太太。”周老师说这话时看了看台下的妻子。“虽然有压力,我还是建议孩子不要放在老家,实在不行,情愿让老人来城市,也要和孩子在一起。”
哼妈闲聊哈爸与周国平先生对话,邀请我和小哈同往。台上哈爸谈得意兴盎然,台下小哈翻完一本周先生的书后终于熬不住在我怀里睡着了,我因前晚睡眠欠佳,也在强撑做态。活动一结束,一家人匆匆离场。
匆匆来,又匆匆走,他忙他的对谈,我忙我的抱娃,似乎没有我来参加的必要,甚至还弄得我和小哈困乏不堪——为什么要邀请我们来?我们来有意义吗?
再加上上车前专车司机怎么也找不到我们,车龙烈日,这真是一个适合吵一架的场景。
但是,并没有。
活动现场,小哈看到努力的父亲榜样,我目睹丈夫的出色与辛劳,他感受来自妻子的注目与陪伴。
而在一家人都疲惫的时候,我们也努力操练体贴忍耐——车上闭目养神的时候,我眯眼偷瞧小哈,他就那么抱着气球静静地坐着,因为爸爸刚才抱着他不断联系车主时对他说:“妈妈累了,我们让妈妈休息下!”
到家,哈爸陪小哈在小区花园里玩耍,让我借此安静睡一觉。我推开厨房门,决定为他们准备晚餐。
婚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吧,在看不见意义的地方,悄悄滋生看不见的营养。
哈爸哼妈
一个夫妻共同创作的公众号,致力于家庭关系建造

长按上方,一起关注家庭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哈爸哼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